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08]京剧流派知识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2202

[音乐常识] [5/11/2008]京剧流派知识

[5/11/2008]京剧流派知识

(一):流派的概念
在介绍京剧流派之前,我想要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流派的概念问题。什么叫流派?应该说在中国的艺术里边,文学、音乐、书法、绘画,也包括中国的戏曲,都有流派。流派的概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个人的流派,以个人的名字、姓氏为标榜的流派。这在我们中国的艺术里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戏曲里边。比如京剧,有梅派、荀派、尚派、程派。另外在书法里边,也有个人的,比如说颜字、柳字、欧字、赵字,这都是以个人的姓氏、姓名为标榜的流派。

    第二类是以地域为划分的流派,比如说我们京剧有所谓的北派,也叫做京派,还有所谓南派,也叫海派。比如昆曲,有所谓南昆,昆曲流传到北方,就形成了北昆,流传到湖南,就形成了湘昆,到四川形成了川昆。那么这就是以地域为标榜的流派。

    第三种类型的流派,可以说是一个集体或者说是团体的流派。比如在文学上,在戏曲作家里面,我们有所谓有临川派,就是以汤显祖为首的一批作家。还有吴江派,就是以沈璟为首的一批作家。还有苏州作家集团,是以李玉为首的一批作家。这就是我们戏曲文学上的,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团体的一个流派。

    在建国以后,因为我们形成了若干个大型的剧院团,剧院团它的实力雄厚,人才济济,既有名演员,又有名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剧院团的风格。比如话剧,我们有北京人艺的风格,人艺就应该说是一个流派。那么在我们京剧界,像中国京剧院,在解放以后,也形成了它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北京京剧团,以马、谭、张、裘、赵为首的这样一个剧团,也形成了它自己的风格和流派。再如上海京剧院,以周信芳先生为首,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这就可以叫做是剧院团的,团体性质的流派,这就是我要讲的关于流派的概念和类型。

    京剧流派并不是说从京剧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京剧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或者它一个鼎盛时期产生的。在京剧历史上,从徽班进京开始。

从京剧形成以后,曾经出现过三个繁盛时期。

    第一个时期,就是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时期。这个时期,即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京剧代表人物。比如程长庚、谭鑫培等。那时它繁盛的标志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各个行当风格的形成和成熟。比如说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等等。各个行当的分工比较严格,艺术特色也比较明显,产生了各个行当的风格。第二个标志,这个时期它是以老生挑班,是以老生执我们京剧剧团牛耳为标志的。比如我们说的京剧老生的前三鼎甲、后三鼎甲。前三鼎甲即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三鼎甲即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这些挑班的都是老生行的演员。那个时候的班,因为京剧是受汉剧、徽剧的影响,所以它演出的剧目和昆曲不同。昆曲多半上演的是才子佳人剧目,当然它就以旦角和小生为主。而京剧,由于它继承了徽班、汉班的剧目,主要演的是春秋、战国的故事剧目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剧目,这些剧目都以生行为主,所以这个时候老生是挑班的,而旦角,其他行当,处于配角的地位。所以,这个时期有它的特色。

    第二个时期到了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个时候旦角崛起了。是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旦行的崛起,也有它的历史背景。它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出现了大量的以旦角为主的剧目。这个时期四大名旦应运而生。所以产生了有两大特点的繁荣标志。第一就是流派纷呈。无论是旦行、老生、小生、武生、花脸等等,都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所以这个时候观众不仅欢迎京剧各行当的流派的风格,同时也欢迎带有不同流派特色的剧目的演出,所以当时以流派纷呈是这个繁荣时期的一大特色。第二个就是旦行崛起以后和老生可以说是平起平座的,也就是说平分秋色。很多的班社,都是以旦行挑班。比如说四大名旦,都是挑班的。所以,应该说这个时候旦角行当的崛起,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繁盛标志。这个时期个人流派是很突出的。

第三个繁盛时期,就是建国后,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这个时期由于我们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产生了很多大的剧院团。这些大剧院团都把一些名人,名角,名家都集中起来。比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院,还有当然其他地方,比如武汉、沈阳、天津,这些地方都产生了很多大的剧院团。这种剧院团同解放前的个人挑班不同。个人挑班,一个名演员,他可以在他的表演领域里面,唱念做打,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流派。但是解放后呢,由于采取了一种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的一种创作生产,所以剧院团里边,从表演领域,或者从表演这个中心,唱念做打的风格流派,逐渐扩展生发,一直提高到编、导、表、音、美更高级的,更大的一个综合,形成了剧院团的风格和流派。

