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5-7]【古典】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克莱伯)
唱片名:BEETHOVEN.SYMPHONIE NO.5/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演奏:WIENER PHILHARMONIKER/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CARLOS KLEIBER/卡洛斯.克莱伯
唱片编号:DG 415 400-2


Symphonie No.5 in c minor, op.67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67号
第五交响曲和贝多芬本人一样,是一曲集中表现活力、斗争和胜利的音乐。由于它的情感“高压”,它是一部热望未来的作品,体现了后来的一百年中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动向。这部作品的节奏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向前跨过了一个世纪,超越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但究竟超过了多远,谁也说不上。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曾暂时中辍。这另一部交响曲因完成较早,所以编为第四。第五交响曲于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演出。那次音乐会上的节目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全部都是贝多芬的新作品: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由贝多芬任独奏,咏叹调“啊,不忠实的“(Ah,perfido),C大调弥撒曲Op.86中的三首乐曲,c小调钢琴合唱与乐队幻想曲,Op.80。

===============================================
I. Allegro con brio
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
=============================================== 第一乐章具有强烈的节奏冲击。它以傲慢的姿态开始:只由四个音构成的庄严的、类似格言的音型。节奏比曲调更重要,它是古今交响曲中最短小的、最有力的、无疑是最著名的主题。它随即加以反复,不是照式照样的.但却更为坚决:

最后一个D音的延长加强了坚决性,这延长是事后加上的(在贝多芬的手稿中,以及初次印刷的一百本总谱中,这个D音只有一小节长,和前面的降E音一样长)。还要注意这个音型反复中的微小变化,它造成了不结束的效果,几乎像是一个未获答复的问题。
贝多芬的一位朋友(安东.辛德勒.他很了解贝多芬)告诉我们,贝多芬指着他总谱上的这一主题说:“命运就这样来敲门了!” (“So pocht das Schicksal an die Pforte!”)对这种说法,有人加以怀疑,甚至讽刺;根据是辛德勒常常记错事,贝多芬决不会说这样幼稚的怪话。但事实是,贝多芬时代的人,包括严肃的专业音乐家们,为了企图表达他们深受音乐的感动,的确用这些夸张的比喻和华丽的词藻来说话和写作。在不加修饰的散文时代,这样的文风使人很不习惯。对像霍夫曼(贝多芬对他十分钦佩)这类的作曲家兼评论家以及他的浪漫派后继者,使用同样浮夸言语的柏辽兹和舒曼,人们常用“吼声如大瀑布似的无稽之谈”,来讽刺他们的文风.但这种讥讽未免过于轻率,也过于表面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排除这种可能性:舒曼、柏辽兹、霍夫曼和贝多芬的确是言如其意,虽然他们用的语言可能在我们听起来浮夸,未必真实。
不管怎样.贝多芬的格言主题渗透了他的全部第一乐章。一切由它控制着——有时咆哮,有时轻若耳语,有时在乐队的深处悸动,几乎听不见。即使较为抒情的第二主题也由它构成。它用极大的节奏动力来结束这个乐章。在所有的交响乐文献中,它是组织得最统一而有力的一个乐章。
===============================================
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
=============================================== 第二乐章是由双主题写的一系列变奏曲构成.我们可以说,这双主题是两个交替出现的对比主题。第一个,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在降A大调上唱出,具有女性之温存和魅力的平顺,流动的旋律:

第二个,显然和第一个有联系,但它是方方正正的、进攻性的,在光辉的C大调中肯定地出现。最初出现的两个双主题变奏和主题的原型十分接近,它们把开头主题先分解成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以后又分化成快速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到达第三段双主题变奏吋,贝多芬把这些主题处理得非常自由和富于幻想。
===============================================
III. Allegro
第三乐章:快板
=============================================== 谐谑曲的开头是虚幻而使人畏缩的。突然间两只圆号发出用上面引举的那个第一乐章的主题节奏所写的吓入主题:

除了在中段(所谓的三声中部)中的那些由低音提琴演奏的笨重的蹦跳以外,这一乐章很少有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传统舞曲性格。三声中部的末尾,节奏性很强的格言主题又出现了,接着,弦乐器用耳语般的拨弦音响加以回答,这时,整个乐队好橡筋疲力尽地倒坍在一个调性不稳的柔和和弦的长音上。这时,音乐激动不安,只有一个含糊不清的鼓在鸣响着,像心脏在那里缓慢地跳动——用第一乐章里的节奏跳动。不安定的气氛逐渐增强,谐谑曲主题的片断在乐队里曲折地进行,不稳定的和声向C大调靠拢。令你感到它像太阳一样地等待着冲破乌云。就在这不安的情绪增强到使人难以忍受的时刻,乐队在突然的crescendo(渐强)中,鼓起精神,昂首阔步地迈到宏伟而英勇的末乐章主题中去:

===============================================
IV. Allegro
第四乐章:快板
=============================================== 主部主题像是一个小号吹奏的号声:它像号声,但和声用宏大的乐队全奏填满,其中包括贝多芬在交响曲中第一次使用的三个长号,一个低音大管和一支短笛。为了和第一乐章的高度统一性形成对比,末乐章中涌现出众多的主题。在开头的一组主题中,有第二个类似号声的主题,它导致在向前推动的三连音节奏控制下的第二组主题。
在这些主题的汹涌澎湃的展开中,乐队慢了下来,直到庄严的停顿。谐谑曲中的节奏,速度,和最后出现的令人不安的小号主题在此由弦乐器拨奏的阴森音响加以回顾,再由木管呼应。谐谑曲的这段经过性的暗示,只不过把消失的恐惧略加回忆,并且在不安的情绪不断增长的过渡中回到极为强烈的类似号声的末乐章主题。这乐章的全部主题都在此再现,这是在C大调中,从而进行到尾声和最后的激动人心的,强烈而辉煌的presto(急板)段落。
你现在听到的是: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