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漫谈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5233

[音乐随笔] 交响音乐漫谈

交响音乐漫谈



  一、你我的困惑

  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多少次,当你试图走进交响乐,迎面而来的往往是"古典"、"高雅"和"严肃",令人望而却步。为了自己也古典、高雅、严肃起来,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往里闯,但倾刻间你又被淹没在"巴洛克"、"奏鸣曲式"和"ABA","主题与动机"等一大堆高深莫测的名词之中,让你头皮发麻;无标题的交响曲听来让你摸不着头脑,想找点感觉跟着走都不行。在这进退两难之时,没有耐心的人不得已弃之而去,可偏偏你又是一位特别执著的音乐爱好者,便只好将之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中情人,与之保持着无可奈何的距离。对于交响乐,你真的是又爱又恨,难取难舍。

  由于没有能够像权威和专家那样听出交响曲的"主部主题"和"音乐动机",你不由得怀疑起自己对于交响乐的信心:是不是因为身处现代而远离古典?是不是因为我并非学者专家,或是缺一纸大学文凭?交响乐竟是如此地难以亲近!听交响音乐有时还被讥为附庸风雅而令人难堪。许多人就是在信心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无功而返,始终难以进入交响音乐的世界。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

  二、古典原来是流行

  交响音乐源自古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二百多年谓之古,精品流传至今谓之典。我们今天听到的古典交响音乐实际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因为它是在挣脱了皇室和贵族的束缚、从御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诞生,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在那个土生土长的环境里,从未有人给交响音乐戴上过高雅的桂冠,交响音乐在公众面前也从未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它始终是平易近人的。说白了,交响音乐就是它所诞生和成长的那个时期的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仅此而已。这种为西方民众喜闻乐见的交响乐来到东方后,一度被套上高雅、严肃的神秘光环以示推崇,将它与大众隔离开来,禁锢在高墙深院之中,在人民大众与古典交响音乐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错位,从而阻碍了这种优秀的音乐文化的传播。我们要让这种原本就属于大众的音乐文化重新回归大众。

  三、自由去感受

  接触,欣赏和感受古典交响音乐是不需要任何特权的!因为这种特权从来就不曾存在!那些伟大的或不够伟大的作曲家在把他们的作品公诸于世的同时就把欣赏,感受和品评的权利绝对公平地赋予了有机会在任何时候听到这些作品的每一个人,那些作品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题献给大众的。因此,你完全可以在心里宣称,那些作品也是属于你自己的!

  朋友,在古典交响音乐面前你再也不必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你原来就是它的主人。过去的心理错位给你带来诸多的困惑和不安,那也绝不是交响音乐的过错。你所要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仙逝的古典音乐巨匠,你真的不必在意你的感受是否完全乎原意。与其刻意地去考证,不如自由地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放飞思绪,自由感受,你肯定会得到那些音乐大师的认同。每一次不同的感受将带给你不同的享受,或喜或悲,都由你去。

  固然,任何曲目最权威的版本乃属作曲家本人的手稿,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你的个性化的感受就是又一次新的解读,这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大师有知定会嘉许之。千万不要怀疑你的音乐感受能力,任何人都可以独自与音乐大师神交。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独特感受不需要得到任何别人的首肯。当然,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拿来同专家学者平等地交流。因为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敞开你的胸怀拥抱交响音乐,让她乘着空气的翅膀飞入你的耳中,萦绕在你左右,与你朝夕相处,心心相通。

  四、真诚获至友

  有人说,一流的听众造就一流的音乐,这话不无道理。身为听众的你和我实在是整个音乐创作、演绎与欣赏诸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物。因为只有我们真心沉醉,感动于音乐之中,对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而言才是真正的成功。是作为听众的你和我,与他们共同完成了对乐曲的又一次再创作。难道这还不足以让你我感到自己的重要而建立起信心吗?

