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971

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政坛浪子难得志
   
唐朝初年,人才辈出,文武人才个领风骚。但是要说到魏征,我认为是“若是没有魏玄成,便称盛唐也枉然。”一个国家的兴盛,绝对不可能是由一代人完成的,而是由几代人创造出来的。唐朝就是如此,作为以李世民为元首的第二代领导班子当中,从文臣当中若是说最重要的,只有两个,一个是魏征,一个是房玄龄。前者的主要贡献是谏,而后者是做为“人力枢纽”。魏征这个人的一生应该算的上是郁郁不得志,一生当中先后侍奉了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李世民,这也应该算是政坛浪子了,而他的人生不得志在这五个时期都存在。我划分为三个时期,早年时期为元宝藏、李密、窦建德,其余的两个时期李家兄弟一人占一个名额。

近臣却无话语权
   
政坛名人和足球明星是一样的,成名的途径不外乎两种,一是在一家豪门俱乐部展露头角,借豪门的名气凝聚自己的人气。二是在一家低级别联赛俱乐部里表现出类拔萃,吸引豪门的关注,从而以自己的人气为豪门增加名气。魏征恰好是属于后者,一生当中五次转会,却都没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理想抱负,也没有把个人才能做带来的贡献做到最大。他的政治生涯从元宝藏处开始,而刚进入仕途看中两点,一是家族背景,二是个人能力。魏征的家族不是什么大家族,而他的家庭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新唐书·魏征传》当中记载“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他少年就失去了家庭的关爱,也没在科举考试当中获得什么名词,而又不经营家里的买卖,胸怀大志气,读懂了许多书。我觉得这里所说的“赀产”不是指家里的农活,而是指他家是有点买卖的,是属于商业而不是农业,在中国自古就是重农轻商,在结合上后面的“有大志”,就能看出来,他觉得他的理想是要高于家庭的产业的,而能够让他弃而不营的,也就是商业了,他是觉得经商的地位太低了。如果是农业的话,那么肯定不如此形容,大约应该是“弃田地不耕”,并且农业是古代中国的支柱产业,是不会被舍弃的,就算是显赫了,也是要以土地作为固定资产为象征的。所以他进入仕途之后就担任了秘书这一职务,而并非是什么小官之类的,而这也可以说明魏征的出身是商人,魏征的才能是足以担任官员的,可是却被留在领导身边,官职也并不是什么谋士之类的差事,就是觉得“商人重利”害怕自己的团队里出现腐败问题。所以魏征的才能没有更好的展现机会,只能在领导眼皮底下担任秘书了。而元宝藏觉得自己的实力维持不多久,所以就准备投靠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寨。当时的通讯只能靠书信,所以这份文件就由魏征起草,李密就从魏征的所起草的公文当中看到了魏征的才华,就内部挖墙角,把魏征由元宝藏的郡府掌管书记改任为元帅府任文学参军,掌管记室,对于这些官职,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官职是属于秘书,而绝非谋士。从魏征在瓦岗寨的两次献策不成功就能够看出,根据《旧唐书·列传二十一》的记载“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也就是说,魏征第一次给李密提意见,就被驳回了,从李密对人才的态度就能折射出李密失败的原因,只是欣赏他的文才,不重要他的才干。这一点也可能是受魏征的前任领导人所影响,而同时能够看出,作为秘书,也就是近臣是容易比较向领导人提建议的,可是却没有采纳。
   
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徵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颋曰:“此老生之常谈耳!”第一次进谏失败后,魏征清楚的认识到,李密这个人不把自己当谋士对待,而自己只能够对李密集团的亲信兼实权派人物郑颋还报有希望,可是也被拒绝了,并且说他的计策为老生常谈,这绝对是对魏征内心严重的打击。从文献记载,魏征也就在没有给李密集团提过建议了,而且随着李密集团的失败,也没时间提建议了。这个时候,魏征随李密投降了老李家,可是老李家除了李世民喜欢用“投降派”之外,其他人并没有这个习惯,同时需要注意一点,李世民的投降派大多都是由房玄龄做“政审”的,而也只局限于摧毁对方势力之后,对于魏征,即使有心拉拢,也鞭长莫及。魏征看到“久不见知”,所以自告奋勇的去要招降山东。我想当时李渊也对这个事情没报多大的希望,所以只给了魏征个秘书丞的织职务,可见其的不重视程度。给一个如此低的职务,一是觉得李密余部很好招降,二是觉得很难招降,不能成功,所以就免的在失败后多一个级别比较高的无职人员。而倘若是在比较容易好招降的话,那么必然派一个关系比较亲近的大臣去,这样有助于立威与立功,也轮不到魏征,所以种种原因推测下来,只能说明在这个时期,老李家对魏征还是不重视的,如果是重视的话,那么就不会事先预料结果的时候那么主观,同时也不会只给一个秘书丞的职位,而是山东安抚使之类的,并且也只是把他局限在秘书这一职务上。
   
