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电影《火烧红莲寺》析疑
红莲寺寺在何处,一直是未解之谜。常州与红莲寺的关系,因诸多传说和遗存的出土,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连历史学者都伤脑筋的红莲寺之谜,却迷住了武进区前黄镇谢桥村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企业家谈鸣,十多年来,他调查、走访、查资料,花费了无数心力,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关注。
1、临终遗言
记者日前赶往谢桥村谈鸣家中采访。他指着墙上一帧老者遗像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爷爷谈桢源的临终遗愿,我一定要解开红莲寺之谜。”谈家世居谢桥,谈桢源小时读过私塾,一生与世无争,心平气和,却有一桩心事,总让他放心不下。
话说从头。谈桢源于民国22年时,在自家田里挖到一个密封考究的铁盒,内装两套宝书:全套12本《洪门寺志》(即红莲寺志,明末红莲寺改名洪门寺),和世德堂《谈氏家谱》。谈桢源仔细研读了那本寺志,了解了红莲寺的全部历史:红莲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寺址即在武进谢桥一带,规模宏大,景物优美,恍若园林。明朝晚期一场惨烈的“御侮事”,使之毁于一旦。那场御侮事,是抵抗倭寇、反对侵略的爱国义举,谈氏家族中有数位英勇参战、奋勇杀寇的英雄人物。可是,1928年轰动一时的电影《火烧红莲寺》,演绎了一场毫无根据的奇闻,红莲寺的爱国壮举被完全埋没。谈桢源对此耿耿于怀,他希望有一天他祖先参战的那场爱国义举能够彰显于天下。不幸的是,秘藏于阁楼的两套史料“文革”中被毁。
十多年来,谈桢源把深藏的心思和红莲寺的故事一一告诉了孙子谈鸣。南杨桥古村保护开发启动后,村委专门派人拜访谈桢源老人,探询红莲寺真相。去年,99岁高龄的谈桢源临终之时,再三嘱咐谈鸣把红莲寺的真相告诉世人,不能让不知情的人再胡编乱造。
2、传说惊人
多年来,谈鸣对爷爷的讲述越来越入迷。他没有想到,那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典园林就在家门口,那场震惊天下的抗倭大战就发生在附近。他一边听爷爷讲述,一边作记录,一有空就四处查询资料,甚至跑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达半个月。
根据爷爷的讲述和自己的求证,红莲寺的来龙去脉渐渐在他的脑中清晰:初建于汉、兴盛于宋的红莲寺,其范围直径达两公里,主要房屋建筑达5万余间,其中还有日、月、星三潭。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红莲寺的神奇传说,苏东坡留有诗作,抗倭名将唐荆川曾来此练武。相传明朝红莲寺改作锦衣卫监狱,内中警备森严,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曾被叔父朱棣长期关押在此,改名“洪佛海”。建文帝练得一身好武功,能打梅花桩,被呼为“独脚和尚”。在红莲寺看押建文帝的即是常州人。
嘉靖末年,倭寇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这年元宵灯节,倭寇四万人从海上沿长江,经江阴、宜兴,进攻常州,目标是锦衣卫的重要基地红莲寺。红莲寺被围,兵临城下,全体官民众志成城,联合抗倭,三千铁甲兵扛起进口佛朗机火炮对付日寇,双方大战十天十夜。最后,我方军民打开巷门,引寇入城。倭寇在机关重重迷宫般的红莲寺内晕头转向,终被全歼。我方军民也伤亡惨重,锦衣卫副指挥冯青英勇战死,其子冯玺继任锦衣卫副指挥一职,也身受重伤,数月后伤重而亡。在这场大战中,红莲寺化为灰烬,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3、引起关注
但是,爷爷口中栩栩如生的一切,却在历朝官方志书中查无痕迹,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这给谈鸣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证明爷爷讲的是事实,谈鸣一直从文献和遗迹两方面寻找证据。
幸运的是,谈鸣找到了不少“证明材料”。毁于文革的《谈氏家谱》,谈鸣复印到了残存的一页,依稀可见“世德堂谈氏家谱”字样。他找到了《冯氏家谱》,查到了御侮战事中英勇殉职的冯青、冯玺父子的相关记载。在锦树堂《钱氏宗谱》里,谈鸣欣喜地找到了御侮大战的相关记载:“谢桥灯节有御侮事,至今父老犹独传其盛事。”
在谈鸣的指点下,记者在他家附近田里看到无数大大小小的陶片和瓷片,据说有村民还挖到过完整的古代器皿,至于有莲花图案的石碑、石柱则更多。“二十多年前拖拉机耕地,地下硬物很多,常常熄火,无法翻耕,很可能有古墓存在。”谈鸣这样推测。形状极似“日”“月”“星”的三处水潭,至今犹在,面积约两三百平方米,周围树木森然。
谈鸣把自己的考证结果整理成十万字书稿《红莲寺探秘》,并复原了一张“红莲寺平面图”,引起了南京博物院专家和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关注,他们经常打电话或赶到常州,向谈鸣了解红莲寺相关史料和出土遗物的情况。有识之士呼吁:作为一处传说和遗存相当丰富的文化遗迹,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