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5-12]【古典】卡洛斯·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A TRIBUTE TO CARLOS KLEI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7-5-12]【古典】卡洛斯·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A TRIBUTE TO CARLOS KLEI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26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7726

[2007-5-12]【古典】卡洛斯·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A TRIBUTE TO CARLOS KLEI

[2007-5-12]【古典】卡洛斯·克莱伯:《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A TRIBUTE TO CARLOS KLEI



专辑名称:A TRIBUTE TO CARLOS KLEIBER   
中文名称:《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      
音乐类别:交响乐、歌剧序曲              
音乐格式:APE 整轨(2CD)         
演  奏: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
指  挥:卡洛斯·克莱伯                
   发行公司:ARTISTS(Live Recordings)
发行时间:1993年                    
CD编号:FED013.14             
推荐指数:★★★★★                    





===================== 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Symphony No.94 "Surprise")=====================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是以其第二乐章著称:这个行板乐章是他运用庄严素朴的曲调和灵活机智的奇想写
成的杰作。当然,对海顿和他同时代人的交响曲,不能同古典乐派后期的作品,特别是同那些更接近于现代的浪漫
乐派作曲家的交响曲同等看待。“伦敦”交响曲所用的乐队虽然比他早期作品的乐队在人数上已经有所扩大,但他
的交响曲毕竟还是小型的,尽管它具有精致完美的技艺、迷人的旋律和优雅的形式,但它不可能象后来的交响曲那
样,能够体现出巨大的效果、强烈的情绪、魔幻的色彩和大幅度的力度变化。《第九十四交响曲》在第二乐章中用
极弱奏(pp)陈述主题之后,立即接上乐队全奏的强力和弦(ff),从而使当时的听众为之愕然,就此这部交
响曲被称为《惊愕》,但是象这样的力度对比,在今天的听众看来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                

    《惊愕》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海顿精心发展的奏鸣曲形式的一个范例。这一乐章从一段如歌的柔板开始,由木
管乐器与弦乐器分别奏出,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小提琴上轻柔地焕发着异彩,类似典型的匈牙利吉卜赛曲调,由小提
琴奏出看来最为合适,随后是全乐队精力充沛地接奏主题的另一段,它不断反复并转到属调上去,为乐章的第二主
题的导入先做好准备。但第二主题的呈现并不十分明显,只听到它在弦乐器上奔驰,不过它的后半段却具有灵活的
节奏和轻快的旋律。这第一乐章的发展部出奇地简练,结构也很松散,但它对主题素材的大幅度的处理,都孕含着
后来浪漫乐派交响曲的明显特征。第二乐章在当时受到英国听众的热情欢迎,常常要单独再演奏一遍,这是因为它
不但有着令人“惊愕”的设计,而且拥有一种内在的魅力。这一乐章用变奏曲形式写成,它的主题由小提琴轻柔地
奏出,第二次反复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至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这个主题也用在他的清唱剧《四季》的一首咏叹调
中;海顿的交响曲的慢板乐章,“惊愕”要算是至今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总的说来,他的交响曲往往是第二乐章
最受欢迎,其实,倒是那些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快速乐章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第三乐章采用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
小步舞曲写成,乐章的基本主题雅致而滑稽;小步舞曲中段则更为严肃庄重一些。最后乐章是一首简短的回旋曲,
以两个朴素的主题为基础,进行速度猛烈。海顿时代的提琴手要演奏这一乐章的音乐,是十分吃力的,即使到现在
提琴演奏技术已经经过了很多改进和发展,演奏起来仍然相当不易。                                        

====================== 莫扎特: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Symphony No.36 "Linz")======================

