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301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提起唐寅,人们就会想到《三笑》中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以及那个为追求喜爱的女性而甘愿卖身为奴的风流才子的艺术形象。上述故事最早见于明项元汴所著《蕉窗杂录》中《三笑姻缘》。《三笑姻缘》系据唐人笔记《山水小牍》一文、元人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以及明代叶宪祖杂剧《碧莲绣符》、姚旅笔记《露书》、王行甫《耳谈》等书,铺衍、移植到唐寅身上的一个爱情故事。故事之所以虚构、移植到唐寅身上,固然与他的风流浪漫个性,声名远播的书画有关,但是真实生活中的唐寅却并非如此。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故他在画上题款常写其原籍“晋昌唐寅”。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有一支定居南京、嘉兴一带。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

  据唐寅好友祝允明所撰《唐伯虎墓志铭》记:“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他认为经商不如读书做官好,虽迫于生计从商,总觉地位卑微,于是对儿子抱有很高期望,决心让儿子求学,以改换门庭。唐寅聪明伶俐,他的父亲欣慰地说:“此儿必成名。”可是唐寅自小顽皮,“计仆少年,身居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唐寅《与文征明书》)。那种不拘礼节的放荡行为又是一般士大夫子弟所少见,因此他的父亲又感慨地说“殆难成家乎”。

  二十五岁之前的唐寅,过着读书、游玩、吟诗作画的无忧无虑生活。哪知到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祸从天降,家里发生了惨痛的剧变。先是父亲病殁,后是妻儿离世,接着母亲作古。翌年春妹妹出嫁。不久又获知妹妹在婆家自杀的消息。一年内七口之家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无怪二十几岁的唐寅就愁出了白发。“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唐寅《白发诗》)从诗中可看出唐寅家道败落,功名未就,痛苦不堪的心情。

  唐寅十六岁时曾参加秀才考试,“童髫中科第一”,当上府学生员。这在几代经商的唐氏家族中可谓光宗耀祖的事情。唐寅受到全城读书人的赞誉。

  唐寅初因父母妻儿等去世的打击,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一度消沉,终日与友人饮酒消愁。后经好友祝允明劝戒,精神重新振作,遂又埋头读书。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去参加应天府乡试。二十九岁的唐寅高中第一(解元),而他的好友文征明却落第。主考官梁储在读唐寅试卷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士固有若是奇者耶?解元在是矣!”唐寅所撰之文受《昭明文选》影响,辞藻优雅,才气风发,他的试卷被梁储一眼看中。
 

回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怎么回事?刚开了个头怎么就没了下文??请继续啊...
 

回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唐寅为此心中不胜快慰,踌躇满志。岂知“福兮祸之所伏”。倘若唐寅是一位行为检点、谨慎的人,本应在应天府科考后,尽快赶到北京,潜心求读,以准备明年京城会试。可偏偏唐寅是不甘寂寞的人,加上与之同船来京赶考的是江阴巨富之子徐经,两人来京后又住在一起。徐经吃喝玩乐惯了,进京会试还带了六名戏子。他认为能否进入仕途,文章学问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赢得权贵的赏识,因此,整天奔走于豪门显贵之间。这些人中有同乡前辈吴宽、王鏊、应天府主考官梁储、吏部尚书倪岳、礼部布侍郎程敏政和大文学家李东阳等。徐经和唐寅常常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受到其他应试举子的妒恨,在朝廷其他大臣中也引起了非议。
  是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

  因唐寅和徐经到京城后多次拜访过程敏政,特别在他被钦定为主考官之后唐寅还请他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作序。这已在别人心中产生怀疑。这次又听程敏政在考场这样说,就给平时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有一位给事中叫华昶的,他给孝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弹劾程敏政受贿把试题泄露给唐寅和徐经,并说程早已内定此二人是本科会元、亚元了。继华昶后又有一帮人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事件在应试考生中反响很大,使考生大失所望,对朝廷多有怨言,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孝宗皇帝看后信以为真,十分恼怒,立即下旨不准程敏政阅卷,凡由程敏政阅过的卷子均由李东阳复阅,将程敏政、唐寅和徐经押入大理寺狱,派专人审理。李东阳复阅后才知被程敏政称赞的卷子其实不是唐寅和徐经的。但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他用一块金子买通程敏政的亲随,窃取试题泄露给唐寅。唐寅见徐经已经把供,无话可说。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华昶所奏不实,调任南京太仆寺主簿。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唐寅出狱,竟还要缴“赎徒”之钱。
 

回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转一篇比较完整的:

唐伯虎的坎坷一生



一提唐伯虎,大会浮现出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演绎的形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三笑点秋香”、“家有九美”等等。但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一生坎坷,并非《三笑》中塑造的那种喜剧角色。
  唐伯虎(1470—1523),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唐伯虎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是普通的苏州市民,在苏州皋桥开设酒肆做小生意,其母丘氏也是当地的小家碧玉。因他出生那年是庚寅年,故取名唐寅,因在家中排行老大,故又称唐伯虎。
  
