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1955年军衔的元帅人选,想必各位都知道,原为13人( 不算在内,拟为大元帅,与斯大林平极)。除了后来的十位元帅外,另三人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后因为众多因素改为10人。元帅的评定,基本在1952 年就确定,54年新的军委成员组成实际已经等于公布了元帅名单。如果高岗不出问题,1954 年新军委中,很可能有高岗。
从元帅的组成来看,资力和渊源是第一位的,如朱德,贺龙,陈毅,叶剑英等,战功是第二位的,如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等。资力相当,再加战功,就涉及到名次先后的问题,如林彪。当然,确定元帅的另一个看不见的因素乃是路线和立场。中国军队成立于1927年。政权建立于1949年。在长达22年的历程中,中国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中国军队与前苏队最大的区别。列宁则是先有十月革命,先有托洛茨基带着一批不愿打仗的沙皇水兵在彼得堡暴动,隔年2月才有托洛茨基建立的红军和红海军。可后来,在喀琅施塔得造反的恰恰就是十月革命的暴动官兵。因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的最大特点。由此,对党的忠诚 (主要是对路线的忠诚 ),对党内领导人的忠诚,对军衔高低起着的至关重要得因素。军队中高级领导人( 元帅级 ) 的个人好恶及感情因素也对下级将领定衔的高低产生了重要影响。
粟裕,红军时期的师长,和7军团参谋长(1934年7月),与罗荣桓同级。抗战因战场不同 ,粟裕先后为支队长,师长。理论上讲,组建新四军。但南方八省健儿东一块儿,西一快儿,真要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谈何容易。 据说高敬亭被枪毙之前大骂项英,叶挺无耻。加上延安与长江局王明,项英之争,不用说粟裕了,就是叶挺的话,也只能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传达传达,还要看项英,袁国平,周子昆高兴不高兴。 上不了台面,粟大将如何展示才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八路军部分南下部队归属新四军,粟裕的一师也方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新四军组建时的约一万人,到抗战后期约十五万人,看似好像新四军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并非如此。在这15万人中,大部分是八路军后来划归新四军系统的。真正的南方八省新四军基本在皖南被消灭。剩余的只有粟裕部 ( 苏中 )。其主要将领是叶飞,王必成,陶勇等。而且陶勇本身还是鄂豫皖出来的,与许世友是同乡。
1946年以后是粟裕才华横溢的年代。因为历史的原因,华东的部队开始实际由四部分组成:苏中,淮南,鲁中和胶东。粟裕能够调动的只有苏中部队。即便后来中央指定陈,粟统一指挥华东全军时,也多次遭到临沂方面的陈士渠,唐亮 ( 八路军系统 ),胶东方面的许世友,谭震林( 八路军系统)的抵制。以至于陈毅对叶飞说:一纵(叶飞)要是再打不好仗,恐怕在山东连饭都没的吃了。一纵打不好,一则是陈毅瞎指挥;二则,叶飞向黎玉等人 (山东省委)和陈,唐(山东八路兼新四军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这点在46年6月至47年初表现的极为突出。整个华东战场初期,真正打得漂亮的只有粟裕从四明山带到华中的部队(王必成陶勇部)和后组建的张震纵队。这期间,叶飞一纵归山东军区负责,几乎捞不到仗打,又受到山东军区的白眼,纵队上下纷纷要求去东北。而陈毅则奔波与临沂和淮南之间。才能有限,指挥又不灵,陈毅的心情可想而知。
粟裕在整个华野的威望首建于打掉马励武的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这在1947年1月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胜利。也是我军首次基本歼灭国军一个整编师。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无疑是老区,也是抗战结束时,中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抗战结束后,中国曾一度想把中国中央从延安迁到淮阴。后由于争夺东北,原由115师发展的山东主力6万部队开到东北,苏北三师黄克城部3万5千亦去东北。( 叶飞部原计划也是去东北,后山东军区要求中央将此部留下)。国共在华东争夺的初期,华中部队起了关键作用,这与粟裕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后来胶东兵团也成了华东的主力。但这是在莱芜战役以后的事。
粟裕在华东的威望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无不惊心动魄。粟裕杰作首推1948年的豫东战役。诚然,粟裕指挥的华东部队也打过几个败仗。尤以南麻战役为代表。但纵观整个解放战争,真正纵横捭阖的大军统帅首当林,粟二人。