    莫扎特的《第三十六交响曲》,C大调,K425,标题为《林茨》,作于1783年。时莫扎特27岁,偕
妻女访问林茨,受林茨杜恩伯爵的热情招待,受杜恩的委托而作,1783年11月4日在林茨首演。共4个乐章
1、序曲,慢板,C大调转主部为抖擞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慢板序曲由乐队全奏的数个和弦始,下行主题
由中提琴、小提琴呈现后,以卡农形态向前推进。主部活泼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乐队全奏给予发展。经
过部乐念由弦乐与双簧管、弦乐与低音管表现,在木管奏出抒倩乐句后,第二主题亦由第一小提琴表现。发展部是
在呈示部之后,接小提琴演奏的经过部,以第一主题结束部分为中心的音型,它自由发展后,再接以第二主题的音
阶音群为中心的发展部,第一主题再现,再现部较呈示部缩短,大部分按原型和原来的乐念发展。2、稍慢板,F
大调,奏鸣曲式。第一小提琴呈示抒情歌谣性的第一主题,管乐持续音给以叹息般的应答,经反复后形成第二主题
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为中心发展,低音管独具特色的曲趣与低音弦乐同时出现。再现部第一主题以原调反复,第二主
题略经变化再现而结束。3、小步舞曲,C大调,三段体。中间部先由小提琴与双簧管对应乐句,再由低音管与小
提琴表现。4、急板,C大调,奏鸣曲式。明显呈现强弱对比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轻快地表现,乐队强奏的对
应乐句以应答形态交织。第二对应乐句亦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乐队予以应答。第二主题出现后,以赋格方式发展。
发展部极短,第一主题应答句发展后,直接进人再现部,由第一主题再现。                                  

========================= 贝多芬 :第五交响曲《命运》(Symphony No.5 OP.67)=========================

   早在1805年,即在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已经开始酝酿《第五交响曲》的构思,但是这部作品
一直到1808年才最后完稿。《第五交响曲》的英雄性构思,是《英雄》交响曲所确立的英雄形象的继续和进一
步发展。在这里,紧张的戏剧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体现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和各种各样的情绪对置。
从形式上说,它比《第三交响曲》更集中、更紧凑,也更统一。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
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
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
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
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
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
《第五交响曲》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
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
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
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第五交响曲》同样
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
有时欢愉神气,有时倔强紧张,有时悲戚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
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它的节奏型贯穿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主题开始时,强调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
音响顽强、威严,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这一
主题在它最初的呈示中相继掀起两次高潮,而且一次比一次紧张,当法国号用大调奏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体时,情
绪才有所转换。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这是安谧和温暖的形象。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
不长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逐渐地命运动机又表现得越来越执拗、坚决
它甚至使第二主题的进程也开始带有激动不安的色彩。但是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
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虽然也贯穿着命运的动机,但它是英雄气概形象第一次短暂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
以果断、欢愉和热烈的音响结束了这一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乐章的发展部开
始了,音乐立即又回到第一主题那种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这命运动机开始时占据了首要地位,它无休止地反复
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非常活跃。但它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站稳脚跟,
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象号角齐鸣那样鲜明有力,同前者争相抗衡;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
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了;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
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象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
突然“敲门的动机”又勇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和
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再现部
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一度为双簧管独奏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曲调(Adagio)突然
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奔腾,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昂然出现时,
乌云又逐渐消失,欢愉、明朗的英雄性因素又出现了。不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
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有时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
高傲而威严的音响,好象要把命运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
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中,英雄锻炼了自己
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斗争信念,可是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巨的斗争。                      

    第二乐章宏伟而美妙的音乐,同第一乐章的悲剧性形象全然不同,这是一首辉煌的抒情诗,体现了人的感情体
验的复杂世界。在这里,平和的观察和深沉的思索,同温暖的感情和光明的幻想轮番交错,犹疑不定转化为坚定的
决心。这一乐章用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主题依序轮流加以变奏的意思。第一主题象朗诵调一
样,是贝多芬从民间小歌曲的旋律改编成的,这个主题的旋律气息宽广,节奏步调安详,演奏这一主题的中提琴和
大提琴的音色,使它显得格外地美和充满热情。第二主题同前一主题相对置,它那英雄性的旋律,接近于革命时期
的进行曲和颂歌,但是在开始时,它也是充满柔情的,有如温存的暝想,但它的音调同第一主题又相当近似:这个
主题由木管乐器用柔美的弱音奏出,但是突然它的音调产生了一种不稳定的疑问,就在这一刹那,情绪又突然转换
好象出现了一股不可置信的力量,把犹疑和动摇一古脑儿抛开,音乐转入C大调,由子加进铜管乐器发展为全乐队
的强奏,尽管节拍是三拍子,但其饱满的音响和附点的节奏,以及号角齐鸣的形态,都使这一主题具备进行曲的特
点和英雄性的面貌,成为一支雄伟的凯歌。这一乐章随后的发展以这两个主题的交替变奏为基础。在整个音乐的进
程中,由于一些戏剧性因素的闯入显得有点复杂化。例如:在第二主题第一次变奏的开头,第一乐章的命运动机的
凶兆节奏已经潜入进来,而在这一段变奏的结尾显得特别突出。至于乐章的第一主题,它的一次小调的变奏最富于
表现力,它的音响严峻,感人至深。但是这一主题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变成刚毅而坚定,它的最后一次变奏音响宽
广,也象英雄性的凯歌一般,表明英雄性的形象终于把一些沉思和犹疑彻底挤掉,英雄的精神力量得到巩固,它已
经为今后的斗争做好准备,对未来的胜利满怀信心。                                                      

