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
艺术家: 贝多芬 Beethoven
演奏者: Quartetto Italiano
唱片公司:Philips
唱片号:454062-2
晚期四重奏贝多芬晚期的五首弦乐四重奏作品127、130、131、132、135及《大赋格》
作品133是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三年内完成的。这位大师在他的头脑中肯定还
有许多为交响乐、歌剧等各种体裁的音乐构思,但却将最后的时刻全部贡献给
了弦乐四重奏。那是在1824年夏到1826年11月间的两年内,在身心遭受病痛、
贫穷、孤独等极大的困苦情况下完成的,据说他经常是边写边哭,这五部作品
也是音乐史上一位孤独的伟人在他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独白。
自弦乐四重奏几首中期作品后,十四年过去了,这期间贝多芬的创作达到了
顶峰,他受到了几为有钱势的赞助人的保护,也得到了一群朋友的温暖挚爱。
1814年时他的名声达到了顶点,在维也那国会他获得了国际的荣誉,在皇帝君
主面前演出了他的清唱剧……然而过了几年他的主要赞助人死了,拉祖莫夫斯
基离开了维也那。贝多芬的耳聋又使他与社会隔绝,1816年后,唯一与外界联
系的是他的仆人,他在笔记本上写着:“在这世界上我一无朋友,是如此地孤
单……”
1815年他的兄弟死了,留下的侄子卡尔,委托人不是贝多芬而是卡尔的母亲,
结果导致了一场无终止的诉讼,伤透了他的心,也消耗了他的精力。他的身体
非常坏,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加上贫困,在1815~1818年间只写了
两首钢琴奏鸣曲。当时维也那有人在传说他的创造力已枯竭,说“贝多芬已远
离大作品。”1812年他得了黄疸病,后来眼睛又瞎了几个星期,他曾写信给他
的朋友:“我的处境是如此困难,我被迫写应急的音乐是为了得到应急的钱。”
他恳求他的朋友们:“我宁愿免费地为欧洲所有的音乐家写作品,只要我不再
贫困。”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有力量写下了《D大调弥撒》(1818~1822)
及《第九交响曲》(1817~1823)。在《第九交响曲》举行了成功的音乐会后,
他的精神有了少许的恢复,但他的暴躁脾气和因疾病所致的容易激怒使他的朋
友远离他而去,侄子卡尔在1826年的企图自杀对贝多芬更是一场灾难,按当时
奥地利法律,自杀是犯罪,卡尔虽被免去坐牢但被赶出维也那。贝多芬深为自
己的粗暴内疚,决定和侄子一起到远离维也那的乡村,在那里贝多芬完全得不
到照顾,雨季中房间没有火,最后在寒冷的冬天里,贝多芬乘一辆敞棚的马车
返回维也那,几个月后就逝世了。当时一位名叫勉得勒的音乐 家在伟人去世
前两天给友人的信中描述了这最后的情景:“死神还未降临,但 已近了,他
正在很快失去力量,他已无力表达他的需要,常处于昏迷,头垂到 胸部,眼睛
发直什么也看不见,他的钱用尽了,不得不减少食品,许多人来看 他,他已认
不清亲近的朋友……”他死于1827年3月27日下午5时半,当时风暴大作。
身体虚弱,遭受饥饿和吵闹,亲人的伤害,离弃了朋友……但贝多芬却写下
了最后的四重奏,这真是天才的奇迹。
人们应该感谢一位叫柴尔纳的中提琴家,由于他的建议,俄国王子加列钦特
写了一封信给贝多芬:“我深深崇拜您的天才,我请求您同意写一至三首新的
四重奏,为此我将付给您足够的酬金,我学的乐器是大提琴,我将耐心等待您
的答复。”不久他就收到贝多芬的回信,虽然不能确定何时能得到这些作品,
但贝多芬答应他只要身体还好,就会去写,由于经济情况的困难,贝多芬要求
每首四重奏能获得50个金币。
实际上贝多芬并未立即写这些四重奏,他的头脑中还有其它作品,其中之一
就是《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相信艺术家必须是有特殊使命给世界带来欢乐的
人,他的第九交响曲就充满了这种欢乐,人们认为在他晚年作品中所反映的精
神世界不仅是个超人也是个圣人,死神阻止了贝多芬完成更多的作品。“第九”
之后他只写了四重奏,但他巨大的想象力浓缩成为灵感的精华。而这时他的创
作方式也和以前不同,常常是几部作品同时写,几个乐章主题同时展开,如作
品127就与“第九”是同时写的,四个乐章的主题都散在笔记本中,然后慢慢进
入状态,大的线条拉出后就着手无终止的细节修饰,直到满意为止。一旦获得
灵感什么也不能阻止他,他的六本笔记记录了这种情况。
但作品在首演时并未获得理解,俄国王子写道:“我必须承认,非常渴望得
到的四重奏在圣彼德堡音乐界反映是失望的,他们期望的是象作品18第一首那
样的四重奏,现在的四重奏在技术上太难了,要合得上得化很长时间。”作品
127号1825年在维也那首演时因只排练了两周,效果很糟,听众迷惑不解。于是
贝多芬又请了波姆教授领导四重奏团,由他亲自指导再次演出,当时他已全耳
聋了,只是看者演奏者的手指和弓子动作进行指点,效果虽比上次好,但还是
不能象早期四重奏那样受到欢迎。一些评论家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耐心学习后