魏征这个人相当了不起,根据《旧唐书》当中的记载“尤属意纵横之说”,可以看出他的口才也是相当的好,因为这是纵横之术的必备条件。而魏征在写给徐世勣的书信当中,就可看出。先在说把当前局势说出来,然后在和他套近乎,同时是站在徐世勣的立场上看问题。结果徐世勣就搞了一个“山东易帜”。纵横之才,做统战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了。当时有没有改旗帜我不确定,但是在做表示的时候,徐世勣是运送粮食给李神通,也算是救济了唐军,成为了唐军中的一份。当时窦建德率领主力部队攻陷了黎阳,魏征也就成为了战利品,窦建德任命他为起居舍人,还是属于秘书类的职务。在招降了徐世勣之后,利用空虚还把老领导元宝藏也招降了,才被窦建德所获得的。而后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后战败,魏征与裴矩带领收留的散兵万余人到唐朝的统治中心做工作回报。而在此时,山东的绝大部分地区就成为了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而实际控制区也分三个部分,一为魏征游说得来之地,二为裴矩带部归降之地,三为李世民攻陷之地。按说这个时候李世民应该注意到魏征了,可是魏征在这个时候却没有加入李世民的集团,成为了李建成集团当中为数不多的文臣,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怀疑魏征是不是当时就已经加入了李世民集团,并被派到李建成当中当卧底的。也就是通过这件事情,魏征成为了李建成的冼马,掌图书缮写。首先,李建成邀请魏征的原因还是觉得他有才气,对于魏征在李建成手底下的记载并不多,只是说魏征在李建成征讨刘黑闼帮他出过主意,其他没有过多描述。

唐朝版的无间道
   
魏征对于李世民集团来说,有三次机会把魏征拉到自己的集团里,前两次都没有动手,第一次由于鞭长莫及,而第二次要是错失的话,显然不符合李世民集团的风格。而负责人力枢纽的房玄龄也不可能错失魏征,即使别人都无法看到魏征的才干,但至少魏征的文才还是会吸引人的,而且那个时期储君之争已进入了明朗化。魏征他不可能不清楚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哪个是值得自己辅佐的人,可是他却选择了李建成,让人有些匪夷所思。魏征的专业是纵横术,怎么会不知道纵横的前提是选择一个实力雄厚的做后台。李建成表面是太子,可对于宫廷斗争来说,太子并不等于皇帝,充满了未知数,李建成最大的竞争对手李世民,无论是从个人能力还是团体能力来说,都是胜过了他侍奉的主子。并且对于李建成来说,魏征是从秘书突破到了谋士,可是却并不是重要谋士,史书上说魏征多次建议李建成干掉自己的弟弟,倘若是真实的话,那么正如他所说,“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从魏征在李密手下的工作经历能够看出,他也知道接受建议要以情感攻势为突破口,第一次的方式为直接建议,第二次的方式为间接建议,倘若是真要干掉李世民的话,那么魏征必定直谏不成,就会找李元吉为亲情突破口,然后走长孙无忌与房杜的模式,以关系亲近的人为突破口,然后在结合上自己的口才,那么大事可成。魏征并不是只局限于直谏一种模式,可是却没有成功,不能不说在这当中魏征并没有真正的出过力,其中因素有两种,一是没有足够的能力,二是没有出力的机会。如果说没有机会出力的话,那么李建成也接受过魏征的建议,和魏征以前效力的那些人不一样,所以还是有机会的,更是有能力的。那么莫非是李建成对于这重大的事有些犹豫,可是在其开始收买秦王府将领尉迟敬德与毒害李世民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是要下死手的,并且是要彻底瓦解这一势力。在来说说收买尉迟敬德之时愚蠢作为,只是简单的金钱收买,而收买讲究一个投其所好,或者以美色诱之,或者以金钱诱之,如果是最通俗的两个手段无法实施的话,那么游说则是最好的方法。魏征的专业是纵横术,并且其口才在招降徐世勣与元宝藏的时候就充分展示了出来,倘若是重用魏征的话,那么必然会使之游说。可同样有两个原因:是不重视魏征,还是魏征不去。如果说不重视魏征的话,那么魏征给李建成的建议已经让对他由一般的秘书兼职为高参,可是每当李建成最需要魏征的时候,魏征偏偏不出现,这有点不符合魏征的风格。所以我大胆的结论就是,魏征是李世民集团派到里的卧底,下面我就继端倪之后说一说我的理由。

