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honic Suite Scheherazade(after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Op.35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一千零一夜”)作品第35号作曲:Nicolas Rimsky-Korsakov/尼古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
演奏:Chlicago Symphony Orchestra/芝加哥交响乐团
指挥:Fritz Reiner/弗里茨.莱纳
以下文字内容及图片源自中国广州__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__音乐教学资源库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又称《天方夜谭》。相传东方某国苏丹王残暴成性,认为女人都不忠实,发誓要把他每个妻子在初夜后处死。宰相之女舍赫拉查德不忍目睹事态发展,为挽救自己的姐妹。她自愿嫁给苏丹王,并以每夜讲故事来引起苏丹王的兴趣。讲到精彩处她就停住,苏丹王为了解故事底细就暂不杀她。她这样讲了一千零一夜,苏丹王终于被感化了。
乐曲作于1888年夏,由舍赫拉德讲的四个并无联系的故事画面组成全曲的各乐章,以舍赫拉查德主题和苏丹王主题将各乐章用叙述故事的方法联系起来。
第一乐章,The Sea and Sinbad’s Ship
大海和辛巴德的船。[9:05]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采用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这个乐章主要描写航海家辛巴德同狂风巨浪搏斗的情景。
乐曲开始的引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威严、阴沉,由全部弦乐及单簧管、大管、长号、大号以三个八度齐奏,是苏丹王凶残的形象。

接着是木管乐器的延续与和弦进行。然后,独奏小提琴在竖琴轻柔的伴奏下,奏出了另一个充满幻想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是温柔、美丽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她仿佛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国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充满东方色彩的神秘故事。

呈示部是在大提琴、中提琴波动的音型伴奏下出现了主部主题,犹如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这个主题主要是对大海与辛巴德船的描绘。

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长笛吹出,它描写了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辛巴德的航船在从容不迫地行驶。

第二主题由舍赫拉查德主题变化而来,充满激动不安的情绪,仿佛航船遇到狂风巨浪。音乐在惊涛骇浪般的高潮中进入再现部,这是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结合,描绘海上暴风雨的情景。

经历暴雨之后,长笛和双簧管奏出建立在大海主题上的抒情曲调,似芦笛的低吟。音乐显得宁静柔和,仿佛辛巴德的船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平稳地驶向远方。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乐曲结构比较自由,类似回旋曲式。乐曲的引子由苏丹王和舍赫拉查德主题构成。这里苏丹王的主题由弦乐和木管奏出,已失去原有那种威严和恐怖力量,而舍赫拉查德的主题则由小提琴奏出,使人感到沉着而自信的王后已开始征服凶暴的苏丹王。
随后,乐队奏起具有东方舞曲风格的轻快节奏,引出一个简洁热情的主部主题。这个主题急速活跃,像是漫无节制的一股音流,那固定不变的急剧的节奏型,几乎贯串整个节日场面。

在惶惑不安的号声之后,奏出了王子的回应。副部主题是第三乐章公主主题流畅的旋律。富有东方色彩的主部和副部主题多次反复变化,特别是通过调式调性的不断转换,展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节日场面。
展开部中除了原有的素材之外,引进了经过很大变化的苏丹王主题及卡伦德王子主题。再现部中整个管弦乐队响亮的声音,把巴格达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结尾部转为6/4拍,音乐转入海上风暴画面,狂风咆哮、波涛汹涌,辛巴德的船在海洋中已无能为力。最高潮声中大锣一声巨响,音乐立刻沉寂下来,辛巴德的航船被峭壁撞得粉碎而遭到灭顶之灾。
简短的尾声与引子相呼应。小提琴演奏的柔美抒情的舍赫拉查德主题在这里明亮响了起来,象征着她讲完了所有的故事。由低音管乐奏出的苏丹王主题已变得柔和舒缓与亲切,象征苏丹王终于放弃了他残暴的誓言。音乐在平静中结束了这个神奇的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