    第三乐章是一首别出心裁的诙谐曲,用复三段体形式写成,它的结尾经过一段发展,然后不停顿地直接转入最
后乐章。第三乐章又是两种对立力量展开紧张斗争的广阔场所,是英雄战胜命运的最后一次搏斗。这一乐章的基本
主题由两个对比性因素组成,前一个因素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从神秘的深处上升忽又下降的旋律,后一个是答句,
由一连串沉着、抑制的和弦组成,有如柔婉叹息的音调:在这一主题中既有急速的冲动,又有犹豫和顺从。它仿佛
表现一个人内心不平静的感情。这一基本主题两次陈述后,猛然闯入一个非常活跃的新主题,它那敲门的节奏我们
一下子就能确认,这是命运动机的一个变形:这个改变了形貌的命运主题,它的音响威严,有挑衅的意味,虽然也
是三拍,但分明具有严峻的进行曲的特征。在乐章的第一大段落中,可以看到那畏惧而悲戚的基本主题同命运动机
三次轮番呈现,而且每一次都伴随着越来越尖锐和复杂的发展,命运动机的每一次出现都增强了一层戏剧性的紧张
气氛,最后这阴暗的势力还是完全占了上风。乐章的中段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悲剧性的c小调转化为明朗胜利的C
大调,主调和声的手法让位给复调声部模仿的生动呼应;现在,扰人的犹豫,不愉快的思索,尖锐的斗争,全部扫
除得一干二净,到处是漫无节制的欢乐,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力量;一个情绪健壮强烈的民间舞曲的旋律,起先由低
音提琴以略显笨重的舞步传了出来,这是真正晴朗的乐思,真正喜悦的情调,它的复调发展更有力地体现出民间欢
乐的舞蹈场面。但是这健壮的力量逐渐地低落下去,舞蹈性主题越来越轻微、深沉,最后在个别短小的下行音型中
消失。乐章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经过变化和压缩的反复。在这里,一切都沉入虚幻的雾幔之中,两个主题都用尖刻的
顿音奏出,全部使用极轻的音量(pp),经常出现休止符。它们之间先前那种对比全消失了:开头的悲剧性主题
的流畅进行也不见了,它的节奏近似命运的动机,仿佛完全被后者吸引住似的;命运的动机本身音响变轻,它原有
的威力丧尽了,逐渐被前者溶化了。现在,几乎是一片寂静,但这又不是真的寂静。我们可以听到弦乐器微弱的深
呼吸和定音鼓晦暗的跳动,开始在积蓄戏剧性的惊人力量,准备向胜利的终曲过渡。这段持续十分长久的过渡确实
是全曲最动人的篇页之一--在弦乐器轻微的持续音背景上,传来命运动机在定音鼓上的遥远而神秘的节奏,在这
长时间的等待之后,象试探一样从深处升起了第一主题经过变化了的旋律,它郁郁不欢,多次被打断又重新开始,
始终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但它以最大的力量,热情地坚持着,力图从阴暗和痛苦的深处冲向光明。终于,
它跳入本位E音,打开了进入肯定胜利和光明的C大调的通路,它的旋律扩展了,最后在属和弦、下属和弦和主和
弦相互交溶的不协和音响中,以不断增强的力量直接转入那光辉灿烂的终曲。                                

