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畏天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气节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从不畏天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气节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700

从不畏天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气节

从不畏天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气节

我们为逝者默哀,为伤者祈祷,为平安者祝福。
   
    自然灾害的力量巨大,但它从来无法动摇人类在这块大地上的生存意志。事实上,翻开历史文化的长卷,在浩瀚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我们从来不乏让人振聋发聩的诗句,我们的先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表现出的积极豁达和理性精神,今天读来,都颇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是由自然灾害直接引发的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因为从古到今,面对天灾,我们从来没有怕过。
   
    三国时中原大瘟疫
   
    《魏书》: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建安22年(公元217年),农历二月,中原流行大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三国志·文帝纪》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凋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
   
    这段话的大意是,瘟疫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自然生命在灾难中很快便结束了,但著书立说可以使人的生命达到不朽,流芳百世,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要表现出积极的人生追求。
   
    唐中期全国性旱灾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到第二年,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围,遭受严重的长期旱灾。唐朝大诗人元稹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全国赈灾,他写下了一首长诗《旱灾自咎,贻七县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赈灾情况。
   
    部分原诗:
   
    吾闻上帝心,降命明且仁。
   
    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
   
    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
   
    一旱犹可忍,其旱亦已频。
   
    ……
   
    自顾顽滞牧,坐贻灾沴臻。
   
    上羞朝廷寄,下愧闾里民。
   
    岂无神明宰,为我同苦辛。
   
    共布慈惠语,慰此衢客尘。
   
    诗中提到,这场旱灾影响到全国数千万人,冬无雪,春无雨,直到农历六月,仍然滴雨未下。国家采取了只收一半租的措施,并且分配水源,减免税收,互借麦种,带领乡民拜河神。但旱灾仍然不减。同时元稹对当时国家仍然在继续征灾区的税,让灾区人民负担徭役表示不满,并对富家大户不关心弱势群体的现象进行抨击。他认为自己对上羞对朝廷的赈灾寄托,对下有愧于百姓的期望。遂以《旱灾自咎》为题。
   
    后来,国家再一次下令,灾区全部免税。但杜甫后来的《杜陵叟》中提到:“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国家对灾区的反应太慢了,等所有的租税都快收完了才说要免税,使老百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好处。而如今,汶川地震仅两个小时,全国便立即动员起来,紧急部署抗震减灾工作,全力救灾。正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人民的关心。元稹与杜甫若生此时,可以无憾矣!
   
    唐中期春雪成灾
   
    《春雪》: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兹雪今如何?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农历二月,唐朝发生了一次类似今年南方雪灾的倒春寒大雪,太原大诗人白居易做了一首名为《春雪》的律诗。
   
    部分原诗: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回复:从不畏天灾: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抗灾气节

多灾多难~~~
不是风,总想像风一样,自由自在地在空中四处流浪;不是云,总想像云一样,无拘无束地在风里放飞心情!!!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