  风流才子不风流
  
  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一说是唐伯虎出于对自己才华的狂傲自负,确实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一说是唐伯虎从未自刻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图章,存世之印系别人伪造。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唐伯虎“江南第一才子”是名副其实的,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艺术造诣高超,唐伯虎才气横溢是真的,他完全称得起“江南第一才子”。若说“风流”二字,也只是说唐伯虎文风飘逸,为人洒脱,落拓不拘,举止有放浪之行,仅此而已,实际情况并不是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等“风流艳名”。
  唐伯虎的传说轶事,以冯梦龙的传奇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篇幅最长,此外还见诸明朝一些不出名的文人笔记,如《蕉窗杂录》、《皇明世说新语》、《风流逸响》等,其中的多数相关情节都为文学杜撰。至于唐伯虎“妻妾成群”的传说,很可能因其续娶的夫人名叫沈九娘,加之唐伯虎的仕女画登峰造极,以及唐伯虎平日的放浪不羁的举止,后世无聊小道文人望文遐想,把“九娘”附会成“九个美娇娘”,还杜撰出了一个《九美图》,这样,唐伯虎在小说中就有了九个妻子,并且在传来编去中演绎出了“三笑点秋香”。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过目成诵,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闲暇时也学画山水花鸟。当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常去唐家的酒肆喝酒,见唐伯虎禀赋和才学过人,决定让唐寅与文徵明一起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唐伯虎16岁时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因才华出众,唐伯虎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被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也称“江南四才子”。
  唐伯虎19岁时娶当地女子徐氏为妻,两人感情甚洽。唐伯虎25岁那年家中遭遇不幸变故,父、母、妻、妹在一年之内相继去世,这对他打击很大,悲痛之余,唐伯虎更加努力读书治学。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唐伯虎29岁时参加应天府(现南京)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声誉鹊起,名震江南,“冒东南文士之上”,春风得意。
  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岁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恰,遂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世路难行钱作马”,这富家公子徐经到京城后,以钱财贿赂会试主考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试题。徐经文才不行,开考前请唐伯虎帮他写好了文章,而唐伯虎事先并不知情。毕竟纸里包不住火,此事不久就被人告发,两人都锒铛入狱。唐伯虎在大狱中吃了不少苦头,在他给好友文徵明的信中详述了当时的悲惨境状:“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自贯三木,吏卒如虎,举头抱地,涕泪横集。”
  经过一年多的审讯,案情不明不白,最终虽未判定唐伯虎是考场舞弊案的主犯,但干系是摆脱不掉的。唐伯虎虽被释放出狱,但经过这番折腾已经声名扫地,科举仕途已无望。朝廷革除了他的“士”籍,把他发配到浙江偏远之地为小吏。
  因才得名,又因名罹祸,而立之年却“倒立”,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唐伯虎心灰意冷。耻于去浙江当小吏,又感到没有脸面回家,31岁的唐伯虎开始游山玩水排遣苦闷,足迹遍布浙、皖、湘、鄂、闽、赣等省。
  
  后半生饱经世态炎凉
  
  唐伯虎在外游荡了一年多,银子花光了,虽感“近乡情更怯”,最后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回归故里。回家后,妻子(续弦)已弃他而去,唐伯虎又气又累,大病一场,性情也大变,破罐破摔,放浪形骸,狎妓聚饮,纵酒浇愁,一副“看透事态炎凉”的态势。史载,唐伯虎曾和祝枝山等扮为乞丐,沿街唱莲花落讨钱,钱讨来了,就上酒楼喝酒。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已经36岁的唐寅续娶患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为妻,随后在苏州金阊门外桃花坞筑屋,取名桃花庵(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
  卖文卖画之余,唐伯虎逐渐从人生低谷走出,他不再消沉,决定开始新的生活。唐伯虎对科举、权势、荣名等封建社会所尊奉的价值体系开始采取蔑视和对抗的态度,并有意识地强化了自己“狂诞”的形象。他写诗嘲笑利禄之徒“傀儡一棚真是假,髑髅满眼笑他迷”,自称“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凡此种种,很显著地表现出一个脱略缙绅阶层行为范式的市井文人形象。后世产生了许多关于唐寅的虚构的传说,也正表明了他的性格存在与市民情趣相契的特征。
  唐伯虎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伯虎去世,享年54岁。唐伯虎身后很萧条,他死后归葬于横塘的宗族墓地,还是靠了好友祝枝山的相助。唐伯虎为世人留下了大批书画诗文,与唐伯虎有关的地名,在今天苏州地图上还能找到不少,如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等。
 

回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坎坷人生

才子多磨难。可叹。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