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30]Tchaikovsky-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柴可夫斯基的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iotr Ilytch Tchaikovsky 1840-1893)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完成于1882年,是柴可夫斯基为纪念他的好友,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尼古拉·鲁宾斯坦(Nicholas Rubinstein)逝世一周年而作,原稿还写了个副标题“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于同年的三月二日尼古拉·鲁宾斯坦逝世一周年的追思会上首演。
这是柴可夫斯基唯一的一部钢琴三重奏。他曾多次表示,对于钢琴与弦乐器的组合无法忍受,这好象是来自一种生理上的反感。但鲁宾斯坦的死,使他感到必须用钢琴写一部作品来纪念他的朋友。他曾担心无法把握这种生疏的形势,但他毕竟为这部回忆的诗篇沥尽了心血。
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悲痛的心情使柴可夫斯基抑制不住要在作品的开头先唱一曲挽歌:主部主题优美哀婉仿佛一连串呜咽,并在乐章中反复出现时不断变幻表情;随着它的推进,不断引入大量抒情的旋律;而忧伤的主部主题则如长时间悬在天边而不坠落的一轮鲜红的夕阳,有点象回旋曲萦绕不绝。这里面令人惊叹地蕴含了哀愁与忧伤、悲切与怀念。当主题分别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时,能体验到对死亡哀痛的无穷深切,而当它们汇聚到一起时,则感到那是所有生者对所有死者奉献的泪水。永恒或许就在这里;它通过一个生者的内心埋葬一切死者,且之埋葬一次。
第二乐章变奏曲,或许老柴创作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旋律,那是一段深邃的俄罗斯民歌。在这里老柴用了12次变奏来回忆鲁宾斯坦在他心中留下的所有印象。这个五彩缤纷的变奏乐章有说不尽的亲切和感伤,通过它,老柴便把死者召回到他身边,每一次变奏都可能隐喻着鲁宾斯坦的某个生活片断……。终于明白了老柴用这样的形式才能亲切地呼唤死者的面容,才能沟通生者与死者的关系,使两者亲切地、面对面地交谈。
1.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 Pezzo elegiaco: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giusto
2.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 Tema con Variazioni: Andante con moto
3. Piano Trio In A Minor, Op. 50: Variazione finale e Coda: Allegro risoluto e con fuoco - Andante con moto
以下提供的试听由"鲍罗丁三重奏团"演出。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