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柏杨死了,假柏杨多着呢
——关于文人学者的价值取向
知名作家柏杨4月29日凌晨1时20分,病逝台湾新店耕莘医院,享寿89岁。“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柏杨在封笔前留下的最后的话,这也是柏杨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自始至终地为人做事的原则。《丑陋的中国人》使他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让国人对传统文化和一些不良风俗的反思得以充分发酵。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柏杨离我们而去了,而一些假柏杨们还在热闹着,前不久,网上抖猛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会情人”,
因为时间忙,没有细读,但如同吃了一只苍蝇;应该时不过三天,又有“李清照好赌好色是酒鬼”传出,两件事都是所谓教授、学者炮制,在它们的心目中,应该还算得上是学术成果了,不然也不会一个跑到央视大放撅词,一个正经八百出书胡说八道了。不过它们也还不算始作踊者,“孔子是私生子”,这一古老话题重新“论证”,“关公好色!”其“本性”被“推断”出来,“诸葛亮是阻碍统一的罪人”,“李白,第一古惑仔!”种种不良癖好一一“演绎”、、、、、、戏说历史人物,解构传统文化价值成为某些小丑自觉不自觉地践踏文化的时髦之举。在他们看来,他们是象柏杨先生反思国民的丑陋性那样在反思历史,追求历史的“真相”,还历史以“真实”。真不知柏杨先生在天之灵会做何感想。
且看看那个“著名历史学者”如何细说我们堂堂华夏的祖先——大禹吧。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第五集节目叫《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学者讲述了大禹和妻子女娇的浪漫爱情故事。但是对家喻户晓的大禹婚后“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典故,他却抛出了惊人观点,声称这其实另有隐情,大禹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瑶姬,相传瑶姬曾献有治水妙法的 “红宝书”(丹玉之书)给大禹,帮助大禹治水成功。他进一步解释,“红宝书”其实是“走婚”时代的定情信物,瑶姬送给大禹信物,也就是说,大禹在外治水时和瑶姬有了爱恋关系,瑶姬承认大禹是她的异居丈夫(即丈夫不用固定住在家里,属于走婚的一种)。但为了“蒙”妻子女娇,大禹编造了“巫山神女”瑶姬帮助他治水的故事。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实有不得以的苦衷。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专家的论述吧,看他们跟这个中学历史教师的所谓学者有何出入。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话说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舜发现鲧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一个叫祝融的人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成为历史美谈,大禹大公无私的精神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儿女引以为毫的民族精神。
据查,另一个主角瑶姬的传说有两种版本,一是王母娘娘的第23个女儿,因对人间的好奇而来到巫山,并用神力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们,也帮助过大禹治理长江;二是炎帝的小女儿,尚为婚配即已夭亡,因思念父母感动了天神,被封为巫山的云雨之神,也帮助过大禹疏通长江的河道。从这两个传说来看,瑶姬的确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而大禹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如果说“人”与“神”会产生婚外情的话,那也只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炎帝之后是黄帝,大禹是黄帝的玄孙。炎帝的女儿与大禹之间相隔可能是几百年。因此,说瑶姬是大禹的情人不是纯属虚构的无稽之谈吗?