    规模宏大的最后乐章是凯旋的进行曲,充满了欢腾、光明和胜利的情绪。它使整部交响曲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焕
发出耀眼的光辉,说明英雄在同命运的激烈搏斗中终于战胜邪恶的黑暗势力而获得最后胜利。这一乐章的构思宏伟
表现手法丰富多采;仅就乐队来说,除了惯用的乐器之外,贝多芬还特别添加了三个长号、一支短笛和一个低音大
管,这样就使音乐显得更加朴实、更加光辉--这些乐器的使用在交响音乐史上也都是第一次。最后乐章用奏鸣曲
形式写成,它的全部主题都具有进行曲和舞曲的形貌,接近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风格。乐章的第一主题更明显
地概括了革命颂歌的号角齐鸣般的音调,表现了人民群众的胜利和光辉节日的情绪,它那积极地一往直前的旋律进
行、明晰的节奏、大量使用的和弦,以及强壮饱满的音响,都使主题添加了英雄性的光辉。连接段的主题同样是英
雄性的,也是胜利的音调,但是同第一主题相比较,它更富于歌唱性,从它的旋律进行和节奏上看,同样明显地可
以感觉到进行曲音乐的影响。第二主题转入G大调,是一支生动欢跃的舞曲性旋律,它那三连音的节奏在所有强拍
和次强拍上都得到强调。结束呈示部的结尾段主题也在属调上,它的音乐再一次肯定整个呈示部的光明、欢乐和英
雄性的特点。发展部饱满有力,主要是广泛发展活跃的第二主题,接近高潮时,音乐还越来越明显地插进命运动机
的因素,它为第三乐章第二主题--命运主题的突然闯入做好准备。但是命运主题造成的这一小块暗影,遮住普照
着整个终曲的灿烂阳光并没有多少时间,而且这命运主题的出现也只是象对过去斗争的回忆一般,它软弱无力,实
质上只是一个幻影而已。当再现部开始时,欢乐和胜利的主题便以其光辉夺目的全奏迫使这一点暗影销声匿迹。终
曲的尾声很长,开始时出现一个号召性的新主题,这实际上是从乐章的第一主题和连接段主题衍化出来的,随后速
度更快(Presto),是结尾段的主题重现。最后则是第一主题以其强大无比的威力长时间保持在光辉灿烂的C大调
中:它的C大调和弦的轰鸣长达几十小节。《第五交响曲》的这一段辉煌的结束再一次表明:命运的主题终于屈从
于胜利凯旋的欢乐,黑暗的势力被彻底解除武装,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抗拒的。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他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评价,他在
给妹妹的信上曾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接下页】
 

【接上页】


============================= 舒伯特:第三交响曲(Symphonie No.3 D200)=============================

    这首第三号,D大调,D. 200,作于1815年。共4个乐章:1、序奏,住严肃穆的慢板,D大调,转
主部灿烂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木管以附点节奏展示的第一主题依然为推进型,经过部出现序奏材料,第二
主题先以A大调双簧管表现,依然有附点节奏。发展部两个主题都有共通的附点节奏动机。单簧管奏第一主题而进
人再现部,终结部使用序奏材料。2、小快板,G大调,三段休。第一段主题类似李斯特后来作《圣伊丽莎白》,
中心主题用的德国民歌《玛丽亚的摇篮曲》,而中段为C大调,与舒伯特自己所作的歌曲《在这世上没有所爱的》
旋律接近。3、小步舞曲,活泼地,D大调,三段体,性格上接近谐谑曲。主题强调弱拍,中间的D大调中段接近
兰德勒舞曲,以双簧管、低音管旋律为主,有小夜曲的气息。4、活泼的急板,D大调,奏鸣曲式。采用塔兰泰拉
舞曲节奏,以第一主题产生第二主题,发展部以第二主题的动机构成。                                      

==================== 韦伯:歌剧《自由射手》序曲(Der Freischutz Overture J.277)====================

    1816年,在柏林上演了德国作曲家霍夫曼的歌剧《水妖》,这是神话幻想同生活现实相结合的产物。韦伯
看了演出之后,也起意用类似的题材创作他的新歌剧。早在1810年,韦伯已经对年青射手的传说发生兴趣,这
时他便约请他的朋友根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中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为歌剧脚本《自由射
手》,并从1819年开始创作这部歌剧,作品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拖延到1821年6月才在柏林第一次上演。

    歌剧《自由射手》中的那个恶毒猎人,叫萨密耶尔,是魔鬼的化身,在歌剧中它是地狱恶势力的代表。但是歌
剧中更重要的却是猎人生活的描述: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犯愁,因为如
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阿迦特成婚。这时,一个把灵魂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
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那鬼魂出没的狼谷去炼制百发
百中的魔弹,同时又暗中同魔鬼商量翌日用魔弹打死阿迦特作为自己的赎价。第二天,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
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这时阿迦特却在花丛中出现,马克斯的枪口对准着她。但是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
正的隐士用法术把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窥待结果的卡斯帕尔,这个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惩罚,马克斯
和阿迦特终于得救了。善良与爱情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这就是这部歌剧的中心思想。                

