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诗歌散文 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5  /  5  页   12345 跳转 查看:18831

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回复: 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卷三五】 范成大
【派别】 雅正派
【文集】 《石湖词》
  


孤儿,我也能成为大诗人


  
小时候读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便觉得世事一片清明。哪曾想到范成大是活在南宋那一段最为动乱的岁月。后来读到姜夔诗“小红低唱我吹箫”,得知能歌善舞的小红原来是范成大家中的青衣女,姜夔作梅花诗赚得美人归,这段风流佳话至今回味也是满口溢香,不禁对范成大的成人之美的侠义之风慕上几分。
  
范成大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在世时文名显著。母亲是大书法家蔡襄的女儿、文彦博的外孙女,自小就是沉浸在墨翰飘香之中,蔡氏对范成大的启蒙影响很大。范成大少有才名,十三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作诗引来父亲挚友的一致喝采,不过这里或许有点看在他爹爹的面子上。范成大长大后以诗名行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年少时遭遇过丧乱之苦。父母过早地相继离去,留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世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后来他在寺院中借来经书苦读十余年,不仅学得一身的满腹诗书,还形成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范成大在很多方面很像与他同是姑苏人的前辈范仲淹。当年范仲淹也是年幼丧父,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数载,留下过“断齑划粥”的佳话。在为官上,范成大也是极似范仲淹,为人刚正不阿,且视死如归。
  
当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盟约,规定宋朝使臣必须要向金主跪拜接受诏书,这一耻辱性的礼节让宋孝宗感到颜面无存。乾道六年,孝宗准备派使臣同金国磋商此事,看能否废除,并向金国索要沦陷的河南皇陵寝地。无奈诸位大臣都非常畏惧金人,不敢前往。当时任右史侍讲的范仲淹挺身而出,抱着必死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出使金国。他在临走前留下遗嘱,安排好家人后事,以备他一去不能回来。宋孝宗也是感到凄然,对范成大更加敬重,能在紧要关头为他解忧排难的也只是范成大。
  
在燕地,范成大夜深秉烛写着上疏给金主的奏章,陈说使臣不应该跪拜受诏的事情。金主看了奏章没有接受。范成大又一次进奏言说:“奏不达,归必死,宁死于此。”金主大怒,一气之下差点就把这个顽固的范成大给杀掉。后来被他一颗衷心感动,长叹说他的衷心耿耿可以激励两朝臣子,于是接受奏言。深秋十月,金主放他回南宋。范成大终不辱使命,他的节行受到了两国朝野的一致称颂。这次出使途中,范成大一路感慨,写下了七十二首绝句,可谓是收获不少。
  
范成大一生如林逋,非常喜欢梅。赏梅、咏梅、记梅、啖梅,他都做到了绝顶,可以算是梅的知音。范成大赋闲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时,潜心写下了一部关于梅的专著《梅谱》,从此关于梅就有了专门记载的文字。
  
关于梅,范成大有过一件轶事。经过杨万里介绍,姜夔去石湖范成大家做客。当时正值下雪,梅花大开。两人在花下饮酒,姜夔诗兴大发,自度新曲《疏影》、《暗香》,这两个词派出自于林逋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范成大见了此词,吟了又吟,喜爱不已,对姜夔才气也是击节而叹。后请家中青衣女小红歌此词。小红唱得是清舒婉润,如同玉露般缓缓地流在姜夔那颗沧桑的心田。他的眼里闪着荧光,忘神地听着小红曼妙的歌声,痴痴地一动也不动,小红也是频送秋波,刹那间点燃了姜夔的春心。范成大在旁边窥出出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意,只是捻须微笑着默不作声。延留数日后,姜夔要回吴兴了,范成大无以为送,便把小红赠给姜夔,姜夔喜出望外,感激万分地携着美人归还。后来经过垂虹桥时,天降大雪,姜夔立在船头,赋诗一首:“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范成大官位很高,一直做到参知政事。他也是南宋之后最末的一位高官词人,前有晏殊,王安石等。从词风来看,他的词多写湖山风水清赏之趣,或农家田园闲适之情,既有婉约又有豪放特点。他的词影响不大,但是写得精美。需要细细揣摩才可得到其中的细微之妙。看他的一首《眼儿媚》: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试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底,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彀纹愁。 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乾道九年,范成大领朝廷命赴静江(今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一职,途经萍乡时,一直阴霾的天气终于放晴。因为旅途劳顿,他便停车在路边的柳塘畔歇息,微波荡漾的满池春水,引发了他撩人的情思,遂吟下了此词。
  