才作出反应:“贝多芬表现的是一个新世界,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的流浪者,
在深渊的边缘或在黑暗的夜色中,他唤醒了美丽升起的天堂,在阳光下所有的
生物变得灿烂辉煌……”
确实,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在精神感情的强烈和深刻程度是不容争辩的,
其组成方法完全是独立主观的,主题是来自作曲家灵魂深处,完全不受外界的
影响,在曲式上他不顾传统,完全根据音乐的需要随心所欲,无疑是更接近贝
多芬的精神的。
第十二首《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 为完成俄国王子加利钦特的委托,贝多芬于1824年5月开始写作这部作品,并
在第二年2月完成。
开始的引子带着重音以精力充沛密集厚实的和弦给人强有力的沉重感,接下
来的快板主题线条很长,较为柔和,虽然是一种复调的织体,但低音保持了与
主题三度平行的进行。当中提琴奏主题时,其它声部紧跟着,音量增大了,贝
多芬式的火气也出现了,但不久又消退了。与第一主题性格类似的第二主题比
较歌唱,复调的织体似乎表达了一种复杂的心情,当引子的和弦再次出现时,
发展段开始了,此时命运动机的快板主题在对比中展现了希望,推向了高潮,
在发展段结束前,引子第三次又出现,比前两次都更响,再一次在不知不觉中
回到快板,最后越来越轻,精力似已耗尽,却仍充满柔情。
第二乐章 非常如歌又不太慢的慢板 在这慢乐章中贝多芬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体现,基于崇高庄严的两个主题,宁
静而纯朴,表现了最高贵最深刻的伤感,舒曼曾说:“这段音乐不是仅15分钟
的短时间,它将是永恒的。”
慢板开始在模糊的背景下出现了忧郁主题的倾诉,人们都以为这将会是一首
与其它慢板同样的悲歌,然而这十八小节却引出了五个变奏:
第一变奏 情绪与主题相似,好象是主题的进一步呈述。
第二变奏 具有晚期不同的特性,由两个低音乐器打着小鼓式的固定节奏,
两把小提琴出现了竞争式的交替对话。
第三变奏 这个变奏带着深深的宗教意识,像是一位虔诚的在祈祷,当
大提琴在高音区奏出时,几乎接近于无伴奏合唱的人声效果。
第四变奏 由大提琴和小提琴轮流奏出三连音顿弓和持续的旋律,带有与第
一、第二变奏相似的忧郁性格。
第五变奏 在经过十三小节的间插段后,小提琴以十六分音符奏出,其它声
部以音阶式加入蜿蜒的进行,这段是除第二变奏外又一次较为激动的片断。
结尾 又一次以三连音引入,在主题终止的基础上又作了扩大,似乎意犹未
尽,恋恋不舍。
第三乐章 诙谐曲 生动有活力,从慢板中升华了的精神世界回到了世俗社会,在四下拨弦后,
大提琴开始奏出节奏化的尖锐主题,这首诙谐曲无疑是贝多芬写得最好的诙谐
曲之一,与作品59之一不同的是,前者是由动机的变化对比来发展的,而这首
是以胚胎式的逐渐成熟地推向高潮。在旋转式的中段中,在其它乐器重复音伴
奏下,小提琴华彩式地上下跑动,开始象小溪般地潺潺流出,逐渐发展成咆哮
的大河。
第四乐章 这是一首快乐的,放松而亲切的终曲。 主题简朴通俗,在这里贝多芬未标速度术语,这可能是遗漏了,从音乐的内
容来看应为快板。第二主题变得幽默有趣,几个主题在乐器间对置、并列、交
替。发展段中更是将动机扩大,又以对位手法将连接的材料充分展开,结尾时
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尾声,调性、节奏全变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丰富感情的缩
影。
第十六首《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5 这是贝多芬所写的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后一首,从长度来说这部作品比
起前面的四重奏都要短得多,它与作品18之二,作品95同为贝多芬最短的三
首四重奏,不仅短,这首作品远不及前几首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曲折的心理
轨迹。也许是贝多芬在深深投入很深的感情完成了前几部作品后很想改变一
下,因此这首乐曲就比较放松愉快。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几乎是十分流畅地
一笔带过,中间两个乐章很有特点,尤其是慢板乐章虽然不长,却也是贝多
芬这位天才表现思想深度的最具表现力的乐章之一,这里表明了这位大师对
生命的预感,不论如何,这是这位大师的最后一步作品,虽然作品130的终曲
也是写于1826年11月,而作品135是写于1826年8月,至10月30日结束,并于
1827年9月出版,到1828年3月初演,这几乎是贝多芬死后一周年。
第一乐章 乐章开头是温暖的会话式的,第一主题有五个小动机,每个动
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象朋友们自己的谈话,这样运用动机的复调风格似乎
