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遗忘的红颜——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为人遗忘的红颜——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1  /  1  页   1 跳转 查看:1458

为人遗忘的红颜——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为人遗忘的红颜——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为尊者讳,是中国史家描述伟人的传统,固然伟人的形象更完美无瑕,达到了说教的目的,使宣传的历史是那样简单动人,但我们反思一下,真正的完人是不存在的,即便他们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失误,只要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会功过分明,过分塑造出的完美英雄形象,固然升华了主题,但那已不是历史的真相,在他们不吝笔墨大做艺术加工时,我们已和历史越走越远。

  对于伟人,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在所有事情上都作表率,克林顿有丑闻但照样是个杰出总统,古今伟人也总有一些缺点甚至污点,但这才是真实的历史任务,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和那段历史。中国宣传革命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大多太理想化了,脱离了实际,所以鲁迅才大加褒奖法捷耶夫在毁灭中塑造的有缺点但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所以刻意的回避和加工不仅多此一举,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难道这对得起那些为国家无私奉献却默默无闻的人吗?我想提及一个为人遗忘的却不该回避的红颜。

  我来到新加坡上学后,一次老师领我们这些留学生聆听联合早报资深编辑韩山元先生对新加坡历史的讲座,我知道他对历史研究很有造诣,我在余秋雨的一篇文章中闻知他的大名,来到新加坡后又在早报中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内心十分敬仰。出乎我意料的事,他在讲座中提及了晚清檐,孙中山先生居住过的地方,韩先生说当时有一位情人跟孙中山住在一起,那位红颜知己革命伴侣就是陈粹芬,一个我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名字,也没有在现代历史书中看到的人物。回想我的无知,使我觉得对她,那样伟大高风亮节的革命女性怀有深深的愧疚。

  以往提到孙中山的革命伴侣,只会联想到宋庆龄,如果算上情人,再加上他的前妻,谁知道在他的生命里还有这样一个红颜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怎能将她遗忘呢?韩先生介绍,在当时陈粹芬不仅照顾孙中山的生活还是一位革命分子,同孙中山并肩作战,晚清檐,不仅是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更见证了他们的爱情。限于时间,韩先生没有讲他们分手的原因,只说她甘愿隐姓埋名,回到孙中山的老家,照顾他的母亲和前妻,默默无闻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真相,不解他们为何要分手,随后孙中山娶了宋庆龄,这段事情就无人提及了,但事情千真万确,晚清檐还有他们的照片,我看到了一个端庄秀丽的女性,那时她正值青春,后来更将一生献给了爱人,她默默做了那麽多,却不计较名分地位,和孙中山分手后,既然无私回老乡照顾孙中山无暇照顾的亲人,对自己的恋情却只字不提,更不顾虑自己应在历史中的地位,我不知她放弃孙中山夫人令人羡慕称号的目的,更无从知晓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麽,但我对她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意。

  我无法探讨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无法接近那段尘封的历史,我在关于他们分手原因方面一无所知,也没有什麽独到的见解,但我想质问的是为何她那值得尊敬名字不见于经传?不管两人分手原因是什麽,这不会成为孙中山的污点,用情专一是电影中的一厢情愿,事实远非如此,但人民会看到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将心比心,也会理解,或许确实有难言之隐,美化孙中山作为宣传的英雄形象,确实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但毕竟伟人不是各个方面都值得学习,这也是人之常情,何必塑造成完人呢,我们应从对错两个方面从伟人身上获得教益,同时这一事对历史的不尊重,对陈粹芬的不公平,她为革命和爱人都作了那麽多,况且她的高风亮节,值得千古传颂,为何我们不给她应有的地位呢?

  从陈粹芬身上的不公处理多少可管中窥豹历史宣传的不客观,其实像她一样,值得我们去认识或思考但却被有意无意地尘封的人物不在少数,仰望历史的星空,喧嚣过后,留下了串串金光闪闪的名字,却被不公正地遗忘了。
 

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

 
孙中山的三位夫人:元配卢慕贞(上)、陈粹芬(中)和宋庆龄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照片)


