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我第一次发帖,在这下载好听的音乐也有很长时间了,该回报了!米凯兰杰里演奏的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发帖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希望大家能够帮助我,我好改正!
唱片介绍【指挥家介绍】卡洛·马里奥·朱利尼,1914年5月9日,朱利尼出生于意大利东南部城市巴列塔. 1944年30岁时,朱利尼才第一次执棒指挥奥古斯泰奥乐团演出(乐团后改名为圣西西里亚音乐学院乐团),两年后被任命为罗马电台乐团总监.1950年他受委托组建米兰电台乐团,并亲自出任指挥,同年在贝尔加莫市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歌剧演出(剧目《茶花女》朱利尼的冒起,引起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萨巴塔的注意,邀请他在斯卡拉歌剧院当指挥助理,1953年后继为首席指挥
朱利尼在国内指挥界有了名声,便开始向国际乐坛进军,1955年他应聘为罗马歌剧院首席指挥,并首次出国在爱丁堡音乐节、美国指挥演出.3年后,他在伦敦皇家歌剧院首次亮相.并于1960年率领该团赴美国、日本巡回演出.1963年,他在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演出, 《唐·乔万尼》,1967年在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茶花女》.1969年-1972年为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1973年-1976年成为维也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1978年-1984年转任洛杉矶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现今他定期客席指挥世界各地著名乐团演出.
在近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中,朱利尼荣获不少名衔,其中包括维也纳爱乐协会授予他的名誉会员、维出纳交响乐团赠给他的"布鲁克纳指环" 、芝加哥迪·保罗大学颁给他的名誉博士学位、国际马勒基金会授予他的马勒奖章等.1989年5月,为了表彰朱利尼对DG唱片公司的卓越贡献,DG特意赠予他"金留声机",这是DG所发出的最高奖项.
【钢琴家介绍】米凯兰杰里(1920-1995),意大利钢琴家,10岁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福西学钢琴,1933年毕业,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波洛尼亚的马蒂尼音乐学院聘他当钢琴教授.二次大战中参军任意大利飞行员,曾成为德军的俘虏,后又戏剧性地逃脱.二次大战结束后,米凯兰杰里开始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轰动,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断巡回演出,在意大利几个城市举办钢琴高级班.1964-1969年创办一所钢琴天才学校,专收世界各国最有才能的学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凯兰杰里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音色十分在意,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更响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他又是公认的"音乐哲学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米凯兰杰里因为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并不多,他的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极至;他的德彪西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他的肖邦也是最有味道的肖邦.应该说,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米開蘭傑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年1月5日生在義大利布萊西亞(Brescia)附近的一座小城。他的父親當過律師,業餘時間愛彈鋼琴,在兒子3歲時開始對他進行音樂啓蒙。米開蘭傑里從4歲開始在布萊西亞的Venturi音樂學院接受系統音樂教育。5歲時,他參加了學校一年一度的音樂會。