酣柔的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地上升起缕缕轻盈的紫烟。融融的春意,撩动着人们心头的那份燥热。行人解下风尘仆仆的春衫,任清风吹着满身。如酒酿般的花香,极是醉人。天气让人感到无端的困乏,恍惚间就要昏昏欲睡。慵懒着的春思,如同池塘里的春水柔柔。一片淡淡的哀愁在他的心头升起,渐行渐远渐又无穷。溶溶渫渫的春水,一边想避开恼人的东风,一边又是涟漪层层。春光明楣的水面,漾满着春的气息。他在感受着“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以吹衣”中心动神移。
  
词人大都喜欢沉浸在红袖温香之中,但是世事的动乱,也使得有情人易成别离。于是,玉楼上的阑干,倚着一个个绝色佳人,她们终日凝眸,眺望着陌上的尽头,希望见到一抹青山磊落的清影,但大都是令她们失望的。范成大在词中表述过这些女子的心声,道出了她们日日相思之苦。看他的一首《秦楼月》:
  
  楼阴缺。兰干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桐阴深锁,将楼阁遮覆地严严实实,只留下一处空角,阑干的斜影照在小径上。东厢里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清风露洁,柔柔地抚着寂静无声的夜。杏花在月影里,洁白如雪。疏影横斜,如果此时在花下吹起潇潇的笛声,恐怕月也是要醉了。青炉里升起的青烟,弥漫了整个屋子。香气氤氲。她盼望着漏滴的声音将黑暗一点点驱散。孤灯已残,帷帐垂下来的是一帘幽暗,灯花已结。刚才的春梦犹在,水阔天长的江南,她看着他,乘着一帆轻舟,笑语盈盈中向她驶来。想到欧阳炯的那句词,“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此时的她是幽怨的。月幽花素的园林美景更加衬托出她情怀的落寞无奈,漏咽灯昏中她渐渐愁苦起来。那远在江南的男子若知道她的心思,也要伤神几回。
  
范成大极喜欢梅花,堪称梅痴。相传他非常喜欢吃梅子。有一次主家摆满一大斛梅,范成大埋头大吃,不一会竟然被吃尽。范成大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词,有一首《霜天晓角》犹让人叹赏。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泛起微暖晴光的晚昼,风渐渐地停歇。一夜之间寒气尽去,料峭春寒迷失在春的暖意中。云淡风轻,梅花的疏影摇动着花枝,脉脉地含情。浮云如絮,映得梅花白似雪。孤独的疏梅,风姿绰越,美到了极致。她的愁情在这一刻也浓到了极点。心中含有万千的愁结,知音少,弦断无人听。仰首,看见两行低徊的鸿雁,在西楼前幽幽地飞过。它们也知道伊人此时独倚阑干,芳心正苦,相思成绝。天边,那一钩冷月,无情地照着画楼,看着她的凄清。
  
范成大在仕途上并不是一番风顺,虽然官拜参知政事,但仅仅只两个月时间,便遭到御史的弹劾而被罢免。后来他深感宦海的疲惫,便上书乞归故里。范成大的晚年是在苏州石湖度过。石湖秀美的风光让他得以忘怀仕途上长期积下的伤痛。独自月下赏花,与友人小园浅酌,歌女的婉转而唱,村民的恬然自足,让他的身心得到了久违的欢畅。这时期的词显得清新婉丽。看他的一首《蝶恋花》: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春雨连绵,池水暗涨,水面渐阔。岸边的芳草如茵,水里的鹅儿正喜。微风轻轻地吹拂,摇动着的小草将池塘堤岸染满了春意。画舫逶迤前行,在九曲回肠的水湾里,如风中的一片叶。矗在横塘上的高塔,还是那么高远,不可及。江南的水乡,被寒气所误,弄得春事也来得迟了。春雨时节,村南村北纷纷地破土耕地,春麦长起来了,绿油油一片布满了整个山冈。桑叶层层叠叠在一起,长势旺盛。转眼之间到了麦收时节。人们都可以尝尝新做的面条;蚕儿结茧,又可以收获新结的茧丝。
  
读后感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清新明静的水乡春景,浓郁而醇真的农家气息,不禁让人心醉神移。范成大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中,体会着那份农时的乐趣。晚年的陆游也是如此,退居山阴,与民同乐。在这段期间范成大写过《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推几首佳作大家看看。
  