孙中山毕生先后有过3位夫人——元配卢慕贞、如夫人陈粹芬、爱妻宋庆龄;其中陈粹芬是实际上同他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革命情侣。
然而,对于曾被孙中山长时间爱过的这一女性,人们却不甚了了。史学界对孙陈两人关系的研究也不很多。事实上,孙中山曾有过一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革命情侣陈粹芬,已不是什么需要隐讳的秘闻,这是客观存在的,孙本人也承认的历史事实。陈粹芬为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理应受到后人的尊敬。

两人相识结合于香港

孙中山年轻时曾两度在香港求学,第一次是1883年离家乡赴港念中学,并受洗礼入教;中学毕业前夕,18岁的他受父母之命按乡村盲婚哑嫁习俗,于1885年5月同本县未见过面的女子卢慕贞结婚。第二次是1886年10月,他由广州博济医院的南华医学堂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念大学本科,直至18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医学士学位。当时是孙中山放言革命和开始广为交游的时期,其结交的友人有陈少白、尤列、杨鹤龄、杨衢云、郑士良等人;他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曾一度积极参与宗教仪式,并为创立香港教友少年会出力。1891年的某一天,孙中山在基督教堂做礼拜时,经陈少白介绍认识了一位年轻姑娘陈粹芬,两人一见如故,颇有相见恨晚之感,聚在一起总有倾诉不完的话语。这位陈姑娘很快就成了孙中山时常思念之人。

陈粹芬对孙中山也动了芳心。她乳名香菱,又名瑞芬,祖籍福建省厦门同安县,本人于1874年(有说是1873年)9月生于香港,父亲是一位济世郎中,因其在家中排行第四,故人们多叫她“四姑”。陈四姑因父母早逝,读书不多,为人却机灵果断又忠厚热情,有一付忠肝侠胆的热心肠。她初识孙中山时,就被这位大哥的革命志向和言谈举止所折服,觉得他将来定是一位干大事业的人,因而表示愿追随孙左右,以助成其竟达壮志。

就这样,孙中山与陈四姑两人间都产生了喜欢对方的爱慕之情,最后成了志同道合的一对恋人。25岁的孙中山终于和17岁的红颜知己陈粹芬在红楼租屋同居了。两人结成了一对革命伴侣。

一对出生入死的革命夫妇

陈粹芬追随孙中山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在共同献身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战斗风雨中度过的。孙中山于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石岐行医期间,陈四姑既是孙医生的护士,又是他的卫士。他们曾与好友尹文楷医生一家人同住在广州市河南地区,三迁居地曾未相舍。在孙中山建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后谋划广州乙末起义的日子里,陈四姑曾协助陆皓东等人分运贮藏由海外偷入广州的武器,由她收存于广州河南、河北各机关的短枪、子弹、刀具、手榴弹等,甚为隐秘而未出过事。广州起义事泄后,陈氏坚毅果敢地协同孙中山化装后深夜出城,赴澳门友人家避难。从此之后,孙中山为中国民主革命奔走,流亡海外十几年,陈粹芬时常陪侍于他的身边,照料其饮食起居,以使丈夫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她又经常接应革命同志,替他们洗衣、做饭和传递消息;此外,她有时还为革命军起义接送密件与军火,或烧水做饭。如孙中山在策划庚子广州起义时,曾以横滨为居中策应地;陈粹芬以一介女流不易引人注意,担负了来往于该地邮船的联络接洽工作,所有密件与军火的起落均经其手。1907年12月在孙中山领导发动镇南关起义时,陈粹芬曾与丈夫一道,偕同黄兴、胡汉民和日人池亨吉等从越南河内出发,奔赴前敌:在山上,孙中山曾亲自发炮轰击敌人,陈粹芬则一直随军煮饭和送水。其不畏难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曾被池亨吉称为颇有“女中丈夫气概”。陈粹芬在与孙中山同住南洋庇所的日子里,她曾多次上街宣传反清革命和散发《讨满檄文》。


孙中山与陈粹芬(上海申江服务报照片)