范院校粟裕没有列为元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因为粟裕在淮海后期坚持让陈毅担任华野一把手 ,自己只当代司令,所以没能当上元帅。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我们再看上将中,新四军的比例是如此之少,恐怕原因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粟裕的苏中主力部队中,只有叶飞一人是上将。寻淮洲,粟裕的七军团与方志敏的部队会合后,没能完成任务。方志敏长期是被中央苏区视为流寇式的游击。以后,领导新四军的又是项英。粟裕自1934年至1948年,这14年间与中央领导没有见过一次。可以说粟裕与任何一位中央高级人物都没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其军衔的制定和58年遭批而中央无人出头说话也是有关的。
58年军委批判粟裕的问题 第一: 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期间,对粟裕误解极深。这对55年军衔评定和58年批粟裕有重要影响。
第二:彭德怀本身不喜欢粟裕。彭德怀52年回京主持军委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老部下黄克城调来北京,任副总长兼总后部长。以后在54年,黄克城以第三副总长和总后部长身份兼军委秘书长,协助彭总工作,足见彭德怀对粟裕不信任。50年代,军委有四总部:总参,总政,总监和总后。实际上按当时级别,总后比其他三个部低半级。聂荣臻的态度对彭德怀是否有影响,不得而知,但彭德怀不喜欢甚至讨厌粟裕却是事实。58年批粟裕时,彭德怀连什么 “你很阴险”诸如此类的话都当着粟裕的面说出来了。
第三:58年批军队教条主义。原本是在军委内部,后变成了扩大会议。军委实际负责此事的彭德怀不用说了,还有谭政,黄克城。向林彪汇报会议内容的是黄克城。林彪看到军委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后,才转。实际上,批粟与林无关。
第四:文革结束后,军队的冤案都已平反。但唯独58年错批粟裕长期不能平反。为何?批判粟裕的中央小组负责人是邓小平。直到90年代初,张震等粟裕原先的老部下主持军委后,而邓大人此时已淡出政界,聂荣臻,黄克城,谭政都已离世,蒙冤多年的粟裕才得到最终平反。此时粟裕已离开人世10年了。粟裕没能看到这一天。
第五:陈毅在批判粟裕时并未替粟裕说公道话。他是在先确定粟裕有错误的前提下,才说粟裕的认错态度较好。这与他对刘伯承的态度有很大区别。
军队大多高级将领都有个“山头”,唯独粟裕没有。
大致说来,将领可分为三大类型:野战型,参谋型,和野战参谋型。这在中外军史上都有突出的代表。 以此来看,林彪,彭德怀,粟裕属于野战型。当然,三人中,客观讲,林,粟更强些。刘伯承,左权当属参谋型。至于说到野战参谋型,大将以上( 包括大将 )中没有。上将和中将级中有突出代表:刘亚楼上将,李作鹏中将和张震中将。一个优秀的野战型将领未必是个优秀的参谋型将领,反之亦然。说起二战苏军名将,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瓦杜丁等无人不知,他们都是野战型将领。华西列夫斯基则可称为野战参谋型将领。而苏军最优秀的总参谋长却是人们不常提到的安东诺夫大将。此人是典型的参谋将领。
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 除了战死疆场的将领外 ),军事战术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大浪淘沙,一些20年代,30年代的军队领导除了菜刀,梭镖外依然拿不出新东西,就只能让位与晚辈。这也是很正常的。林彪,粟裕恰恰是大浪淘出的金子。
刘亚楼的才能在于将其在苏联所学到的大兵团作战技能完美无缺地用在了辽沈,平津战役。当年东北的一些将领,在林,罗,刘三人中最怕刘亚楼。打不好仗,今天要枪毙这个,明天要处罚那个。进关后,刘亚楼担心以后没有机会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主动向林彪请战。深知刘亚楼的林彪给了他这个机会。天津战役,完美结束。从此,刘亚楼告别陆军。
李作鹏在出任四野六纵16师师长前,一直担任参谋工作。一个连也没指挥过。六纵的16师是四野最能打的头等主力师之一,也是最难带的部队。辽西会战,李作鹏 ( 时任六纵副司令兼 16师师长 ),抓住瞬息战机,带领16师和18师堵住廖耀湘兵团。为全歼廖耀湘兵团立下汗马功劳。成为16师历任最受部下拥戴和敬畏的师长。
在红军和抗战时期,粟裕的确没有机会施展其才华。但就解放战争来看,林彪可用“稳,狠”来形容,粟裕可用“险”字来表达。粟裕任何一次辉煌的战役都可用“虎口拔牙”来形容。非雄才大略者不敢为也。
以战绩而言,粟裕理当列位元帅。
粟裕不是元帅,但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座丰碑。
中立 关于粟裕二让司令,似乎没有太多的异议。我来谈谈关于粟当元帅的问题。
一、粟迷常为粟不是元帅而不平。我看,粟这个元帅,就是他自己“二让司令”给让掉了。
华中军区是1945年10月成立的,1947年1月北撤山东地区后,与山东军区合并。
可以说,华中军区司令这个职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标志性职务。1955年授衔时,衡量标准是红军时期职务、抗战时期职务、解放战争时期职务,职务当然以战争结束时算。
如果粟1945年接受了华中军区司令员职,他抗战胜利时就是军区司令。但他不接受,只当副司令。华中军区还有一个副司令是张爱萍,换言之,粟裕此时的级别和张爱萍同等。
张爱萍因1945年11月破袭津浦路时脑部负重伤,去大连、苏联疗伤,没能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衔时,有原新四军高级干部向上反映,说张不能授上将,因为没参加解放战争。上面回答:张1945年就是军区副司令了。于是照授上将。可见这个职务很重要。
但粟让掉了。
1948年5月,陈毅去中原,毛要粟任司令,粟又让掉了。这样,解放战争结束时,粟仍是一名副司令。
如此,他的职务就根本不够元帅了。看看陈毅、刘伯承、林彪、彭德怀,哪个不是正职?