  想成为一名比较在行的交响音乐欣赏者吗?现在,机会来了,就看你能否把握。一部五十二集的大型教育系列节目《感受交响音乐》已经制作完成,马上就要播出了。按每集30分钟计,在26个小时的节目中,我们将共同走过几百年的交响音乐发展历史。啊,太过瘾了!制作这套系列节目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向你推销交响音乐,硬塞给你一大堆实在难以接受的东西。系列节目《感受交响音乐》想做到的是把一位深交已久的朋友正式地介绍给你。能否与交响音乐成为至交,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意愿。音乐是开放的,和它交朋友,只要付出你的真诚。抓住这次机会,让我们大家来做一次成功的尝试。设想一下,你看完一集《感受交响音乐》节目的那一晚,你会感到夜空高了许多;音乐大师们的风采还浮现在眼前,感人的旋律萦回在耳畔;也许是巴赫,也许是莫扎特,也许是你最喜爱的贝多芬,仿佛和你手牵着手在月光下散步,总之,怎么想像就随你了。你与音乐大师和他的作品再也无法分开,我想说的是,祝贺你!谢谢你!

  说不清是在何时看过一则关于咖啡的电视广告,画面上夜色朦胧,舞影柔曼,一段广告词悄然飘出:"因为音乐,开始喜欢夜;原来陶醉也会上瘾的。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简直就是在为音乐做广告。当然,音乐是绝对不需要广告的。我的意思你已经明白:在音乐上多花一些时间是完全值得的,因为她是如此的美好!

  朋友,最后我不得不郑重地提醒你,听交响乐并不见得一定会让你因此变得如何地高雅、严肃。你不必为此而感到失望。但是,看了这部《感受交响音乐》之后,可以肯定地说,让你我感到欣喜和满足的一定是:我们比过去充实了许多!

  只要真诚地面对,音乐将是我们永远的至友!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最后编辑megajoycn005 最后编辑于 2008-08-28 10:08:15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交响之旅 感受同行——交响音乐漫谈之二





  当你决意不再“临渊羡鱼”,转身“退而结网”时,就意味着开始了跨越时空的交响音乐长河之旅,你的感受时刻伴你而行。

  这无疑是一次轻松之旅,甚至不需要勇气。因为音乐一点都不可怕,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艰深。走近西方古典音乐,接触交响音乐实际上是对一种西方艺术文化的审美。西方的小说、绘画、舞蹈、电影,不管产生的年代多么久远,我们接受起来并没有特别的困难,而偏偏西方古典音乐让人感到高不可攀,敬而远之。这与我们的审美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不妨拿小说与音乐作一个比较。相对来说,小说具体、音乐抽象。在小说中要表现一个人的快乐情感,需要给他编一个十分具体的故事情节,而当你读到这段描写的时候,可能产生愉悦之感也很可能无动于衷:因为太具体,与我无关,所以那只是小说中的那个“他”的快乐而非你的快乐。小说的作者也不能为了让你也感到快乐而编写一万种不同的故事情节;就是写了,万一和你碰不上,也是白搭!而一段让你感到快乐的音乐,完全可以让一万个人都感到快乐。虽然曲作者很可能也是由十分具体的动因有感而发,并没有想去感动那么多的人,但他却在无意中做到了这一点。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采取了非具象的形式,让谁都看不见,但谁都能得到;一曲反反复复听,回回感受不同样,让你终身消受不尽。

  小说靠阅读,音乐靠感受。看小说要把故事情节看得清清楚楚。听音乐却要带着几分难得的糊涂。有了合适的方法,音乐对你不困难。

  说到听交响乐,最怕人问的就是:你听得懂吗?你听到了什么?什么懂与不懂,最好别提这样的傻问题!音乐令你愉悦振奋,让你沉思、遐想,也许还会勾起你的愁绪,总之,音乐感动了你,你就听懂了它。至于我听到了什么,对不起!我才不告诉你(心灵的感受难以言表)!我听到的是我的,你想要什么就得自己去听。

  古典之曲何其远,时值当年正流行。人类的科技进步已经改写了空间与时间的含意与真实。几百年前,一首乐曲要由西方传到东方,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时空阻隔。现代传播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让一首乐曲在全球同步播放,一年一度热烈而隆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使得多少人在同一时刻得到新年的祝福。而现代的录音、和复制、重播技术让古典音乐出现在我们的案头,回响在生活场景的每一个角落。