    贝多芬的序曲《埃格蒙特》和《列奥诺拉》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完整地表达出整个戏剧的基本内容。韦伯的歌
剧《自由射手》序曲也是这样,而且其中所有的音乐素材,都是整段从歌剧中引用过来的,同歌剧中最主要的音乐
形象紧密联系着。为了使序曲便于概括整部歌剧的构思而不变成故事的图解,他采用古典的奏鸣曲形式,使歌剧的
基本主题对照地贯穿全曲。序曲开始的一段缓慢的引子,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形象。但是在引子主题出现前几个小节
的准备,也很值得注意,这里的旋律进行带有一种神秘的、不确定的特点,这种疑问式的音调在后来的管弦乐作曲
家(例如李斯特和弗兰克等)的作品中常能看到。引子的第一个主题,是由法国号以重奏方式奏出的一支朴素的民
间曲调,刻划了自然界--德国静穆、和谐而威严的大森林形象。在德国民间创作中,森林是一种典型的形象,正
如海的形象在英国的民间创作中和草原的形象在俄罗斯民间创作中的地位一样。而在这引子中,韦伯所描绘的森林
形象,用法国号的音色以模仿猎人的号角的音调,类似男声四部合唱这样一种德国民间音乐的典型形式,来反映大
森林的安宁和闲逸以及人民的自由生活。紧接在法国号主题后闯进的对比性形象,同前一主题初次构成矛盾冲突,
这是萨密耶尔的写照,它建立在减七和弦的基础上,这个主导动机的短促乐句由大提琴奏出,它与定音鼓和低音提
琴的阴沉的低音相交替,气氛更显得神秘和恐怖。奏鸣曲形式的第一主题是从青年猎人马克斯表示担忧自己命运的
一段咏叹调衍化而来,它那切分的节奏和不稳定的和声纯粹是地狱力量的写照,依然是恶的形象;连接段的音乐素
材出自第二幕狼谷一场的暴风雨场面,它同第一主题都在c小调上,说明了恶的力量一直占上风。同第一主题相对
置,序曲的第二主题有两个明朗的曲调,一个是马克斯在第一幕中的咏叹调;另一个是阿迦特的主导动机。在呈示
部中仅仅是相互对照的这两类主题,在发展部中展开了紧张、尖锐的冲突,这是黑暗与光明的斗争,特别是在发展
部的末尾,由于出现接近于萨密耶尔的主导动机,说明地狱的力量还是相当得势。在结构比较自由的再现部中也是
这样,由于原来阿迦特的第二主题被萨密耶尔的主题所替代。显然,这又是黑暗力量的胜利,看来马克斯已经屈服
于邪恶的势力。但是在一个持久的延长音后,突然爆发出乐队强烈的C大调主和弦,这有力的一击宛如“自由射手
”的一颗魔弹射出枪膛一样。阿迦特的主题随着成为强有力的欢呼,音乐从小调转为大调,它象进行曲一样表现光
明世界的最后胜利。这样,序曲的辉煌结束,事实上已经预示了整部歌剧的总的结局和它所要宣扬的道德思想,即
善同恶的斗争总是以善的胜利作为结束。                                                                

    歌剧《自由射手》的故事编排,虽然不免有一些抽象的内容,也有一些神灵的色彩。但是总的说来,它直接取
材于人民的生活,赞颂的是猎人的自由生活,它从民间汲取的音乐曲调和戏剧的民族形式,使这部歌剧获得当时广
大民主阶层的热烈欢迎。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就有过一段中肯的评述:“从睡梦中苏醒并开始要求表现民族
特性的欧洲,大喜若狂地欢迎《自由射手》。剧中的地域性的特点和人物的色彩,即由淳朴的农民代替从前的英雄
王侯、由民族和家庭的利益代替昔日浮夸和矫饰的感情,以及人民对魔幻和超自然力的信仰的表现……所有这些都
改变了歌剧世界的形貌,使它达到真诚感人的境地”。                                                    

============================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Symphony No.2 OP.73)============================

    《第二交响曲》是1877年的一个美妙的夏天,当作者在奥地利一个景色如画的湖边时构思和写作的,同年
底由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次演出。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在前一年的首次演出,曾经引起了莫衷一是的议论,人
们对这部作品的成功也一直是疑信参半。但是《第二交响曲》的演出,却立即得到听众的赏识,获得很大的成功,
甚至在每一乐章结束时听众都热情地起立向勃拉姆斯欢呼致意。后来,作者亲自在莱比锡指挥这部作品的再一次演
出,就此这部作品很快地传遍全欧,有些评论家甚至认为这部交响曲可以称得上是勃拉姆斯所有管弦乐作品之冠;
后来也有人把它当作理解勃拉姆斯管弦乐作品的最好的向导。                                              