    这三个鼎盛时期,如果讲个人流派,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是一个枣核形。主要是形成流派在20世纪的前五十年,或者是二三十年代为主的这个时期。这个是流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回复: [5/11/2008]京剧流派知识

二 流派形成的条件

流派形成的艺术条件,我们先不讲它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只谈艺术因素来讲,一个流派的形成需要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叫做师承有自。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流派,它都是有师承的。上海已故的著名戏剧家何慢先生曾经概括麒派的形成,他说麒派的形成是“师承数家,旁及百家,自成一家。”我觉得不仅麒派如此,很多流派也是一样。因为一个演员如果仅仅是专宗一个老师,专宗一个流派,他就很难产生新的流派。所以比如麒麟童周信芳先生,他既学谭,谭鑫培先生,又学王鸿寿,艺名叫老三麻子,又学汪笑侬等等,他南北都学,他是师承数家。同时他还旁及百家,不但是京剧、地方戏,甚至还有姊妹艺术,包括电影,他都可以吸收,加以融会贯通,然后才能自成一家。当然,自成一家要根据自己的艺术条件,去扬长避短,甚至于扬长用短。
这说是说,流派的形成,它是要有师承的,它不可能没有师承,所以总是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中来创新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凡是形成一个流派,必然有他自己的独创的代表剧目。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他可以把一些传统老戏,学来的剧目经过千锤百炼,精心加工,最后成为他的流派剧目,跟过去的传统老戏有很大的发展变化。比如说梅兰芳先生演的《贵妃醉酒》、《宇宙锋》,这样的戏,都是传统老戏,但是经过梅先生加工以后,跟以前大不相同了,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周信芳先生的《徐策跑城》,那些戏经过他的演出,具有了很强烈的、浓郁的个人风格,所以就形成了他流派的代表剧目,这是经过他的多年心血加工。

再有一点,我要说明的,就是说很多的流派创始人,都编演新戏。编演新戏必定是符合他自己的特长,发挥他特点的。这样的话,在新戏里边,他就如鱼得水,能够把他个人的艺术才华,特长,尽情地展现,这样也形成了他的代表剧目。比如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生死恨》、《凤还巢》等等,比如周信芳先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这些戏,都是由演员独创,它带有演员的艺术个性的特色的,所以就形成了他独创的代表剧目。这是第二点,就是说凡是一个流派,要有他自己的独创的代表剧目。

流派形成的第三个艺术条件,那就是要有个人的独创的艺术风格。这个艺术风格应该是浑然一体的,体现在他的唱念做打之中。在不同的剧目里面,既能够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同时也要渗透流派的艺术共性,所以它是人物的艺术个性与流派的艺术共性的一个矛盾统一体。那么,作为演员来说,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意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是练功意识,他就是把他从老师那儿学来的技巧功夫在台上展现,我们平常说,就叫刻模子阶段。第二个阶段叫演戏意识,也就是开窍,他懂得我演戏是要演人物,要从人物出发把人物演活,演得能够传神,这是我们进入了中级阶段。再到了最高的境界,应该是独创意识,就是说要善于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我所扮演的角色融为一体,刚才我们所讲的,既要表现人物的共性,同时也要渗透演员的艺术风格的共性,把二者艺我交融,所以在这个境界上才能出现流派。这是我们讲的第三个条件.

第四个条件,就是说作为一个流派,必须要得到内外行的公认。它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钦定的,而是广大观众和内行一致公认的。所以流派也有这么两种现象,一种是在演员活着的时候,就形成了他自己的流派,比如说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这些流派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社会所公认,形成了他自己的流派。还有一种情况,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人称他为某某派,而是死后,很多人仿效他,甚至追随他,形成了他的自己的流派。这两种情况都存在。不论哪一种情况,为什么这个流派能够存在,它就是要促进和推动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那么这个流派就会生存,就会发达。如果一个流派它萎缩了,甚至停滞不前了,不能促进戏曲的发展了,甚至于阻碍戏曲的发展了,那么这个流派就只会消亡。所以,流派也有一个消整的过程。这是我要讲的第四个条件。

