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23/9/2008]安妮-索菲-穆特: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APE)
原帖由
gayanhming 于 2008-9-23 11:17:00 发表
个人认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是世界上最美的小提琴曲了!

英國音樂評論家本奈特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英雄的,男性的;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本質上是優美的,女性的。如果將前者比喻為協奏曲中的亞當,那麼後者就是夏娃了。”
門德爾松終生一帆風順。生活鑄就了他那明朗溫存的性格,也塑造了他的音樂的獨特的抒情風采。門德爾松的朋友德弗林說過:“他只想做和他性格相適合的事,此外,他什麼也不做.” 門德爾松安逸的生活與貝多芬同命運苦鬥的歷程相比,《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與《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相比,鮮明地反映出兩位作曲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也強烈地表現出他們在相同體裁中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音樂氣質。因此,用亞當與夏娃作兩部協奏曲的比喻是不無道理的。
門德爾松寫過兩部小提琴協奏曲。他在十三歲時寫作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流露出非凡的才華,但仍不成熟.《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門德爾松在二十九歲時開始構思並寫作的。直至1844年9月16日才完成。當時,作曲家三十五歲,但已經是他的暮年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為門德爾松三十八歲暫短一生的縮影,仍為人們揭開了一篇新穎而美麗的抒情畫頁,病魔與死神的逼近,沒有在作曲家的旋律中投下一縷陰影。
在弦樂純清的涓流中,一支醉人的旋律由獨奏小提琴輕歌而出,震攝著人們的心靈。這支著名的抒情主題,鏤刻出門德爾松的清秀動人的音樂肖像,每每湧入耳畔,人們都會脫口呼出:這就是門德爾松!
作曲家沒有沿襲傳統奏鳴曲式的慣例,加上序引或前奏;這支抒情旋律在協奏曲大門剛一打開,就翩然而至,並作為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一下子就浸透到人們的心田之中.
第二樂章
行板,D大調,6/8拍
這是一個抒情的而且富有門德爾松韻味的極其醇美的樂章
第二主题出现了统一基础上的对比性节奏型
气息悠长的歌唱变成了短小动机的迭进
乐曲象《无词歌》一般柔美、抒情
音乐主题甜蜜娴雅、感情真挚、富于歌唱,充满了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