    如果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作一番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虽然时间相距很短,但
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总的情绪特点却大不相同。《第一交响曲》是作者“狂飙时期”的产物,它强调和表现的是紧张
严峻的悲剧性,用热情而激昂的音调和阴暗而不安的色彩来表达,它从独特的一段引子开始,一直发展到充满真正
宽广的交响气息的贝多芬式的终曲。换句话说,《第一交响曲》展示的是为赢得人类幸福而进行斗争的宏伟壮观场
面,可以强烈感受到贝多芬的悲剧性和英雄性的回响。而《第二交响曲》却象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可
以比作“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
光辉之中,纯粹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它那风俗性的素质,同维也纳生活舞蹈音乐传统有很多联系,只是其中的
慢板乐章和第一乐章中紧接在基本主题后长号奏出的一些神秘和弦,才使人回想到《第一交响曲》中那悲剧性变故
作者象这样同时解决不同创作任务的做法,同贝多芬几乎在同一时间写成的《第五》和《田园》交响曲极为相似。
象勃拉姆斯的其它交响曲一样,《第二交响曲》也没有标题性内容,从音乐的诗意构思着眼,它比前一部交响曲更
“古典”化,属于海顿和贝多芬交响曲的类型,接近于象舒曼一些浪漫乐派作曲家所特别推崇的贝多芬《第四交响
曲》。它的表现手法并不复杂,但很有表现力。配器也比较简单、透明,乐队规模没有超过标准的双管编制的范围
乐器的使用甚至比《第一交响曲》还经济些--没有低音大管,也不用小提琴独奏的色彩性效果,只是在首尾两个
乐章中加用了三个长号和一个大号而己。勃拉姆斯同李斯特、瓦格纳或理查·施特劳斯不一样,他不需要那种色彩
缤纷的调色板,他所关心的主要是突出个别乐器音型的效果。这部交响曲中,他在复杂的声部进行中妥善安排的明
暗对比,个别乐器的个性化处理,以及精致的音色组合,都是通过有限的手法以达到奇妙的效果的范例。        

    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写成。乐章从低音弦乐器由四个音组成的动机开始,在这个动机不断反复的基础
上,法国号与木管乐器立即先后接奏基本主题:这是一个具有幻想意味的美丽主题,它接近于慢圆舞曲的速度,这
是在维也纳典雅的舞曲影响下写出的。象这样用三拍子写成的第一乐章,在维也纳古典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中却不
易看到,因此,这个主题在奠定整个作品的田园诗特性的同时,也反映出作品的思想艺术形象的局限性。由于这个
主题素材缺少戏剧性的紧张度,也不具有内在的冲突基础,较难构筑起庞大的交响曲第一乐章。但是作者着力发掘
主题的可能性,包括发展低音弦乐器的那个四音动机,采用最复杂的、真正天才的对位写作法和最丰富的变奏手法
去处理第一主题的这些素材,从而获得了第一乐章的思想情绪内容的紧张度;此外,勃拉姆斯还用一些辅助性的主
题素材来加强它,其中第二主题情绪悲戚,充满浪漫主义的忧郁感,其温柔和瞑想的表达,近乎舒伯特的风味,但
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有吉卜赛音乐的影响。这个主题采用大提琴在上和中提琴在下的声部安排,具有精致的色彩层次
接踵而来的是一段刚勇有力的穿插,有时传出了狂暴的叫喊。稍后第二主题在长笛的三连音音型背景上重又出现,
这时它完全处在安宁闲逸和明朗的大调之中。发展部以发展基本主题为基础,但在再现部中这基本主题省略了,它
保留到全乐章最精彩的一刻--速度已经减缓的尾声中才庄严地呈现。这段尾声从作者最为喜爱的法国号开始,它
在弦乐器组的伴随下,宛如富有诗意和特别动人的独白(很接近朗诵调),然后,乐章的基本主题以全新的形貌又
浮现出来,最后几个小节几乎是深沉的安宁与寂静。                                                      