如果没有“二让司令”,粟就不一样了。抗战胜利时,他是华中军区司令,解放战争胜利时,他是华东军区司令(有个陈毅怎么摆,再叙),那么,四野有两个元帅,三野也完全可以要求有两个元帅:陈粟。但现在不行了。淮海这么关键性的大战,你华野司令不过是中野副司令,比人家低半级,你有什么话讲?
二、粟这“二让司令”,“一让”有文字证据,有粟的电报为证。但二让则只是粟与毛的谈话,并未见任何文字性证据。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毛当时是真的要粟当华野司令,还是看看粟的表态再说?因为陈毅到中原是副司令,明着把陈毅华野司令撤了去中原当副司令,太过分了吧?再说看看当时电报,陈这个中野副司令,在军委电报中一直享受正司令待遇,排在邓政委之前,可见在华东,毛打仗想靠粟,但真正安排职务,还是很费心思。正好粟谦让,解决了毛的一个难题,毛正好让他当“代司令”。但结果粟又丢了一个本钱。
如果粟当时说:“蒙主席信任,我一定好好干华野司令政委。”毛还真犯难了呢。但很能毛估计粟会谦让,故和他谈话,等他谦让。
三、粟为什么总是谦让?战争年代,谁有本事谁上。上级变下级没什么奇怪。他是因为具有谦虚的美德?还是因为心里无底?觉得自己当正职甩不开?这个我吃不准。但他太谦让了,我真不知是应该赞美还是应该批评才好。
反方 没有陈毅,哪来粟裕 陈毅能坐上司令的位置, 必有其独到之处。没有陈,就没有粟
1.黄桥决战,没得陈毅坐在那里唱空城计稳住韩德勤的各路诸候,别说一个粟裕,十个粟裕,不,十个神仙来也没法打那个仗!用韩德勤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天兵天将,我这么多豆腐渣也把他们撑死了!”换了粟裕作主帅,未必就有这个魄力决定由新四军独立在黄桥打这个仗!其实黄桥决战决胜的重要前提是分化和孤立对手分清主次,战役的具体部署相较而言要退而居其次。而这一点,陈毅的战略眼光、谋略和统战手段是应居主要位置,否则战役具体部署高明与否无从谈起。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和如此狭窄的战场空间,任何一个军事家都会很为难。可以这么说,没有陈毅,黄桥决战就不成其为黄桥决战,而没有粟裕,这类战役计划还有很多人能够作出来,至少在当时,经历过战役指挥检验的主官能排在粟前面的在新四军就有很多人。而粟独立担当一次战役的军事主官,这是第一次。
2.华野解放战争中的好几个大仗是陈毅和作战处的参谋共同策划,尤其是南征北战,是陈最先提出的。打张灵埔是陈粟的共同心愿,粟得到敌情(张冒进)报告陈, 陈下的决心,然后和参谋部的人, 各纵队首长共同部署的。 这些可以见最新出的陈传以及王德(华野作战处副处长, 张震是处长)的阵中笔记和和一些老战士回忆录。
3。陈是仓促到的山东,手中能够调动的是建制不全的八师, 当时陈的想法是集中新四军和山东的部队,集中指挥,但是粟裕的新四军不想到山东, 怕吃苦,怕吃面。山东的陈士榘,许世友等不想走。 一直到淮阴陷落,战局转化,陈毅才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期间粟裕苏中七战,陈认为是战役胜利,战略不利。
4。孟良崮战役陈毅当时身为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和党的前委书记,发动孟良崮战役的时候他是出差去了还是养病去了?看看正史上是怎么写的吧:“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45万兵力,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5月11日陈毅获悉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行动突出,遂决定以6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围歼74师。”陈毅还对各主攻纵队司令员说过这句话:“我们打74师是虎口拔牙,好似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战役的主帅始终都是陈毅,首功也是算在陈毅头上的,这是官方一贯的说法,粟裕具体的工作是做得比较多,但也不能贪天功为己功(这仅是某些人的说法,粟裕将军可从来没这么看),说孟良崮战役跟陈毅没有关系吧?