  《春日》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秋日》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冬日》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小传】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最后编辑April 最后编辑于 2008-09-25 18:46:37






 

回复: 风花雪月—— 唐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作者: 脂砚斋生)


【卷三六】黄庭坚
【派别】豪放派
【文集】《山谷集》

  

黄花白发相牵挽    付与时人冷眼看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学养、性情、气度上颇似东坡。但是苏门之人,注定要被卷入党争之祸,受尽贬谪之苦。黄庭坚就是这样的不幸之人,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虽然并没有积极参与党争之事,但终被它党视为异己,一生沉沦下僚。深感宦海沉浮的凶险,曾作诗云:“人生世上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山谷欲避党祸,却又是如何避得开,后竟死于宜州贬所。
  
据《春渚记闻》记载,世传山谷老人(黄庭坚)前身为以女子。山谷对此事也有过记录,刻在涪陵江一块岩石上,只不过春夏之交岩石被江水浸没,所以世人未有知晓此事者。石上记载言:“山谷与东坡同谒清老,清语东坡是五祖戒和尚后身,而山谷前身为一女子。”后山谷贬至涪陵,梦有一女相告言:“生前诵法华经,愿后身为男子。得大智慧,为一时名人,今学士为某后身。”山谷在当时负有盛名,宋朝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山谷名列第二。诗也是做得好,江西诗派素有一祖三宗之说,山谷为三宗之一,但山谷一生似被这盛名所累。
  
山谷少聪颖,五岁之时便熟读五经。曾问其师:“人言有六经,为何只读其五。”其师说《春秋》不足读,山谷不以其师言为训,并言:“既曰经,何得不读。”十日之内便已成诵,且是无一字遗漏,时人因此事而称奇。山谷七岁便能作牧童诗,八岁时有人赴举科考,山谷作诗送其云:“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此诗读后让人哂然一笑,继而拍岸称奇,年纪小小便有如此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让人叹赏。后山谷赴举时作诗《野无遗贤》云:“渭水空岁月,傅严深锁烟。”主考官李洵作批语:“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尽是被其言中。山谷狷介的品性年少即以形成,十八岁时,自称为清风客,有一长老见后言:“奇逸通脱,真骥子堕地。”
  
山谷在诗坛上叱咤风云,在词坛上却不为人所重。世人对其词作亦是毁誉参半。晁补之在《诗人玉屑》中言:“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李清照在《词论》中言:“黄即尚故实,而多弊病。良玉有瑕,而价自减半。”更有甚者当时有一道人对其言:“以笔诲言,于我法当堕泥犁地狱。”当然也有人赞其词,《词林记事》中陈师道言:“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余人不逮也。”夏敬观《手披山谷词》云:“山谷词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以与造物者游。”评语之高,让人怀疑。不过也不至于在《宋词三百首》中一首也不录山谷词,也许是朱孝藏对山谷存有偏见。若山谷再世,对此事定时愤愤不平。
  
山谷虽有词不可读,但也不乏精妙之作。试看其词《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去花残,怅然若失。春归到底向何处,寂寞离去,无人知晓。如若有人知道春归何处,还可唤春回来一同去。看似无理之语,但也可见出山谷恋春之心。王观曾作词《卜算子》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在词人的心中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春逝后要苦苦寻春。春无踪迹谁可见,问取黄鹂或许知。但是黄鹂鸟纵是婉转娇啼,但其语又是何人能懂。黄鹂也无这个耐心,趁着风势掠过蔷薇花丛追循春去。寻春不得问黄鹂,倒是想起欧阳修词来,“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虽为化用,但山谷词也是现出一番风致。
  
山谷因为仕途不畅,屡遭贬谪。胸中自有怨言,化作小词也是硬语盘空,给人倔强傲立之感。难怪时人称其为狂狷之士。其词《鹧鸪天》有一种清峻的妩媚。试见之:
  