    第二乐章具有沉思、壮美,同时又有点严峻的特性,显示出勃拉姆斯出色地掌握了复调发展的才能。第一主题
一开始便由大提琴和大管奏出。这一主题陈述后,法国号、双簧管和长笛引进了一个由新动机构成的赋格段,现出
郁郁不欢的神态。随后,第二主题用切分节奏以形成对照;而当第三主题呈现时,则更加强了这一乐章的紧张的戏
剧性激情。这个柔板乐章属于勃拉姆斯崇高的哲学抒情诗中最独特的篇页之列,它在整部交响曲明朗而欢乐的基调
上,以其深刻而凝神的严峻性格见胜,这方面它完全不亚于布鲁克纳交响曲中著名的慢板乐章,只是勃拉姆斯的表
现手法总是更简炼、紧凑些。                                                                          

    第三乐章十分娇媚优雅,它那奇特的节奏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舞蹈的形象,或者说维也纳慢速度的连德勒舞曲
或圆舞曲。乐章用复三部曲形式写成,其中穿插进两个中段,因此又有点接近于回旋曲形式。基本主题是一支朴素
典雅而有点伤感的旋律,一开始立即由双簧管在大提琴提供的拨弦节奏背景上奏出,单簧管和大管则以简单的和声
进行伴随着它。基本主题的风格再现了古老的维也纳的那种魅力,它同作者的《D大调小夜曲》中的小步舞曲也很
相象。乐章的第一个“中段”,是从基本主题发展出来的,但现在它的节拍改变了,速度骤然加快,色彩全然刷新
取代双簧管那叹息般的音调,这时呈现的好象是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中那些小精灵翩翩起舞的形象,这里纯粹
是欢乐、笑闹和嬉戏,是幻想性的场面。基本主题的流畅进行第二次又被新闯入进来的新素材打断,这是乐章真正
的“中段”,它的节拍又有所变换,其中可以听到匈牙利吉卜赛的音调。乐章近结束时,基本主题游弋于大调与小
调之间,带来了一些新的色彩。总的说来,这一乐章是幽默、勉能察知的伤感与激奋热情的最微妙的结合。      

  最后乐章可以称得上是勃拉姆斯创作中最富于勃勃生气的篇页之一,可能只有他的《第四交响曲》诙谐曲乐章
和《第一交响曲》最后乐章个别段落可以与之相比。这是一首充满毅力和欢乐的终曲,它形象地再现了民间节日欢
乐的五光十色的画面--有时象海顿那样活泼而有生气;有时象莫扎特那样温柔而多情善感;而有时又象贝多芬那
样刚勇而精力充沛。乐章也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第一主题一开始便由弦乐器轻声奏出:这支旋律的活力
在它以强奏的方式复述时便充分显示出来,这时它显得更为明朗、光辉,整个乐章的欢乐气氛基本上就是由它奠立
下来的。第二主题富丽堂皇,轮廓鲜明,它那宽广的步调,进行曲式的节拍,给人一种乐观而自满的感觉。发展部
主要发展第一主题的素材,但那急速的进行在转回到再现部前的一瞬,一度让位给一个田园诗般静观的插段,此外
它一直导至欢乐的祝典。这是民间游乐场面,是狂欢节日的写照。最后,在尾声中又形成一个新的顶点,几乎达到
欢欣若狂的程度,为切分节奏所强调的强有力的和弦,以及辉煌的管乐合奏,使全曲在狂喜的欢呼声中宣告结束。







  德国指挥家。1930年7月3日出生于柏林。父亲是著名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早年随家庭迁居阿根廷,
并在那里成长。由于老克莱伯并不希望儿子成为音乐家,小克莱伯20岁才开始学习指挥。1954年在波茨坦首
次登台指挥演出轻歌剧,1956年在杜塞尔多夫指挥德国歌剧。随后的8年任职于苏黎世歌剧院。1966年与
斯图加特沃坦伯格国家歌剧院签约。1968年起担任慕尼黑歌剧院客席指挥。1974年首次在拜罗伊特音乐节
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得巨大成功,从此跻身世界一流指挥家的行列。克莱伯为人不事张扬,一向不接
受长期聘任,演出活动和录音也不多,他不像卡拉扬那样广泛,一生只钻研少数曲目,但依然得到极高的评价。他
擅长浪漫乐派歌剧,如韦伯的《自由射手》、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比才的《卡门》、威尔第的《奥
赛罗》、《茶花女》、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等,以刚柔兼优的指挥风格得
到很高评价。音乐会方面则往往根据的兴趣而有所选择,曲目较少,偏爱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作品。他指挥维也
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认为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美国主要交响乐团之一。1891年创建于芝加哥,由西奥多·托马斯任指挥,并取名为“西奥多·托马斯管
弦乐团”,1912年改用现名。1905年托马斯去世,由出生在德国的弗雷德里克·施托克任音乐总监和指挥
达37年之久。他使乐团具有德国音乐传统的某些优点。他去世后,乐团一蹶不振。1953年赖纳接任,他强化
了乐队的训练,终于使乐团成为美国最出色的唱片公司留下了许多一流的录音。1969年,乔治·佐尔蒂就任音
乐总监与指挥,演奏水平日益提高,迎来了乐团的黄金时代,成为世界第一流交响乐团。1991年起,巴伦勃伊
姆担任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曲目广泛,演奏稳重扎实,音响坚实有力。                                    