在艰苦备尝、颠沛流离的革命岁月里,陈粹芬的温柔、体贴和贤劳,使孙中山在精神和生活上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与抚慰。作为回报,孙中山将他1896年伦敦蒙难出狱后,恩师康德黎博士送作留念的一块金质怀表转赠给她珍藏,以表达两人的爱情坚比金石。陈四姑对这只系有金链的怀表,格外珍爱,经常把玩,并展示给亲友与党人观赏。她一直将孙中山所赠的此表,视为象征着坚贞爱情的传世珍宝。孙中山虽与陈粹芬未办理过结婚登记手续,但在名份上他一直承认她是夫人。1910年12月20日,他在埃及写信给女儿孙婉姐妹时,内有可将其行程“告两母亲知之”,及“并问候你两母亲及各人平安”等语。这里的“两母亲”就是指当时同住槟城的卢慕贞、陈粹芬两位夫人。陈四姑长期追随孙中山左右及其热情接待照顾革命同志的举动,赢得了革命党人和世人的称颂与尊敬,人们都称她为“孙太太”或“孙夫人”。宫崎滔天曾称颂她是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女杰”;辛亥革命中出版的《大革命写真画》第12集上,曾刊有陈氏照片,上方题字写着“孙大总统夫人”;南京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3月5日发布的《追悼粤中倡义死事诸烈士通告》中,也将当时不在南京的陈粹芬和孙中山等一起同列为发起人。而陈粹芬则一直认为和不忘自己是孙中山夫人,她每逢喜庆日发送宴请的红帖时,总是以“孙陈粹芬”自称署名,以示自己乃孙家媳妇。

分手后仍与孙家声息相通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陈粹芬和卢慕贞及二女孙娫、孙婉于2月离开槟榔屿启程回国,从而结束长期的流亡生涯。邓泽如将她们护送到香港后,陈氏因近年患过肺病而一人返抵广州,卢氏则带二女前往南京与孙中山团聚。4月孙解除大总统职后曾经广州回到家乡香山县,并于5月27日在翠亨村孙族祠堂前与家人等合影留念,当时陈粹芬缺席不在场。这说明孙、陈两人在民元初大概已经分手了。陈粹芬后来在叙及以往事时曾激动地说:“我跟中山先生反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志愿已达,我视富贵如浮云;中山自伦敦蒙难后,全世界的华侨视他为人民救星,当了总统之后贵为元首,崇拜者众;自古共患难易,共富贵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不是中山弃我。所以说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负我,外界人言是不了解我。我与中山分离后,心灵是相通的”。这反映出了她功成身退、恕人克己和奉献明义的高贵品质。

陈粹芬虽主动与孙中山分开了,但她与孙家人却始终声息相通并常在一起。1912年5月14日,孙眉率家人赴香港九龙百花林祭扫孙母杨太夫人墓时,陈粹芬参与其事并与卢慕贞并列为墓前与众人合影留念,随后她与孙眉等族人一同住在澳门孙宅风顺堂4号,与卢夫人相处极洽,宛如姐妹。1914年,陈氏只身再往南洋槟城居住,因其与孙中山同居多年终无所出,为解一人寂寞之苦,其间她收养了一个苏姓的华侨女婴,取名孙蓉,后又名孙仲英。1925年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她精设祭坛遥祭了7天,华侨见之无不动容,十分钦敬其对孙先生的感情深笃和道义至恒。1932年,孙科接粹芬母女到广州二沙头渔庐公馆居住,委托她照顾孙治平、孙治强兄弟就读于培正与岭南两中学。治平兄弟前往上海、南京念大学后,陈氏携仲英搬到白鹤洞住。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时,曾派居正专门看望陈氏并赠国币万元,女孙仲英赴檀香山读大学后,她复归香港居住。1937年,孙仲英至意大利与孙中山之侄孙孙乾结婚后,改名苏仲英;孙乾于1946年在中山任县长时,陈粹芬曾随女婿住在中山县石岐镇。当年秋间,老同盟会员、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的刘成禺曾抵石岐视察,并特意拜访了陈女士,陈与故人相见格外高兴,慨然谓:“我来做饭与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请您吃饭。”随后即亲自给刘送去“孙陈粹芬红帖,并曰:不似在横滨街头买来,而今请吃饭也有格式了”。1948年,陈粹芬再迁居香港,这次一住就是十几年。1957年苏仲英英年早逝,陈粹芬经此打击,身体每况愈下,1962年10月21日(一说是1960年),她在香港病逝,享年88岁,即葬于荃湾华人永久墓地内。1992年6月,孙乾将陈粹芬母女的遗骨从香港迁回翠亨谭家山孙氏墓地安葬。她真正成了孙府的“家里人”。


陈粹芬后来迁葬至中山翠亭村孙氏家族墓地内。(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照片)
 
1  /  1  页   1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