  几百年的时空阻隔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面前化解,面对蕴含丰富的文化审美信息的古典交响音乐,是我们向它索取的时候了。索取什么?当然,首先是索取美,音乐之美。人们从音乐中获取了美,音乐则在人们的心灵中获得了永恒!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因为好听 才会生动——交响音乐漫谈之三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其实是从根本上表述了人类与生俱来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本能。音乐以其感性的特质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满足这种本能要求的可能。而音乐最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的直接原因就是“好听”,这样的描述虽然很不专业但却足够生动。

  因为好听,人们就会追寻。十年前,在京城一家熟悉的唱片店,笔者遇到一对陌生的中年夫妇,正找寻一张唱片,但他们说不出曲目的名称。交谈之中,那位女士不加思索地脱口哼出一段轻快的旋律。啊,太熟悉了!这不就是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回旋曲》开始的那几个小节吗?那对夫妇几乎是同声赞美那段旋律,没有用音乐家的语言,只是连说“好听”。因为这的确是一段令所有人听过都会记住的“好听”的旋律!于是找到这张唱片就不难了,这对夫妇当然是带着他们的满足离去。也许,类似的情景你我都曾经历过;也许正是因为“好听”,音乐才使我们聚到了一起。“好听”给了我们最初的美感,让我们开始对这首或那首乐曲着迷。

  人们对一首流行乐曲(歌曲)是否喜欢几乎也是由是否“好听”来决定的。当人们尝试着开始听一些古典交响音乐时,好不好听常常决定他们是否继续听下去。这决不是人们的浅薄。谁不想听好听的!因此,在古典交响音乐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照顾到大众普遍的审美情趣,满足他们对于“好听”的心理需求,让好听的交响音乐来激起他们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何愁他不跟着交响音乐走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出大众对交响音乐的感情而决不会伤交响音乐之大“雅”。对于大众而言,他们更乐意和自己觉得“好听”的音乐作伴而无意中却冷落那些“不太好听”的音乐,我们的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此要多一些耐心和理解,因为着急是没有用的。想一想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拥有音乐!音乐之外的所有不同形式的著述和讲解(当然包括电视节目)都应服务于这一目的。

  手头有一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西方音乐欣赏》,作者是美国人约瑟夫•马克利斯。在这本书的第四版《序》中,作者开宗名义地道出了他的写作思想:“在准备《音乐欣赏》(原书名)新版本的过程中,我仍坚持原先版本中的宗旨。我深信,教一个学生如何欣赏一门艺术与教这门艺术的历史是完全不同的。在我早期的教学活动中,我就放弃了按照年代顺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一种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用学生所熟悉或易于接受的作品开始,我们便能逐步建立起他们对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的信心,这样就取得了成功的一半。从最浅显的程度不断向较为高深的水平发展,我们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他们成长起来。”从这位美国学者充满自信的表述中,我们大家不论是作为专家学者还是作为受众,都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西方人在西方给西方人(学生)讲述西方音乐尚不墨守陈规,在我们这样东方的文化环境里讲述和学习西方音乐就更应该放弃刻板的教条而采取更加开放的形式与切合实际的方法。

  从“好听”入手,是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比较自然、有效的一种方法,听着听着,慢慢地你就会拥有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交响音乐曲目。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音乐不会被误解——交响音乐漫谈四

 

  上次我们谈到了"好听"的话题,我想我们都愿意让"好听"的交响音乐牵着手越过草坪,登上台阶,轻轻地推开那扇虚掩的大门:原来交响音乐并不是身处什么神圣的殿堂而是就在你我之间。

  和懂与不懂一样,其实交响音乐好听不好听也是一个人为虚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好听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判断;二、你觉得好听的别人可以觉得不好听,反之亦然;三、现在让你觉得不好听的以后可能让你觉得好听;四、人们对交响音乐"不好听"的印象只需要一次不成功的聆听就可以形成,而大量非常好听的曲目他们还没有机会听到。对我而言,解决这个困扰的办法就是:一、觉得不好听就暂且不听,免得自讨没趣,二、从好听的曲目开始听。