是作者未化多大力量轻挥而成的,多变的主题因素却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想象,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最初的56小节中,主题的花样已有半打,它不是基于旋律
的发展,而是动机本身的对比,几乎每个动机都很重要,展现了智慧的创造,
这类动机都并未建立起一个象作品131或132那样慷慨激昂的高潮,它只是保
持着活波的性格直至最后。
第二乐章 这是真正的诙谐曲,很有光彩,它由点式的切分音,结合各个
声部独立奏出的交错的节奏组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这里很难说哪个主题
是最主要的,是大提琴短促而有力的节奏音型,还是一提琴的切分旋律?中
段由下面三声部奏出的反复四分音符为基础,小提琴音阶式地升起,在跨越
四根弦的大幅度音域内大跳大蹦,几乎是象杂耍般地不顾死活地跳跃,然后
出现了先前曾出现过的节奏动机,该动机竟反复47次之多,这是很不寻常的,
这动机是那样顽固地坚持着,几乎形成一种近乎破坏性的力量,当时有的评
论家认为是否贝多芬在生病,神经出现了障碍?但这对后世的作曲家却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有的作曲家甚至重复上千次来表达某种持续的力量。
第三乐章 这个非常短的乐章是一首自由变奏曲,有一种特别高贵深刻的
意境,贝多芬标上:“悦耳而宁静的平和的歌,简朴,亲密。”从大提琴开
始一个个乐曲进入组成了降D大调主和弦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悬念,崇高庄严
的旋律和祷告的虔诚,当渐强时,气氛逐渐变化,强调了短的动机,休止的
间歇出现了对光明的希望,以步步上升的旋律,缓慢而悲痛,有一种衰老的
感觉,但又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升华。
第四乐章 这乐章的出名,是因为它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未解的难题,它的
出版稿与贝多芬的手稿是矛盾的,该乐章标题为“必须这样吗?”然后回答:
“必须这样,必须这样”。这段对话意味什么就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
说法就是这样的:贝多芬不愿意将作品130的乐谱给D先生,因为他未出席该
曲的首演音乐会,此人请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从中调解,霍建议让他付给出
版商50先令,D问:“必须这样吗?”霍回答:“必须这样”。当霍将此事讲
给贝多芬听,贝大笑并记下这段对话,还为它写成一段卡农,后来又扩展了
这段音乐材料放入这首终曲。
开始以慢速、沉重的音色由两个低音乐曲提出问题,然后进入了有力而喜
悦的乐句,两把小提琴传递着交错回答,第二主题象是一首维也那街头小调,
造成幽默的效果,好象贝多芬在大笑自己,也笑听众这样严肃地研究这古怪
的“困难的决定”的难题,也许,这也是贝多芬以胜利的喜悦来迎接死亡的
态度了。
从海顿的作品33号到贝多芬的作品135,其间共是45年,这是弦乐四重奏史
上第一个收获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和舒伯特。但历史上许多艺术作品有时在当时并未为人接受,也未广泛****,
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便是如此,当时它们被认为是“难懂的,古怪的,技术
上难以实现的”。而今天,它们被毫无争议地看成是室内乐领域中达到的最
高成就。《大赋格》的不和谐音响在今天任何作品中都可以听到,而马勒认
为《大赋格》中的节奏安排比本世纪的许多作品还要精细。
我们不应有这样的印象,好象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在19世纪是完全不被人
接受的,事实上它们引起了许多杰出作曲家的注意:柏辽兹和勃拉姆斯多次
在写文章中提及,瓦格纳认为《升C小调四重奏》“揭示了另一个世界”。马
勒更主张将《大赋格》用乐队来演奏,他认为“只有四个人是太不够了”。
贝多芬自己对此是有预见的,当一次报纸上说他的四重奏未受欢迎时,他只
简短地说:“总有一天,它们会受到欢迎。”
贝多芬在最后一年中曾有庞大的工作计划:他曾准备写以BACH为名的序曲,
也在笔记中写下了《第十交响曲》的主题,准备考虑以歌德《浮士德》写歌
剧,还准备为赞助人华夫梅因写一首安魂曲,但这些都未实现,如何解释贝
多芬将最后几年全部献给弦乐四重奏写作?是否因为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对
一个与外界隔绝,近乎超脱尘世的老人更为合适?据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认
为,贝多芬对弦乐四重奏是充满了无穷尽的想象的,在完成俄国王子委托的
