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对鲁迅进行鉴定是玩大发了
马未都是著名的收藏家,在古玩界如雷贯耳。他京腔京派,很有味儿,我看着很亲切。他至今已有陶瓷、古家具、玉器古玩等藏品逾千件,被誉为“京城四大玩家”之一。他在古董鉴赏方面能耐我很佩服。这古玩鉴赏里头道道多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且我一直认为,这里有第六感觉,即天资天份在起作用,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这么金睛火眼的。
收藏家在北京历来不少,可能进入文化名人系列的并不多。北京早年的一些古玩鉴赏家多出身于古董贩子,他们早期就是一般的平民,其中有些人在清未民初经常去末落的大宅门、王爷府收“破烂”,用几个大子收来的破罐旧瓷一大堆,找高人一分辨,这宝贝就出来了,他们借这个过程积累经验,鉴赏力逐步积累,最后成为火眼金睛的古玩鉴别高手,在琉璃厂开门脸当上古董商,这银子也就滚滚而来了。马未都也是平民草根起家的。他先前就是个普通的文学编辑,七八十年代经常用稿费俗买一些民间的古瓷玩印,后来在民间淘换来掏换去范围不断扩大,学问见识一路增长这才成为大鉴赏家和大收藏家。按马未都讲,那时花十块钱买的一个瓷碗现在值十多万,他这种便宜占大发了,马未都现在不缺银子,他缺少文化头衔。所以,最近,他新近身穿一身唐装出现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神说神侃,他的文化名人的生涯由此开始了。但到目前为止,马未都上“百家讲坛”的还没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文化知名度还远不及易中天和于丹,马未都不太甘心,他开始扩大他的"鉴赏"范围,以期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这第一个动作就是给大明星周杰伦春晚大出风头的歌曲《青花瓷》“鉴定”。他在鉴赏了全部歌词后挑毛病说: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中的‘汉隶’改成‘小篆’,因为清代乾隆以后,青花瓶底上只写小篆而不写汉隶;还有‘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中的‘宋’改成‘楷’,因为中国陶瓷史上,宋体落款仅见于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 虽然马未都对周董作品"吹毛求疵"引来周董粉丝们一通板砖,但马未都还是胜利了,因为天下周董的粉丝有几千万,这下全认识他了。我想,明星是公众资源,马未都这是借“鉴定”明星搭个便车,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可马未都第二个动作是对鲁迅进行了鉴别,这有点玩大发了,因为他的鉴定结论是:鲁迅语言文学表达能力非常差。问其理由,马未都回答:“因为他是浙江人,浙江人的文学表达能力本身就差,他受语言的限制,所以鲁迅他们翻译那个小说,就我这智力有时候看不懂,怎么念的这个话,看不太懂。”而他是什么智力呢?是七八十年代文学刊物的老编辑,是发现不少当今作家的老伯乐。我想,马未都是把对他对古玩的鉴定自信地用在了鲁迅身上,当今谁敢说鲁迅表达能力不行的?毛泽东是文章大家,一直对鲁迅推崇倍至,而郭沫若、巴金、茅盾、林语堂……这些文学大家可能在观点上与鲁迅曾有过一些分歧,可没人敢说鲁迅表达能力不行的,可马未都却做出了最终鉴定。
我小时候读鲁迅也读不懂,幸亏我当时什么也没敢说,等我长大了,书看多了,阅历增多了,有了独立思维和深化思维要求后,一看鲁迅全明白了——他的文字我看上世界上表达力最深刻和最具魅力的一种。马未都没有看懂鲁迅,是因为鲁迅不是青花瓷和青铜器,所以,尽管马未都鉴定的很认真,很自信,但还是贻笑大方了。鲁迅泉下有知,知道有个古董收藏家对他进行了鉴赏,鲁迅也会惊讶,因为至今为止,鲁迅被誉为文学家、文化旗手、政治家、革命家,但还没有让古董收藏家鉴赏过,而马未都开此先河。
最后我想说,马未都想借名人明星进行一些个人炒作,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名度,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追求更大范围对自己本事的认定,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但你既然想进入中国文化名人系列,就不能踩鲁迅他老人家上位。就像一个木匠手艺在能也不能踩自己祖师爷鲁班上位,一个中医再神不能踩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寻求知名度是一样的。因为踩了他们就等于是踩了自己。
依我看,马未都还是当好自己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就行了,就别往文化名人堆里挤了,一是隔行如隔山,二是这文化名人其实也不值什么钱,比如余秋雨,够文化的了吧?也就值一千多万,而你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的全部收藏已经快比半个国库了,现在一些少女追求你,可能不是你那一脑袋白毛,她们惦记的是你的收藏,你千万要收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