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11/21/2007]【口琴专辑】口琴大师Robert Bonfiglio罗伯特·邦菲利奥1992..
「口琴」﹐大家对他的感觉大都是像「玩具」﹐似乎还称不上一件正统的乐器。为了提升口琴的地位﹐这两百多年来不计其数的有心者前仆後继﹐牺牲奉献﹐不论是在硬体的开发、或是软体的研究使得口琴渐渐得到认同与肯定﹐虽然离理想尚有一大段路要走﹐不过我们相当乐观其成有鉴於现代人对於口琴﹐吹得人多、但了解的人少﹐所以特地出版一系列的乐谱教材﹐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希望为推广口琴音乐略尽一份薄力。
比起其他正统乐器而言﹐口琴的沿革其实相当的短浅﹐而且世界各地的版本不一﹐这也是个人为何在此仅能浅论而难能深究的主要原因。在参考过许多版本後﹐有些记载看法倒是放诸四海皆一 致:「笙」为我国古乐器八音之一,是一种具有自由律动的簧乐器,也为最早的一种具有和声的乐器,所以它被认为是近代口琴的先驱。笙在十八世纪时,流传到欧洲,经过一段不算短的时期渐渐地人们从它的结构而研究发明了口琴,簧风琴(Reed Organ)和萨克斯风 (Saxophone),因而笙也 被公认是它们的鼻祖。
有一位法国的锺表匠叫弗里德利克布殊曼(Christian fricdrich Ludwig Buschmann),他拿笙作样本,将15根音笛(Pitch-Pipe)排列在一起,依其长短而发出高低不一的声音,他称这种简单小巧的新发明为口琴(另一种说法是命名为「aura」),那是公元1821年。布殊曼形容他的发明是「一件其实独一无二的乐器……,口琴仅祗有四英寸长的直径和长度,使用21音阶,演奏时可能程度同钢琴的音阶一样,渐次升高,可是没有钢琴的琴键,用六个协和音,只要演奏者能控制呼吸即可。」
布殊曼独特的乐器,一时曾流行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们那时很奇怪的并不是用来吹奏;当时贵族妇女将它做为饰物带著,而绅士们则将它安装在手杖的顶端以示美观。布殊曼被後人称为「口琴之父」,实不为过。在十八世纪初期,乐器的演奏尚未受人重视,而口琴之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可见其优点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後来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汀梅斯纳尔(christian Messner)的编织者以仿制这种乐器作为副业,当时又有一位钟表匠名叫马德和来 (Matthias Hohner)他购买了一支梅斯纳尔的仿制品,开始研究如何再去改造它;这也奠定了往後他自己在1857年开始生产口琴成功的基础,从每年仅生产650 支口琴﹐到了1900年,每年可生产四万支口琴,今天和来厂已能在一小时生产超过650件乐器(还有其他乐器),全年已超过了230万件,其分厂遍布全球﹐在硬体的开发上﹐德国HOHNER厂具有相当重要的贡献。
西元1825年,一位十八世纪末出生於波西米亚(Bohemia)的乐器工匠Richter(瑞希特尔),他注意到只能吹气演奏的aura口琴不易演奏当时民谣音乐的这个缺点,於是他加入吸气的簧片,此音阶排列的方式称为Richter System,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明,对後世有启蒙的功用。这种瑞希特尔音阶的排列方式,吹气是主音(Tonic)和弦排列,而吸气是属七(Dominant 7th)和弦排列;以C调为例,吹气为C和弦,吸气就变成G7和弦。Richter System的两个和弦适合演奏当时的民谣音乐,也是当时制造口琴的范本。Hohner使用Richter system制造的口琴,很类似今日的Blues Harp口琴,在西元1865年,Hohner的口琴出现在美国贩售,并於西元1888年大量生产。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全音阶Richter口琴(Diatonic Richter Harmonica)传入美国後,会被称为「French Harp」或「Harp」(Harp原意为竖琴),所以Harp也成为十孔口琴(10 Holes Harmonica)的代名词。美国的欧洲音乐文化及非裔美国黑人音乐不但蕴育了口琴的新生命,更慢慢的将口琴音乐发扬光大。
加有一根可以变换半音按键的口琴(我们称之为半音阶口琴 Chromatic Harmonica)﹐据考大概是在西元1885年後才被研发出来。这根看似简单但却神奇的按键﹐使半音阶口琴在演奏更为复杂的旋律与调性上的性能大为提升﹐也正因如此﹐要用口琴来演奏古典名曲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50年代後发现半音阶口琴丰富音乐性的作曲家们便开始为他作了不少重要作品﹐而不再停留在吹奏轻音乐或是一些民谣、通俗歌曲的地步﹐其中不乏杰出的作曲家:米尧、佛汉威廉士、班哲明James Moody、Micheal Spivakowsky、Gordon Jacob、魏拉罗伯士等等。Larry Adler、Tommy Reilly和黄青白这三位大师级演奏家的个人传记与成就更是受到The New Grove音乐辞典的肯定而登录名人榜中。
亚洲的口琴发展比欧美慢很多﹐大约在西元1898年传入日本大阪﹐那时比较感兴趣的是一种具有双簧片的复音口琴(Tremolo Harmonica)﹐经过约30年的流传後﹐人们发现瑞希特尔音阶排列的口琴无法完善演奏日本的民谣歌曲﹐遂开始改良成现在我们所吹的复音口琴音阶(低音部有La及Fa)﹐ 改革的大功臣包括祖滨拾松翁、川口章吾先生等等。随著音乐水平提高与要求越来越严谨﹐复音口琴再经过多位口琴大师的改良﹐研发出小调口琴﹐终於能够完整演奏出日本地方民谣﹐佐藤秀廊与福岛常雄两位大师功不可没。西元1924年到1933年间﹐再传入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喜爱口琴的人们开始组织各种协会团体﹐汇聚众人的力量﹐不断地为口琴的流传写下不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