  奥地利乐团。创立于1842年。同年3月28日,奥托·尼古拉指挥皇家宫廷歌剧院乐手演奏的音乐会,被
认为是乐团成立的标志。所有“爱乐思想”的原则在此首次得到认可。这些原则是:只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乐手
能够加入维也纳爱乐乐团;乐团享有艺术、组织和财政方面的完全独立;所有决定必须通过民主方法作出;行政管
理由一个民主选举的十二人委员会来行使。经历了12年的停滞,乐团于1860年1月15日举行了首次订票音
乐会,担任指挥的是歌剧指挥家卡尔·埃克特。1870年,乐团迁至目前的费拉因音乐厅。此后,通过与瓦格纳
威尔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李斯特及其他音乐家合作,乐团的声望与日俱增。100多年来,维也纳爱乐乐团
一直是音乐与传统之都维也纳的象征性乐团,拥有极高的声誉。它所演奏的传统德奥作品,体现出由衷的共鸣与自
发性。作为萨尔茨堡音乐节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角,它显示了自己无可比拟的个性和实力。                


【接下页】
 

【接上页】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SYMPHONY NO.94 "Surprise" / Wiener Philharmoniker(Live Recording, 1982)

01. Ⅰ- Adagio. Vivace assai................................................................【06:31】
02. Ⅱ- Andante.............................................................................【05:52】
03. Ⅲ- Menuet e Trio: Allegro molto........................................................【04:12】
04. Ⅳ- Finale:Allegro molto...............................................................【03:4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SYMPHONY NO.36 "Linz" / Wiener Philharmoniker(Live Recording, 1988)

05. Ⅰ- Adagio. Allegro spiritoso...........................................................【10:42】
06. Ⅱ- Poco adagio.........................................................................【07:06】
07. Ⅲ- Menuetto............................................................................【03:46】
08. Ⅳ- Presto..............................................................................【07:39】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SYMPHONY NO.5 OP.67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Live Recording, 1978)

09. Ⅰ- Allegro con brio....................................................................【06:58】
10. Ⅱ- Andante con moto....................................................................【09:23】
11. Ⅲ- Allegro:attacca....................................................................【04:58】
12. Ⅳ- Allegro.............................................................................【08:28】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SYMPHONY NO.3 D.200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Live Recording, 1978)

01. Ⅰ- Adagio maestoso. Allegro con brio...................................................【08:37】
02. Ⅱ- Allegretto..........................................................................【02:46】
03. Ⅲ- Menuetto. Vivace....................................................................【03:48】
04. Ⅳ- Presto. Vivace......................................................................【04:36】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05. DER FREISCHUTZ OVERTURE.................................................................【10:17】

Wiener Philharmoniker(Live Recording, 1979)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SYMPHONY NO.2 OP.73 / Wiener Philharmoniker(Live Recording, 1988)

06. Ⅰ- Allegro non troppo..................................................................【14:00】
07. Ⅱ- Adagio non troppo...................................................................【09:06】
08. Ⅲ- Allegretto grazioso.................................................................【05:04】
09. Ⅳ- Allegro con spirito.................................................................【08:55】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试听曲目:SYMPHONY NO.94 "Surprise" / Ⅰ- Adagio. Vivace assai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卡洛斯·克莱伯的礼物,好精彩
 

回复:

先占地方!

以前仅听过ORFEO、DG的版本,这个一定很珍贵!

有关KLEIBER比较详细的介绍:

http://www.cnlxx.com/yiya/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25
 

回复:

感謝 p版的分享
 

回复:

谢谢分享。
 

回复:

多谢楼主发如此精彩好碟
 

回复: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good
 
1  /  26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