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三八”线形成始末

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蒋介石和丘吉尔决定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2月8日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会晤,罗斯福提出讨论领土托管问题,并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鲜人民做好自治的准备之前,“朝鲜要由一个苏联代表、一个美国代表和一个中国代表实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于是,战后由中、美、苏、英四国对朝鲜实行临时托管的方案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下来。

  北纬38度线原本是一条自然的和地理的划线,在朝鲜境内的这条线长约300公里,这样的划分将朝鲜半岛分为面积大体相同的两部分。最早人为地从军事或者政治上划分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国提出来的。真正使“三八”线成为从军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线,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朝鲜驻军的兵力部署进行调整时实现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以“三八”线为界划分为两部分,北部的军队归关东军指挥,南部的军队为大本营所属。这样,“三八”线在实际上就为后来苏美军队对日本关东军作战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八”线事实上被美苏两国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之前,美苏两国没有就各自的作战区域进行明确划分。


  当苏联军队向满洲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时,距离朝鲜最近的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600英里以外的冲绳岛。因而日本战争机构的突然崩溃,在朝鲜半岛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由美国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苏双方分别占领朝鲜和接受日军投降的具体分界线问题。


  “三八”线的最初提出有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就是:在得知日本决定投降和苏军已对日宣战并大举进军朝鲜半岛的消息后,8月10日深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在五角大楼举行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在朝鲜的受降问题。出席会议的有助理国务卿邓恩、陆军部助理部长约翰•麦克洛伊和海军部高级官员巴德等五人。会上,邓恩提出美国军队应赶到尽可能北面的地区去受降。但马歇尔的一位年轻参谋人员迪安•腊斯克上校指出,军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美国军队在苏军进入朝鲜北部地区之前抵达北部纵深地区有困难。这时,麦克洛伊便请腊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尔斯•博尼斯蒂尔到第三休息室去,要求他们搞出“一条尽可能向北推进”,但又不致“被苏联拒绝”的界线。于是,“三八”线就这样在一次会议上,匆忙地由两位美国上校提出来了。


  这个“三八”线划界的建议迅速得到美国军方和国务院的同意,并于8月14日为杜鲁门批准。次日,杜鲁门便给斯大林发出密电,通报了已经杜鲁门批准的给盟军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有关日本武装部队投降细节的“总命令第一号”,该命令的内容之一即是以“三八”线为分界线,确定了美苏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受降区域。8月16日,斯大林复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对命令的内容”,对于有关朝鲜分界线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9月2日,麦克阿瑟在东京湾“密苏里”号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后,发布了“总命令第一号”,其内容根据斯大林提议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驻北纬38度线以北的韩国、满洲、库页岛、千岛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苏联远东军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国政府大本营和驻日本本土及其周围诸岛以及驻北纬38度线以南的韩国、琉球列岛等地的日本军高级指挥官以及陆、海、空军和辅助部队,应向美国太平洋地区陆军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这样,“三八”线作为美苏两国在朝鲜受降和实行军事占领的分界线便被明确地规定下来。受降命令传到战地时,分兵进击的苏联军队已经越过“三八”线,正沿着公路向汉城运动。但他们一接到关于分界线的命令,就迅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9月8日,首批抵达朝鲜的美国军队第7步兵师在仁川登陆。这是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名副其实的合作。


  后来历史的发展表明,“三八”线对于所谓受降的军事意义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美苏两国对“三八”线的确认本身已经包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本文由TOM文化编辑整理,摘自《永远的八一五》 中华书局出版)


[责编:蜉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