史实凿凿,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秘书长谢兴鹏在看到节目后,立即对这个学者提出四大质疑,对他无视史实、捕风捉影、信口开河提出批评。两人在沟通后,他不得不说:“他(谢兴鹏)是禹文化研究专家,我只是一个历史知识的普及者,我研究得不够。他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仍然坚持学术观点从来都是百家争鸣,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都是正常的事情,他非常欢迎学术上的观点碰撞。但是,我们的专家学者真的要在一些低俗的东西上进行学术研讨吗?我想这是对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玷污。
这个暂时放一放,再来看看某某女教授怎么来看李清照,《莫道不销魂——XX解秘李清照》一书中指出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比如说李清照还专门写过一篇《打马图序》,介绍了20多种赌博方法,俨然是个“赌博专家”。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证实李清照是“酒鬼”,一般都是引用她的词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在这个教授看来就是烂醉如泥的丑态;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她又认为女子喝烈酒不是贪酒好杯是什么、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又是烂醉一宿不是淑女所为,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菊花开了?喝酒;赏梅花的时候,“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梅花开了?喝酒;赏茶花的时候,“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茶花开了?喝酒……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花落,得,一年四季都泡在酒缸里了吧。这样,一个酒棍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至于李清照的好色,这个教授又做出了一番解释。“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分明就是一个待嫁女子春心蠢动却还装模做样。“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又洗澡,又化妆,着情趣装兼暗示挑逗,一个浪女色女展露无遗,所以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李清照并不是一个端庄的淑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跟这种论调何其相似!!真不知这个所谓的教授是怎么过的生活以及夫妻生活。
对此,研究李清照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康震谈道,李清照喜欢赌博,这未必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赌徒”。因为在那个时代,“打马”并不是为了赢钱,完全是文人雅士在闲暇之余的一种娱乐方式。说李清照是“酒鬼”,似乎更有些牵强。毕竟在宋代,喝酒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不管男词人、女词人都会饮酒赋词、咏物抒情,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现代意义的“酗酒”完全不同。多少文人墨客的传世之作都是在酒的催化下神奇地从诗人的心中迸发。对于李清照的“好色”,康震说他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如果只是从一些描写女子美貌、妩媚的言辞中就片面地说李清照“好色”,似乎有些不妥,只能说她大胆而已。康震指出,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极具才气的女词人,而且是一位十分坚强的女性。“毕竟对李清照的评价,几百年来都是如此,难道几百年的评价不敌一家之言?”他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尽量把其放在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客观地进行评价。
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学者教授提出的这些惊世骇俗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但他们就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信口雌黄呢?要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要进行颠覆性的解说呢?他们究竟想把我们的观众和读者引导向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我看,比如说大禹的那位,无非告诉我们大禹没有那么无私,嘿嘿,相反还有那么一点小九九。这不是宣扬人天生一切为私的腐朽观念,以此毒害年青一代吗?还有一点点社会责任感吗?如果没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真相,那么我们对大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呢?那么我们对于榜样还能相信些什么?就算这是真的,有研究的必要吗?有发表的必要吗?让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坍塌有什么意义?前不久,有100多女初中生自拍裸照在网上晒,人家学陈冠希呀。不是要真实吗?陈冠希够真实的。那个学者也有孩子吧,你把榜样推倒了,你让孩子学谁呀?十七大强调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求:“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你偏要取无稽的糟粕之言,用现实社会中的丑事作类比,编造诋毀我华夏先祖大禹的故事,不知其用意如何。
再来说说李清照,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性,中国最负盛名的女才子。而那个女教授弃李清照的艺术造诣不顾,热衷于从只言片语中搜罗论据,曲解原意用以诋毁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家的人格,既无聊更无耻。她的这种论点一旦散播,会误导青少年的学习方向,因为青少年的分辨意识和能力有限,更加之标新立异的叛逆心理,对这种观念比较容易接受,从而导致低俗文化和文风的泛滥,实在是害人不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尤其误人子弟。有人说得好:一个国家没有文化是可怕的,有文化却不弘扬是可悲的,而有文化却糟蹋是可恶的!
无利不起早。上述诸等为吸引眼球,出名谋利,皆因有市场。为了名利,脸皮暂时搁搁吧,为了名利,道德暂时让让吧,为了名利,正义暂时避避了,就这样,一系列不要脸、厚着脸、碘着脸的论点提出来了,发表出来了。他们要的不是我们对它的认同,而是利用我们的好奇心去提高他们的收视率和点击率。而我们对这类哗众取宠的东西,就是不要去关注,电视有就转台,网络有也不点它,让他们找不到市场,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人闻风而起了。
近来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的众多阻扰,表明我国还处在一个众矢之地的环境之中。其实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剧烈斗争。季羡林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 即21世纪是东方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西方形而上学的分析已快走到尽头,而东方文化寻求综合的思维方式必将取而代之。 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西方世界一直向我们灌输他们的自由化思想以图对我们的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些影响,少部分学者背离了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追求一些糜烂恶俗的东西,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名,他们也许是无意识,但可以说是汉奸文人,干了些破坏中华传统美德和价值体系的勾当,实在是亲痛仇快。他们也不看看,为什么日本要把恶搞我们的西游记、三国等人物,为什么美国人要把龙解释为残暴的怪兽,他们就是要一步步地肢解我们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精神,我们国内的文人实在不能充当他们的帮凶。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一份宣言,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朋友们,不要丢了自己的西瓜,去捡别人丢弃的芝麻。我们更不要自毁长城呀。我儿子醒了,不能多写了,要给他穿衣服了。我希望等他长大时,他会看到一个干净和健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