  好听的交响音乐真是太多了。以笔者自己接触交响音乐的经历体验,我建议你从交响音乐中的协奏曲中选择一些曲目开始入手。协奏曲一般来说没有交响曲那么庞大,但又具有交响音乐的全部结构和元素,三个乐章的份量对你来说刚好不多又不少;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中,有对比、有融合;有对话、有独白;尤其是乐曲中的华彩乐段,更是独奏者在即兴演奏中展示才华的极好机会,不同的独奏者还可以为同一首协奏曲提供不同风格的华彩乐段,这使得协奏曲的演奏更富于变化。不妨设想,你坐在独奏者的位置上,你会觉得乐队在恭候着你,烘托着你。你快乐,乐队为你欢歌;你浪漫,乐队为你抒情;你遐想,乐队为你沉思;你忧愁,乐队为你伤感;总之,你牵动着乐队的神经和你同喜同悲,大起大落。最后,乐队浪涌般地把你推向高潮使你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一次辉煌的演出结束了,你又重新回到了现实。这是一种听法,值得一试。

  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话",时而像高声论争,时而像窃窃私语;时而像互诉衷肠,时而像你唱我和;极富于人性化,令笔者十分着迷,是聆听中着重用耳的地方。偶有所得,便可玩味再三。

  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降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的《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等等还有很多,都是笔者个人认为足够好听的协奏曲曲目,唱片店里也不难找到。在《感受交响音乐》系列片里你也许已经听到部分曲目的片断和评介,但不管是谁在事先说过什么,最后的结论还是由你自己得出。

  我相信,不管是否好听,音乐都是不会被误解的。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关于交响音乐书籍的推荐之一——交响音乐漫谈五




  不可否认,与过去的那些年代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现在听音乐的条件已经是太好了。但往往事情都有它不好的一面,我是说,现在每个人都有听不懂音乐的机会了。因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几本有关交响音乐的书。当然,你是否有必要看,在于自己得决定。

  《牛津简明音乐词典》:这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直接从西方出版音乐词典翻译过来的工具书”。这是一部百科性词典,内容极为实用。该词典在编排上独具匠心,200多万字的篇幅,收词9887个,从名词、术语、曲式、体裁到作品、人物、机构,包罗甚广。收音乐家5640人,其中作曲家3252人,并附有主要作品表,其中一些重要作曲家的作品表中,作品名收达100多个,超过了一些著名的西方音乐词典。就这部词典所附作品规模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简明”的范围。该词典繁简得当,观点明确、立论中肯,既具学术性又具普及性,无论对专业人员还是音乐爱好者,都是一本极其好用的书,实为案头必备。只是此书初版于1991年,现在市面上恐早已无售。我早就想要求出版社引进原书新版本译出增订后再版,不知你是否愿意和我共同呼吁。

  《西方音乐欣赏》:美国人约瑟夫•马克利斯著,刘可希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推荐这本书是因为笔者十分钦佩作者的观念,这在《交响音乐漫谈》(三)中已引述过。在这本书中,西方音乐的脉胳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更古老的音乐——二十世纪的音乐这样不同于编年史的顺序重新给予安排。相应地,柴科夫斯基、贝多芬、巴赫、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就依上述音乐关系而先后出现而不是按照他们出生年代的顺序出现。这样的编排无疑是新颖的和富有启发性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各种方式从事对大众进行西方音乐文化教育的工作的人们来说,更有借鉴之处。

