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2007-5-6]Bach-Cantates pour alto-Scholl-Herrewegh...
一首樂曲在離開了時代的品味篩選後,在後世要受到欣賞,必須憑藉它的精神和深度。同樣的一份演奏,在脫離了時代的品味之後要受到後世的領會,也必須平藉著其演奏者對樂譜深入的程度與崇高的立意。
音樂演奏的風格總是隨著時代步調和品味而遷移,而這種情形又以二十世紀的中葉最為嚴重。
從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末,巴哈音樂的演奏速度大概加快了近一倍,而其高音也往上移的將近半個音;這種強烈的變化嚴重的影響了二十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聽眾的品味,也讓這兩個時代所演繹的巴哈音樂幾乎完全無法在兩個時代間被交換接受。
在這許多演繹者中,少數能夠穿過時代品味的篩選,存留下來的,克倫培勒的巴哈算是其中的異數。他的巴哈很少有倚音和裝飾音的出現,在晚年身罹重病的情況下,更是速度慢得驚人,然而,對馬太受難曲這樣一部內容深刻,涵義深遠,處處蘊藏著巴哈的音樂謎語和詩學的作品而言,這些形式上的差異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那種其暗示著耶穌步上十字架時的下降音形,有沒有在繁複的合唱聲部中被突顯出來;重要的是,耶穌臨死前唯一失去的光環(弦樂團),有沒有在整體的結構鋪陳中被強調,乃至被聽到,看到。這才是整闕馬太受看曲的靈魂所在,而透過克倫培勒的手,馬太受難曲的靈魂復甦,就像十八世紀初路德教派的人虔誠地相信馬太福音中段耶穌復活的訊息一樣。
這闕偉大的聖樂是要在每年四月中旬,所謂的「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上演出的。或許,聽它的現代人無法在教堂上、也無法選在耶穌受難日上感受那耶穌承受世人痛苦的心情。但是,巴哈對於宗教和音樂的信念與熱情、克倫培勒和本片諸多歌手投注其中的努力和實踐,卻已經足夠打動人,讓人相信,在世俗中終將腐朽的一切之上,存在著一些永恆不滅的理想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