5. 打济南, 许不听指挥, 还要毛下命令给许。打74师, 粟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候, 竟然指挥不动部下! 需要压阵指挥的陈在后方下命令, 斥责不听话的战地司令, 最后在战争的紧要关头, 陈亲上前线。 按照叶, 王的回忆,这一仗的胜利和陈能够即使鼓舞士气,大气魄有很大的关系。 这说明粟是个好参谋, 但没有威信,不是统帅人才。
6.粟裕打过一些胜仗,但也打过不少败仗,涟水之战胜了吗?南麻,临朐等大败仗是谁指挥的?月埔,金门之战胜了吗?
7.陈出题目, 放手让粟作战役指挥, 叶飞回忆说, 陈放手并不是不管, 黄桥决战打了两次,陈本来计划一战见分晓, 因为粟叶不听陈的战役安排,错过良机, 战后陈大发雷霆。鲁南战役的地址选择是陈确定的,这样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在泥泞中没法发挥,陈是从地名推测当地历史上是湖泊;南征北战,陈作诗教南线阻击部队传唱以迷惑敌人。 .
8。 战争年代面临生死考验, 并非处处按资排辈, 陈能坐上司令的位置, 必有其独到之处。没有陈,就没有粟。军事指挥员的成长有个过程,粟裕在解放战争有过具有眼光的建议,但也有过短视的时候. 比如华中与山东在战略重点问题的争议上,他在战略设计上就很明显地表现出不如陈毅。军事指挥才能并不是单指能够具体策划战役战术行动,否则就不需要司令部分工了。主官的作用就是能够将下属的设想与谋略化为自己的决心,或者指导下属将自己的设想化为具体的军事计划,这本身就是一种军事指挥才能。试问如果黄桥打败了,是陈毅担责任还是粟裕担责任?毫无疑问,胜败的最大责任就在主官陈毅那里!
现在有人贬低陈毅,抬高粟裕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上以粟裕的才能和资历排在大将首位已经是破格了!
粟裕评大将是完全正确的 粟派总对粟未挂帅而不平,实际上是因为知识不足,1955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PLA军官服役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名义,庄严,神圣,明确地规定了国家元帅的授予标准,原文为“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对比这个条件,粟裕显然不够元帅资格。首先,看前一个条件,“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粟不是1927年三大起义的领导者,也不是起义军的高级干部,红军初建时期也不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不满足第一个条件,第二,后一个条件,“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这个条件粟也不满足,他只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担任一个战略区的领导,还是代理的,红军时期他只是师长,抗日时期只是N4A的一个师长,都不是独当一面的领导,所以,他评元帅是没有足够法律依据的。
关于他的功劳大,应该评帅也是不全面的,评价一个人的功劳不能只看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应该综合全面的分析,粟的功劳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中,抗日战争中的功劳也不小,刘《少》奇说过,“粟的1师是N4A中功劳最大的”,但放在全国比就不是很突出了。更关键的是他在红军时期缺少大功。10帅在红军时期的功劳都是粟根本不能比的。创业时期的功劳含金量是最高的,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另一点,粟缺少在改变全局的过程中的决定性,关键性功劳,即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举例说明,徐海东长期休息,也是大将,凭什么,就一个大功,当年和刘志丹会师,巩固并扩大了陕北红军和根据地,要是没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长征不知要何时结束,可能还是石达开第二,再比如叶帅及时报告张国涛要做掉毛周等人,让毛周等人捡了命,这也是超级功劳,俗话说功高莫过救驾。再比如刘邓进大别山,完全是在蒋的肚脐眼上插了一把刀,蒋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虽然最后是粟把蒋砍的四分五裂,但最重要的还是刘邓那一刀。还有一点,三野的虎头蛇尾也让粟很没面子,上海受挫还好说,金门惨败就无法挽回了,粟辞帅也可能有这个原因。
当然,粟不应该评帅,但林更不应该评帅,八年抗日他休息了七年半,就这一条就不能评,更不要说德才均不如粟了,林当帅有一半原因是和毛的私人关系好。10帅中真正得毛信任的只有林罗,罗是唯一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帅,而林是第一个在党内斗争中公开向毛效忠的红军高级领导,那还是在井冈山时。要说10帅谁功劳最大,我说是贺帅,很简单,没贺就没南昌起义,没南昌起义就没有PLA,没PLA就没今天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贺帅参加南昌起义,谁要是反对我的说法就请假设一下,贺帅在南昌起义前突然投奔“国》军会怎么样,中国历史就完全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