  《管弦乐名曲解说》上、中、下:美国人爱德华•唐斯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室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书中所收的解说多半都是为纽约爱乐乐团音乐会的节目单而写的,为出书补足了基础管弦乐曲目。书中每篇解说大致分为背景和乐曲解释本身两个部分,并附有一两个主要主题的谱例,还有简谱,可见作者的用心。作者声明本书是供聆听交响音乐会、唱片和无线电广播的一般听众使用,而不是为专业工作者而写,这正好与你我的水平和要求对路。但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本书作为交响音乐作品的基本资料,也是便利有用的。总之这是一套深入浅出的书,说它是听交响音乐之必备不为言过,就是装点案头,也要比某些不着边际地解读交响音乐的书要好得多。

  以上谈到的三本套书都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作品,出版这样的书对交响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善举,我们当然希望这样的善举有更多的人来做。来吧,让我们一齐给人民音乐出版社写信,发E—mile,敦促他们继续为喜爱交响音乐的人民多出书,出好书。谢谢!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关于交响音乐书籍的推荐之二——交响音乐漫谈六





  接着介绍有关交响音乐的书。来自西方的著述具有原汁原味,出于某种尊重,我们已经优先作了推荐。我这里还有几本书,都是国人手笔,自然、朴实、流畅、亲近,也是我们聆听和赏析交响音乐的良师益友。

  1998年10月,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交响音乐欣赏丛书》,丛书共四种,为《交响音乐史话》、《走进交响世界》、《交响大师的肖像》、《交响乐名曲欣赏》,这套丛书“全部由一位多年从事音乐研究的学者撰写”(出版者的话),他就是五十二集系列节目《感受交响音乐》的总编导、总撰稿李近朱。出版这套书可以说是独具慧眼、有先见之明的,这说明出版社里真有明白人。这是一部颇具份量压得住案头的书,有很好的可读性,很强的资料性。作者依托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对交响音乐作出了纵横百年的论述,化艰深为平易,由高雅到通俗,又由于自身的艺术修养而在行文中透出诗人般的浪漫气息。四本书虽然各自成章又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全方位立体画卷,成功地化解了几百年的时空阻隔,将交响音乐活生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显然,这决不是一套随随便便讲几个老掉牙的故事就了事的所谓“普及”交响音乐的书。与某些热衷于普及自己的人不同的是,作者在书中从不虚张声势,故弄玄机,只求把该讲的东西讲清楚,说明白。他给我们讲故事,讲知识,无不带着对古典大师由衷的崇敬,这一点定会感染他的无数读者。作者在《交响音乐名曲欣赏》的前言中恰如其分地把自己定位于“交响乐庞大欣赏队伍中的一员”,称他的书“只不过是先写出了自己的或他认定的对交响乐的认识,感悟与理解”,毫无定言定论之意,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这决不是作者虚晃的谦躬,而是正好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豁达与坦荡。出于明显的好意,出版社希望作者的书“能为普及高雅音乐的工程添加一块砖瓦”(出版者的话),这差一点就陷作者于不利这地。因为作者是来拆掉殿堂,破除迷宫的,他要做的和正在做的不是为交响音乐修筑高雅的围墙,而是和大众共同拥有一个永无止境的交响世界。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听着交响音乐史话,走进交响世界,看着交响大师的画像,欣赏交响音乐名曲。让我们期待着作者的新书。

  《唱片里的世界》及其《续集》的作者陈立是发烧友圈里无人不晓的人,这样一个十分热心推广和普及古典音乐的人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工作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他正好是那里的编辑。但他的这两本书都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收在《视听指北丛书》里。这两本书的前言,除了对作者的介绍有趣而引人入胜,关于古典音乐的见解均不无见地,值得一读。作者无意将这样的书弄成一本广告式的唱片指南,因为他注重的是音乐中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和艺术真谛,他在书里写的也都是这些,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热诚的心。这两本图文并茂的书还包含着现代音乐流派的介绍,让你感受到鲜活的时代气息。

  李近朱和陈立肯定还不知道有我这个学生,因此,在这里我也不敢公开称他们为老师,有待引见吧!但他们写书是要拿来和我们交流的,这点我十分肯定,因为我们与他们属于同一个群体。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音乐将是我们永远的至友!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音乐将是我们永远的至友!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shoudehao!
 

回复:交响音乐漫谈

谢谢,学习了。。。。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