两个特点亦纵横
   
纵横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就是苏秦与张仪,而纵横术也是取自两人的合纵与连横。而这俩人就是典型的间谍,苏秦是彻底的燕国间谍,张仪是魏国的间谍,虽然使秦强大,但是为魏国谋求了利益,获得了时间发展,也获得了相对比较和平的环境,要不然地处中原,必疲战而衰。而魏征也是如此,为了李世民而去李建成阵营中当间谍。纵横术是外交,可却始终有个受利方,而像苏秦与张仪这样纵横之宗师,却都是以第二受利国为服务目标。魏征服务于李建成,可是却有许多破绽之处,只能说明魏征不是彻底为李建成效力的,而是第二受益者李世民。在李世民对待魏征是杀是留的时候,曾经李世民拔卫士腰刀欲斩魏征,可是被房玄龄阻止了。试想,一是驰骋沙场多年的李世民能被如此轻易阻止吗?只能说其并不想杀魏征罢了。在魏征的杀于留上,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发生了冲突,长孙无忌主张杀,李世民连杀自己的兄弟都可以听他的,没有理由对待魏征破例,可是长孙无忌是要留。因为长孙无忌并不清楚魏征的真实身份,又出于要彻底消灭残部,而房玄龄一直负责招募人才,魏征是派过去的间谍,所以要留。李世民都能杀自己的亲兄弟而毁名,又怎么能吝啬名誉而不杀魏征呢?而李世民不杀魏征在当时却没得到什么名誉上的补充,而是在后世才以魏征为中介获得的。同时不杀魏征的原因也并不是顾及魏征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结党营私,长孙无忌就属于这种,代表关陇集团,所以自然要营私,可魏征都不营私,何来的结党?后来让魏征去招抚山东的余党,莫非就不怕他们搞串联吗?以李世民那么谨慎的性格,会做不保险的事吗?可见唐太宗用的是魏征招抚的时候并不是主要考虑他的工作经历,而是考虑到他的纵横之术。可是回来以后担任的是秘书,以及谏官,这就有争议了。魏征一直是担任的秘书,对于谏之事也是后世才出名的,看起的前期,是游说大于提建议,而其提建议也只是纵横当中的一个分支,要对局势有清楚的认识。关于魏征的任职,主要是太宗时期没有多少的外交工作,而其中又大多是由军事行动完成,所以魏征就失去了他的第一专业,只能靠谏来展现自我了。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说,魏征是个忠臣,他一直说他不想做忠臣,只想做良臣,李密叛乱,按说做为老部下的魏征应该参加,可是魏征却没有参加,只效忠于现在的领导。并且对元宝藏则是保全了他的姓名,也对他保了引试之恩,李建成并不是魏征需要效忠的领导,只是对李世民在效忠。所以魏征死后太宗十分伤心,主要是觉得有愧于魏征,说了一句“以人为镜知得失”,这个得失只在魏征死后说过,别的臣下死的时候却没有说过这话,原因就是他得到的是皇位与魏征给他带来的盛主之名,而失去的可以帮他把国家治理的更好的手下。以魏征的能力,绝对超过了房杜二人,从其在凌烟阁上居第四就能看出,都列在房玄龄之前。而且凌烟阁上的人不是他的嫡系,就是他的亲戚,为了公正性加了几个元老。而惟独魏征是个另类,在创业时,没有什么大手笔,也在贞观朝贡献时间不长,可是若是加上他的底下工作经历,那么就解释通顺了。太宗能够听他的话,也大多是源于对魏征才能没有充分展示的愧疚,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让步,让魏征能够留下一个好名声,要不就彻底埋没了魏征。
   
对于魏征,他的直谏并不是他最突出的地方,他最突出的方面是忠诚与纵横术。而后来却被局限在理论层面,倘若只是一个理论家的话,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李世民会那么听他的话吗?而若要说魏征的工作经验都只是担当这秘书,而让唐太宗对魏征能够做到言听计从的程度,恰好就是源于魏征作为出色的纵横家的经历,可以“谏”的方式表达也只是对其的认可与愧疚。魏征是我崇拜的英雄,我不希望自己的话对他的形象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只是希望能够通过我的文章让其的历史形象以更加丰满呈现与世人面前,余愿足矣。
 

回复: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是个厉害角色!!!
不是风,总想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四处流浪;不是云,总想像云一样,无拘无束地在风里放飞心情!!!
 

回复:魏征被历史忽略的间谍身份

  真是如此?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