最后第五个条件,就是流派必然有他的传人,追随者。就是流派要流动,要向下传。那么这个传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作为流派的创始人,在他生前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进行发展,我们看到很多流派在他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他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他的传人也要进行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审美需求的发展而发展。那么也就是说,按着阿甲先生的一句名言,流派既要衣钵真传,也要发展。这就把继承革新和发展两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流派的传人里应该说有的很像老师,能够把老师的艺术做到神似逼真,这种演员也是难能可贵的。但还有一种,我觉得更为难得,就是在继承先辈流派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发展,形成他自己的风格甚至形成自己的流派,脱颖而出。比如在历史上余叔岩先生,师承谭鑫培谭派,最后形成自己的余派。杨宝森先生私淑余叔岩先生余派,最后形成自己的杨宝森杨派。这个过程就是说明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说戏曲的流派要流动,既要衣钵真传,又要革新发展。


三 旦行流派形成前的旦角演员
      胡喜禄,生于1827年,卒于1890年,他是同程长庚、余三胜同时代的著名青衣演员,他的发音用了很多的鄂音,大胆地起用鄂音来取代徽音,所以唱腔就比较柔婉,字眼上就更加清晰。他在演出里面也进行了许多革新。比如说现在的传统剧目《玉堂春》,大部分都是胡喜禄那个时代创制的,今天的还延续下来。   时小福,生于1849年,卒于1900年。他私淑胡喜禄的演出风格。但是他唱腔比较遵从徽音,比较刚直。他演的人物,大部分也是节妇烈女。比如《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里的四夫人这一类人物。他的风格与他演的人物是相一致的。所以他是我们青衣先辈里刚直派的代表。时小福的弟子叫吴菱仙,吴菱仙的弟子是梅兰芳。时小福、吴菱仙、梅兰芳这是一脉相承的。

陈德霖,生于1862年,卒于1930年。他的唱也是以刚直为主,他唱腔的风格,接近时小福先生。他和谭鑫培、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等等都曾经同台合作,人称“老夫子”。陈德霖的唱腔比较高亢、刚直,他尾音讲究甩和顿。我们今天听见的尚小云尚派的唱法,就更加接近于陈德霖先生。

  陈德霖先生的剧目代表作有《祭江》、《祭塔》,还有和谭鑫培先生合作的《武家坡》。他的弟子里面有梅兰芳、尚小云、姜妙香、黄桂秋等。

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他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梅巧玲主工花旦,也兼演青衣。他的扮相非常地富丽堂皇,所以当时有“胖巧玲”之称。他的拿手戏如《盘丝洞》,《梅玉配》,都是脍炙人口的。梅巧玲先生也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一是他大胆地编演了很多新戏,特别是擅长演旗装戏,如《雁门关》的萧太后和《四郎探母》的萧太后。他的旗装戏在当时来说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界限,所以他在身段、神气、台步、表演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革新。

    余紫云是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他是梅巧玲的弟子,既演花旦,也兼演青衣。花旦私淑梅巧玲,青衣私淑胡喜禄。余紫云的表演风格上对于后来的王瑶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剧目既有青衣也有花旦戏,比如《宇宙锋》、《游龙戏凤》、《御碑亭》、《玉堂春》、《虹霓关》等。

    路三宝生于1877年,卒于1918年。他是一位昆乱文武不挡的演员,戏路很宽,他的代表剧作是《杀惜》、《战宛城》这类戏。他的做功非常地细腻,他表情变化很多。路三宝在辛亥革命以来,曾经为梅兰芳配演了很多时装戏,如《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等等。路三宝还创演了《穆柯寨》,再有梅先生、尚先生、荀先生的《贵妃醉酒》,都是师承于路三宝,而筱翠花先生则是师承于田桂凤。

田桂凤,生于1867年卒于1931年。他的表演以细腻,口齿伶俐见长,尤其擅长京白。他是著名花旦筱翠花的老师。从田桂凤的表演风格来看,他以风流泼辣见长,而另一位花旦梅巧玲是以妖艳妩媚突出。所以两个花旦演员的风格是不相同的,他的代表剧目有《拾玉镯》、《战宛城》、《翠屏山》、《乌龙院》等等。
    余玉琴,绰号“余庄儿”。生于1868年,卒于1939年。他的表演是揉合了花旦和武旦,也就是文戏又开,武戏掺文。如他所演的《贵妃醉酒》,就有许多卧鱼、下腰等等武功身段,而他演的《演火棍》、《杨排风》和焦赞的对打里面,有很多花旦的身段。