  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前有小序言:“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此史应之也是失意之人,性也山谷相像。山谷曾赠其诗:“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秋生冷意,枝头微染寒。颇似少游词:“漠漠轻寒上小楼。”一片清秋之景,人生入暮,想起一生困顿愁苦,无所作为,又想起借酒消愁。李白《将进酒》中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何其的豪放,山谷此时却是一个人自斟自酌,拼得一醉,消得千愁。潇潇暮雨,风前横笛斜吹,凄凄然。宅里簪花自赏,山谷曾做词云:“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看山谷醉态可鞠,倒著头冠,有魏晋士人颠狂风范,心中苦闷而无处发。山谷真性情流露,是真名士,自有一段风流。山谷不似少游,在愁苦之中走不出来。见其“群舞歌板尽清欢”知其为一洒脱之人。虽然年岁大,但是身骨依然硬朗,不忘加餐。山谷对待敌对之人的投枪匕首,泰然处之。他将黄花簪在两鬓白发之上,苏轼有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骨枝。”霜菊代表着人的一种不屈的品性。黄花簪发,山谷喻己有黄花之节、御霜之志,誓于那些小人得志者抗争到底,任是时人冷眼相看,也要保全自己高洁的品格,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凭此山谷也该让时人侧目相看。
  
山谷为江西诗派之宗,主张无一字不无出处,又好点石成金之术,所以作词多有破碎语。不过也有清新婉丽之作,山谷喜欢集句成词,这点上有些像王安石。见其《浣溪沙》:
  
  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关于此词,东坡曾戏言:“鲁直作渔父词,问其得意处,自言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渔父无乃太放浪也。”东坡借新妇矶与女儿浦来戏鲁直,谐趣之语。
  
山谷开篇化用顾况《渔父词》:“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新月沉水,鱼儿误以为钓钩,定是以前受过惊吓,不免杯弓蛇影起来,这里也有喻己之意。宦海沉浮,山谷受伤无数,老来之时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也是胆颤心惊。后句化用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对于此词,虽然化用前人诗句,但是又见新意。后清才子纪昀评山谷词为“顾其佳者,则妙脱蹊径,迥出慧心。”不过山谷并不醉心于小词,又是有些像王安石,虽然他没用佛理入词,但是那些方言俗语让人读之如堕云里雾里。如其词《转调丑妞儿》中言:“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像此首还是稍微易懂,有些根本就无法理解。难怪刘熙载在《艺概》中评其词:‘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山谷作词多仿柳永、东坡。如其一首《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词前有小序:“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山谷因为修神宗《实录》而谪居西南,但他并不因此而郁郁寡欢。从词中山谷心中仍是有那般狂狷,酣笑之处惹人喜爱。据《苕溪渔隐从话》记载山谷作此词甚是得意。自言:“或可以继承东坡赤壁之歌。”不过凭心而论,两词不可相提并论,东坡词豪放中又有隽逸,粗中有细,此为山谷所乏处。

云消雨霁,虹卧长空。秋天尽洗,青山若黛。一副肃静之景。潘阆《酒泉子》云:“山在湖中若黛簇”。天际下的远山如同女子的修眉,望之让人心动神摇。月华如水,现出那稀稀疏疏的桂影,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言:“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唯见得万籁俱静,一片静好。碧海青天里的嫦娥驾着玉轮欲往何方,月光清寒,又是为谁而照着这杯中之酿,山谷苦思冥想还是不得而知。如此美景就浪费在神思中岂不可惜,还是偕同那些年青人出游逐月为好。幽径已是染上了轻寒,在园林中且啸徐行,忽又生出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倒不如饮酒为快,在这金荷玉杯中,将所有的烦愁酌尽。江南江北,历过那世事无数,却是最爱听那临风的笛音,如饮仙醪。正如其诗言:“风前横笛斜吹月,醉里簪花倒著冠。”给人桀骜不屈之感。

山谷为人亦是谐趣万分。《据复斋漫录》中记载言:“内翰顾子敦身体魁梧。与山谷同在馆,夏多昼寝。山谷俟其熟寐,即于子敦胸腹间写字,子敦苦之。”一次两人同寝,山谷在子敦背上写字,子敦发觉后言:“尔亦无如我何。”回家后子敦夫人将其上衣褪去后见背上题诗云:“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接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种游戏现在在小孩之间也很流行,山谷玩得乐此不疲,真乃一老顽童。山谷与东坡也常作戏语。一日,东坡与山谷论书,东坡言:‘鲁直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亦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两公顿时大笑。
  
山谷虽然一生郁不得志,身为苏门学士,祸福却是相当。屡有贬斥,但都淡然处之,时时有豪放之言。晚年有蜀士慕其而从之游,山谷因此而讲学不倦,也算是得有其所。
 
 

【小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的父亲黄庶是一位学习杜甫诗风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也擅长写诗,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父亲孙觉和第二个妻子的父亲谢师厚也都是诗人,这种环境造就他很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而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他也被贬斥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起复,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
最后编辑April 最后编辑于 2008-09-25 18:55:21






 
5  /  5  页   12345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