专辑名称: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及管弦乐作品全集 TCHAIKOVSKY THE SYMPHONIES
发行:PHILIPS
指挥:伯纳德·海丁克 Bernard Haitink
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发行年代 July 19, 1994
媒介:APE
指挥家简介 贝纳德·海丁克于1929 年出生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他从10 岁左右开始学习小提琴,高中毕业以后便考人了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是似小提琴为其主修科目的,但是,深爱指挥艺术的海丁克却利用其它时间兼修了全部的指挥课程。海丁克从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就进入到了荷兰广播爱乐乐团中担任小提琴演奏员,这时的海丁克曾抓紧一切时机来丰富自己的乐队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他还进一步地努力进修和钻研指挥法,为他以后的精湛的指挥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丁克开始正式转向指挥事业大概是在50 年代的中期,1954 年到1955 年间,海丁克连续参加了两届荷兰联合广播协会举办的夏季国际指挥法讲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他便在1955 年被聘为荷兰联合广播交响乐团的副指挥。 1956 年,海丁克在一次重要的音乐会上临时顶替因病不能上场的指挥大师朱利尼,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成功地演奏了凯鲁比尼的《安魂曲》,这个不平凡的天才举动,立即使他赢得了广泛的赞扬和响亮的名声,从此,这位年仅27 岁的青年指挥家便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同年,他便取得了希尔维鲁斯姆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席位。 1961 年,32 岁的海丁克从大指挥家拜尼姆的手下接过了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务,成为这个荷兰最著名的交响乐团的第四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1967 年至1979 年,他又兼任了12 年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和艺术顾问的职务。 1988 年,海丁克离开了他工作27 年之久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来到了著名的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担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与此同时,他还广泛地在欧洲、美洲和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及歌剧院中担任客席指挥。其中包括格林登堡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等众多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
海丁克是一位在当今世界上具有崇高威望的指挥家,而他本人则是一个有着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艺术家。他自己曾说过他在艺术上曾经经历了不少的困阻和苦涩,但每一次困难都被他那顽强的精神和惊人的能力所克服了,而这种战胜困难的决心,使他更加自信的掌握住了自己手中的指挥棒。熟悉海丁克性格的人都知道,这位杰出的指挥家是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他说他相信自己的天才和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双手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全身心上,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音乐在我的心里,我渴望把它表现出来,正是这种信念引导我逐步登上了顶峰。”
海丁克指挥生涯的多一半是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一起度过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是荷兰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它创建于1888年,距今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乐团是荷兰在世界上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交响乐团,它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伟大的传统,当年,荷兰老一辈的著名指挥大师门格尔贝格曾经领导了该团50 年,并以其特有的巨大天才能力将这个乐团训练成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其后,另一位荷兰指挥大师拜尼姆又使这种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发扬光大,使其继续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带有领先地位的交响乐团,那么在这之后,海丁克的接任曾被人们认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他的上任正值20 世纪的中期,乐团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种带有变革意义的时期之中,海丁克工作成绩的好坏,很可能直接影响到这个乐团在20 世纪的晚期甚至走向21 世纪时的前程,因此应该说海丁克的肩上担着一付十分沉重的担子,然而海丁克留给人们的答卷却是非常出色的,从他与这个乐团整整合作27 年的时间上来看,就已经将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因为现代的指挥与一个乐团合作那么长时间,的确是非常少见的了。海丁克在与这个乐团的长期合作中,以自己出色的能力,谦逊的态度和勤恳的作风,赢得了乐团成员们的高度赞扬,同时也以天才的技艺和深厚的修养,使这个乐团在继承伟大传统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进一步地扩大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曲目介绍: 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 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 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 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曲目:1-4 柴科夫斯基 第六交响曲“悲怆” Op.74
5 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
曲目试听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本内容来自网络,只限试听,请勿作商业行为,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