他穿著短裙(那時這裏的男孩子都是這樣的打扮)出現在舞臺上,靜靜地在琴凳站了好久,接著沒說一句話就跑到了幕後。觀衆都認爲他有點怯場,大人把他拉回舞臺,但他又跑了回去。這時人們才意識到他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坐到那高高的凳子上去。坐好後,小米開蘭傑里開始彈琴,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第二天,當地的一家報紙報道:「小米開蘭傑里在演奏車爾尼的兩首練習曲時表現出的準確無誤使觀衆感到驚訝。他已經學會了用聲音與觀衆交流。」 這個評價預言著米開蘭傑里輝煌的藝術前程。而琴凳這一細節則表現出他的個性。米開蘭傑里在舞臺上從不向觀衆微笑致意,他總是禮貌地鞠躬,面部表情一貫保持冷漠。「觀衆的掌聲是送給貝多芬、蕭邦和德步西的,不是給我的。我憎恨那些給予鋼琴家的掌聲」,他曾對自己的做法如此解釋。米開蘭傑里後來在米蘭音樂學院繼續學習鋼琴和作曲。他的老師Giovanni Anfossi 是20世紀上半葉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
1934年,14歲的米開蘭傑里大學畢業,從此開始了職業鋼琴家生涯。 1938年6月,18歲的米開蘭傑里參加了第二屆布魯塞爾國際音樂比賽。這個比賽是爲紀念比利時小提琴家易沙意(Eugene Ysaye,1858 – 1931)而創辦的。第一屆只有小提琴手參加,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獲得第一名。吉列爾斯獲得了第二屆比賽鋼琴組的第一名,米開蘭傑里只獲得第7名。作爲評委之一的鋼琴家魯賓斯坦給米開蘭傑里打了很低的分數。但比利時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她自己是個業餘小提琴手)注意到米開蘭傑里高難度的演奏,她邀請這位年輕人在宮廷內的私人音樂會上演奏,並送給他一份特殊的禮品,一副鑲有鑽石的鏈扣。伊麗莎白和米開蘭傑里成了好朋友,此後經常通信。 1939年,戰爭的陰雲籠罩歐洲,第三屆布魯塞爾音樂比賽沒有如期舉行。
中立國瑞士在日內瓦創辦一個新的國際音樂比賽。每一輪比賽,選手在演奏時都用黑幕布與評委隔開。選手上場不飽姓名,評委只按編號爲他們打分。7月8日,米開蘭傑里登場參賽,他演奏了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擔任評委的鋼琴家柯爾托不覺驚歎:「一個新的李斯特誕生了!」米開蘭傑里獲得了那次比賽的首獎。賽後,柯爾托與他合影,並爲他題詞:贈米開蘭傑里,以我衷心的敬佩。 從這一天開始,米開蘭傑里的傳奇誕生了。報紙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一家義大利唱片公司Padrone邀他錄音。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米開蘭傑里受到了廣泛的讚譽。1949年,波蘭政府邀請米開蘭傑里參加爲紀念 作曲家蕭邦逝世100周年而舉辦的音樂會。 1960年4月28日,米開蘭傑里在梵蒂岡爲羅馬教皇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同年,他獲得了義大利頒發的VIOTTI金獎。
1962年,米開蘭傑里在都靈爲義大利廣播公司(RAI)錄製了8場系列音樂會,並拍攝了錄影。現在這些錄像片成爲研究米開蘭傑里藝術的重要資料。1964年,米開蘭傑里首次在蘇聯舉辦音樂會,演出地點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現場觀衆超過了座位數的一倍。人們爲他的演奏而陶醉。當地評論家認爲他的技巧完美,具有超人的天才,琴音的色彩變化更是無以倫比。1965年,米開蘭傑里第一次訪問日本,喚起了東方觀衆對他的濃厚興趣。 米開蘭傑里每天練琴達10小時。他常常反復練習一個曲目,直到技巧上完美無缺,然後再思考如何表現其內涵。米開蘭傑里是20世紀是少數幾個將艱深的技巧和對作品內容的出色表達融爲一體的鋼琴家。 米開蘭傑里對鋼琴教學一直有很大的興趣。他在11歲時就有了第一個學生,名字叫卡拉特瑞蒂。