三首四重奏后,他迫不及待地又写下了升C小调和F大调的两首,也正是由于
他的朋友们组成的四重奏能及时演出,贝多芬的创作才会受到鼓舞,这些成
员熟悉他的风格,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仍然与他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始终是音乐学家们讨论的题目,但奇怪的是人们对作曲
家本人的想法却不太注意。有一次当有人说降E大调四重奏是献给俄国王子三
首中最好的一首时,贝多芬说:“每一首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艺术发展的要
求我们是不能拒绝的。”这几句话帮助我们认识到,他是相信技术的不断创
新的,他认为原始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他要求艺术要有个性,这
一观点与浪漫排的美学基础是有相似之处的。
晚期四重奏并没有标题,这些作品有没有隐藏才在后的文字背景呢?音乐
学家马克思曾认为,贝多芬这些作品是受到世界文学、诗歌、小说的影响的,
他推测《降E大调四重奏》是对莎士比亚《温莎快乐的妇女们》的印象,降B
大调则反映了莎翁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梦》,升C小调则是《哈姆雷特》,
而《大赋格》则是受到歌德《浮士德》的启示,这些推测显然是主观的,并
没有足够的依据。但显然,贝多芬是熟知莎士比亚和歌德的。
许久以来,许多四重奏组为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作为演出的保留曲目,也由
于它们的演奏,人们逐渐熟悉这些作品,这其中有费迪南、大卫,约阿希姆,
维厄当,维尼亚夫斯基、奥尔等著名的小提琴家们所领导的四重奏组,当时
被认为极为困难的技术也被克服了,这使人们能够更加完美地欣赏这些作品,
并为之激动,为之感动,为之沉思,成为后世人取之不尽的营养库。在目前
我国的条件下,能完整地听到贝多芬的全部四重奏作品是不容易的,好在现
在激光唱片已经比较普遍,录制贝多芬四重奏全集的也有近二、三十组,其
中我特别推荐“阿玛迪乌斯”、“意大利”和“布达佩斯”等老牌的欧洲四
重奏组,象“阿玛迪乌斯”的首席小提琴家布朗宁从12岁起就一直跟着老师
学习贝多芬的四重奏,而他的太老师当年就是在贝多芬的亲自指导下演奏这
些乐曲的,这代代相传的维也那传统肯定是更接近贝多芬精神的。
意大利弦乐四重奏:

Philips旗下最重要的室内乐团体,就是意大利弦乐四重奏。他们从1967年开始,
耗费两年光阴完成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录音,是录音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虽然后来还有阿班贝尔格(EMI)、史麦塔纳(Denon)等着名的录音出现,但仍
然未能超越意大利四重奏的成就。此版已经有低价纸盒装发行,是贝多芬弦乐四
重奏的第一选择。
Disc: 7
1. Quartet In E-Flat Major, Op.127: 1. Maestoso - Allegro
2. Quartet In E-Flat Major, Op.127: 2. Adagio, ma non troppo e molto cantabile
3. Quartet In E-Flat Major, Op.127: 3. Scherzando vivace
4. Quartet In E-Flat Major, Op.127: 4. Finale
5.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1. Allegretto
6.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2. Vivace
7.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3. Lento assai, cantante e tranquillo
8.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4. 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Gre - Allegro - Gre ma non troppo tratto - Allegro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试听曲:8.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4. 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 Gre - Allegro - Gre ma non troppo tratto - Allegro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