余玉琴的《贵妃醉酒》戏路与路三宝不同。有一位著名票友叫载涛,他师承的是余玉琴的戏路子。当年曾经和梅兰芳切磋这两个不同的戏路子。余玉琴是刀马旦的创始人。在京剧传统上,旦行只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四大行,由于余玉琴出生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的人物,所以应运而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些剧目,比如说《儿女英雄传》里的十三妹。余玉琴就是第一个演《儿女英雄传》的,当时不叫《十三妹》,叫《儿女英雄传》,后来改为《十三妹》。当时他的扮相是踩跷的,和后来王瑶卿的改革有所不同。刀马旦这行就是揉合了花旦的表演和武旦的武功,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的。刀马旦应该就起始于余玉琴而完成于王瑶卿。


  时小福,生于1849年,卒于1900年。他私淑胡喜禄的演出风格。但是他唱腔比较遵从徽音,比较刚直。他演的人物,大部分也是节妇烈女。比如《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里的四夫人这一类人物。他的风格与他演的人物是相一致的。所以他是我们青衣先辈里刚直派的代表。时小福的弟子叫吴菱仙,吴菱仙的弟子是梅兰芳。时小福、吴菱仙、梅兰芳这是一脉相承的。

陈德霖,生于1862年,卒于1930年。他的唱也是以刚直为主,他唱腔的风格,接近时小福先生。他和谭鑫培、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等等都曾经同台合作,人称“老夫子”。陈德霖的唱腔比较高亢、刚直,他尾音讲究甩和顿。我们今天听见的尚小云尚派的唱法,就更加接近于陈德霖先生。
  陈德霖先生的剧目代表作有《祭江》、《祭塔》,还有和谭鑫培先生合作的《武家坡》。他的弟子里面有梅兰芳、尚小云、姜妙香、黄桂秋等。

梅巧玲是梅兰芳的祖父,他生于1842年,卒于1882年。梅巧玲主工花旦,也兼演青衣。他的扮相非常地富丽堂皇,所以当时有“胖巧玲”之称。他的拿手戏如《盘丝洞》,《梅玉配》,都是脍炙人口的。梅巧玲先生也是京剧旦角改革的先驱者,一是他大胆地编演了很多新戏,特别是擅长演旗装戏,如《雁门关》的萧太后和《四郎探母》的萧太后。他的旗装戏在当时来说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界限,所以他在身段、神气、台步、表演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革新。

    余紫云是余三胜之子,余叔岩之父。他是梅巧玲的弟子,既演花旦,也兼演青衣。花旦私淑梅巧玲,青衣私淑胡喜禄。余紫云的表演风格上对于后来的王瑶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剧目既有青衣也有花旦戏,比如《宇宙锋》、《游龙戏凤》、《御碑亭》、《玉堂春》、《虹霓关》等。

    路三宝生于1877年,卒于1918年。他是一位昆乱文武不挡的演员,戏路很宽,他的代表剧作是《杀惜》、《战宛城》这类戏。他的做功非常地细腻,他表情变化很多。路三宝在辛亥革命以来,曾经为梅兰芳配演了很多时装戏,如《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等等。路三宝还创演了《穆柯寨》,再有梅先生、尚先生、荀先生的《贵妃醉酒》,都是师承于路三宝,而筱翠花先生则是师承于田桂凤。

田桂凤,生于1867年卒于1931年。他的表演以细腻,口齿伶俐见长,尤其擅长京白。他是著名花旦筱翠花的老师。从田桂凤的表演风格来看,他以风流泼辣见长,而另一位花旦梅巧玲是以妖艳妩媚突出。所以两个花旦演员的风格是不相同的,他的代表剧目有《拾玉镯》、《战宛城》、《翠屏山》、《乌龙院》等等。

    余玉琴,绰号“余庄儿”。生于1868年,卒于1939年。他的表演是揉合了花旦和武旦,也就是文戏又开,武戏掺文。如他所演的《贵妃醉酒》,就有许多卧鱼、下腰等等武功身段,而他演的《演火棍》、《杨排风》和焦赞的对打里面,有很多花旦的身段。

余玉琴的《贵妃醉酒》戏路与路三宝不同。有一位著名票友叫载涛,他师承的是余玉琴的戏路子。当年曾经和梅兰芳切磋这两个不同的戏路子。余玉琴是刀马旦的创始人。在京剧传统上,旦行只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四大行,由于余玉琴出生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的人物,所以应运而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些剧目,比如说《儿女英雄传》里的十三妹。余玉琴就是第一个演《儿女英雄传》的,当时不叫《十三妹》,叫《儿女英雄传》,后来改为《十三妹》。当时他的扮相是踩跷的,和后来王瑶卿的改革有所不同。刀马旦这行就是揉合了花旦的表演和武旦的武功,二者结合起来形成的。刀马旦应该就起始于余玉琴而完成于王瑶卿。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