18歲的特瑞蒂本來跟隨米開蘭傑里的父親學作曲,有一次她希望老師聽一聽她的鋼琴彈得如何。老米開蘭傑里建議讓自己的兒子聽她彈琴。特瑞蒂彈了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接著米開蘭傑里又演奏了一遍此曲作爲示範。這是他第一次給別人上課。在參加日內瓦比賽的那一年,也就是1938年,米開蘭傑里獲得了博洛尼亞音樂學院首席鋼琴的職位。1945年,他由於健康原因來到威尼斯,在Bolzana音樂學院當老師,在這裏一直工作到1959年。
1950年代初,米開蘭傑里還在《音樂之友》雜誌的幫助下在義大利的都靈和瑞士的洛加諾等地開辦了國際性的鋼琴演奏輔導班。這個輔導班每年夏季開課,一直舉辦到70年初。輔導班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後來成爲鋼琴名家的阿格麗希和波里尼。 米開蘭傑里經常用自己的音樂會收入資助他的得意門生。他爲學生講課一般不收費。米開蘭傑里認爲,對於具備音樂天才的人來說,學習音樂是他們的權利。 米開蘭傑里在音樂會上演奏最多的作曲家是蕭邦、葛利格和貝多芬,他同時還是演奏德布西、拉威爾作品的權威。
對於作曲家莫札特他說:「他留下了大量的優美作品。在我死之前,我希望盡可能多演一些他的曲子。」對於登臺演奏,米開蘭傑里的原則是:不管是演奏了多少遍的曲子,都把它當作新曲目來演,重複過去是對藝術的褻瀆。 米開蘭傑里對義大利18世紀的鋼琴作品有著特殊的興趣。他曾在義大利廣播電臺演奏過加盧皮(Baldassare Galuppi,1706-1785)的一首奏鳴曲,當時這位作曲家並不爲人們所熟知。但節目播出的第二天,國內音樂商店貨架上擺放的這位作曲家的樂譜就被搶購一空。米開蘭傑里也對現代派作曲家荀伯格等人非常尊重。 1943年9月20日,米開蘭傑里和圭蒂提結婚,他倆是在布萊西亞認識的。後來圭蒂提成了他的經紀人。她安排米開蘭傑里的音樂會日程,並主管他的財政事務。米開蘭傑里一度向她的妻子表示不相信他的音樂會能值那麽多錢。業餘時間圭蒂提總陪著丈夫,但從不和丈夫一起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倆結婚很長一段時間以後,許多朋友還蒙在鼓裏。 米開蘭傑里是個晝夜顛倒的人。他常常整夜不睡,或彈琴或冥想,在黎明時才睡下,下午兩點鍾起床,然後開始工作。他不修邊幅,據說在18年裏他在音樂會穿的是同一套演出服。
平日他只有兩套衣服,一套夏天穿,一套冬天穿。 米開蘭傑里也是個很好的鑒賞家,他經常出席音樂會,對自己的同行很瞭解。他最喜歡的鋼琴家是李赫特和科托。 米開蘭傑里不喜歡接受採訪,他的夫人也是如此。在很少的幾次訪談中,米開蘭傑里常常說謊。他說他的老師是奧地利人,他的祖母曾帶著他遊遍了整個歐洲;他還說他的父親有奧地利貴族血統,他的母親有斯拉夫血統。但這一切全不是事實。 米開蘭傑里在音樂會前對鋼琴聲音的挑剔是出了名的。他的史坦威琴總要在他到達演出地點之前被運抵音樂廳,以適應那裏的氣候條件。
他最信任的調音師塞薩爾塔羅尼常年跟隨他到各地演出。一次在日本演出期間,由於鋼琴在旅途中受損出現故障,他於是取消預定的音樂會。日本當局爲此還沒收他的護照,並對他課以鉅額罰款。米開蘭傑里對此非常氣憤,發誓永不在日本演出。
1968年,常年與米開蘭傑里合作的BDM唱片公司倒閉,義大利官方沒收了他的兩架鋼琴。米開蘭傑里對當局的這一做法從未原諒過。他因此離開祖國,定居瑞士。1979年起米開蘭傑里一直住在盧加諾附近的一棟別墅裏。他的房間安放了隔音設備,房間外的人聽不到他的琴聲。此間,他很少回義大利。
1977年和1987年他分別在梵蒂岡舉行了兩次音樂會。1980年,他又在自己的出生地布萊西亞舉行音樂會。1993年他在倫敦的《泰晤士報》自費刊出廣告,宣佈取消了他在當地的4場音樂會,原因是組織者把8張入場券買給了義大利人。他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1990年在倫敦舉行的。
1995年6月12日,米開蘭傑里在盧加諾逝世。依照他的遺囑,他逝世的原因和確切時間都沒有向外界公佈。他被安葬在市郊的一座小教堂中,墓地上沒有墓碑。
本文轉貼自2001年古典音樂資訊網,由王崇剛編譯
专集曲目
1.Allegro [21:37]
2.Adagio un poco mosso - attacca [8:36]
3.Rondo. Allegro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