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2/10/2007]贝里尼歌剧:I Puritani苏格兰的清教徒*卡拉丝&史第法诺主演*赛拉芬指挥米兰史卡拉
多數歌劇迷都知道貝里尼的歌劇要求技巧高超的連續音與輕盈華麗的花腔,推究其原因或許與貝里尼在拿波里音樂學院的學習關係密切。貝里尼的作曲老師Niccola Zingarelli一方面要貝里尼從羅西尼的《塞密拉米德》中學習義大利美聲歌劇的精髓,一方面卻又非常反對羅西尼過重的管弦配樂與過多的裝飾音。貝里尼從中瞭解旋律是成功義大利歌劇的不滅定律,並願意花大量精力來雕琢旋律與詞句的完整性。因而建立了貝里尼式的宛如長蛇爬梯般的聲樂線條與簡單的管弦背景。
貝里尼的獨特風格與與他合作無間的劇作家費利切.羅馬尼(Felice Romani)亦息息相關。貝里尼曾說『給我優美的詩句我就能給你動聽的音樂』。羅馬尼是當時義大利最炙手可熱的劇作家,他最大的才華在於斟酌劇本之遣詞用句。這恰好與貝里尼雕琢旋律的功夫相輔相成,巧妙的將文字與音符做最細密的結合,並輔以超長的旋律線讓優美人聲發揮到極致。也因為如此,貝里尼最快也只能一年寫一部歌劇,而若沒有兩把刷子的歌手也不敢隨便挑戰貝里尼成熟期的歌劇。
說到羅馬尼,不可不再多強調他對義大利歌劇的重要性。羅馬尼是帕格尼尼的熱那亞(Genoa)同鄉,在比薩(Pisa)為了家人學法律並為自己學文學。羅馬尼對法國文學與神話故事特別有研究,終其一生都掌握在巴黎戲劇界的動脈並適時將其改編以供義大利歌劇院使用。羅馬尼從與董尼采悌的老師西蒙.邁爾(Simon Mayr)合作開始,完成了《梅德亞在科林托》(Medea in Corinto)這部歌劇劇本。之後羅馬尼便受聘成為米蘭史卡拉劇院的劇作家。與大多數當代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皆有合作,包括羅西尼、梅爾卡丹帖 、帕奇尼、貝里尼、與董尼采悌。羅馬尼與貝里尼從《海盜》開始合作,貝里尼便只採用羅馬尼的劇本。但後來因為羅馬尼接太多案子造成遲交《藤達的貝亞特里切》劇本而交惡,二人從此沒再見過面。這次風波造成貝里尼下一齣歌劇《清教徒》改用他人之作,但他很後悔並決定將來仍舊只採用羅馬尼的劇本。但卻沒有將來了,而《清教徒》也成為貝里尼的天鵝之歌。羅馬尼也後悔了並在貝里尼的的訃文上寫下為此感到羞愧了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