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杨子荣失踪之谜
纪念碑上没有写他的籍贯 1947年3月17日,在如今的黑龙江省东南部一个叫作海林镇的地方,举行了一场极不平常的葬礼。清晨,数以千计的军民抬着花圈,胸佩白花,带着纸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城西的朝鲜族小学操场,来为一位人民的英雄送行。英雄的名字叫杨子荣,是牡丹江军区2团的侦察排长。22天前,也就是2月23日,他牺牲在完达山脉深处的一个叫闹枝沟的地方。敌我交战中,他和剿匪小分队消灭了牡丹江地区的最后几个土匪头目,其中最有名气的一个匪首叫郑三炮,而他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中。
英雄的遗体被安葬在海林镇的东山坡上。数以千计的人肃立着,注视着工作人员将一块木质纪念碑竖到烈士的墓前。此时,人们多少有一些遗憾,纪念碑上没有写英雄的籍贯,也没法去写。因为,就连成天领着杨子荣出入林海雪原之中的王敬之团长、曲波副政委也没能和杨子荣在一起唠唠家常,也说不出他的故乡在何方。
母亲为他讨说法 几乎在杨子荣牺牲、被授予侦察英雄称号的同时,在胶东半岛东部的一个小山村里,回来了一个闯关东的汉子。他的回来改变了村西宋学芝一家人的命运。
这一天晚上,61岁的宋学芝和小儿媳妇许万亮先后被叫到村公所,受一番盘问后被告知,有人在东北下城子看见她的小儿子杨宗贵从八路军里开了小差,当了土匪,“穿个黑棉袄子,戴着个貂皮帽子,又抢又杀的”。村里停止了对她家的代耕。宋学芝不服,一次次地上区、上县、上地区去说理。
1952年秋天,儿媳妇许万亮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弥留之际,她抓住婆婆宋学芝的胳膊,用微弱的声音说:“娘……宗贵……他……不会当……土……匪……”宋学芝继续奔走。她要向政府,向一切可以还她儿子的地方去要儿子。
1957年1月1日,按照国家政策,宋学芝拿到了一张由政府发给的儿子杨宗贵被确认“为失踪军人,家属仍享受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的“失踪军人通知书”。1958年11月13日,也是按照政策,宋学芝又拿到了一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英雄名扬天下 1957年9月,原牡丹江2团副政委曲波饱蘸深情创作的“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一问世,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根据《林海雪原》改编的电影和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相继问世,杨子荣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遗憾的是,无论英雄所在部队,还是英雄牺牲地海林县的人民,仍然不知道英雄的故乡为何处。这是无论如何也对不起长眠在林海雪原里的英雄的。部队和海林县派出人员,一次次地到胶东大地上去寻找,一次次失望地回来。
1968年,英雄生前所在部队和海林县有关人员再次组成联合调查组来到胶东。他们将杨子荣参军的时间、背景及外貌特征等打印成文,发往牟平、荣成、文登、海阳4县的50多个公社,请当地民政部门协助查找。连续几个月的奔波,收效几乎等于零。
有一天,事情忽然有了转机。牟平县宁海镇的一位民政干部提供了一条线索:好多好多年前,山禺峡河村有个老太太,老来查她儿子当兵的事,可她说她儿叫杨宗贵啊。
杨宗贵,杨子荣,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调查组的人即刻赶到山禺峡河村,找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杨宗贵的街坊座谈。他们都认为杨宗贵与调查组要找的杨子荣参军时间、年龄外貌、家庭情况都差不多,很可能杨子荣和杨宗贵就是一个人。
以字代名,造成20多年的误会 杨宗贵当年的好朋友韩克利反映他和杨宗贵一起报名参军,但杨宗贵没报真名。用的就是“杨子荣”的名字,他还曾看到过杨宗贵刻有‘杨子荣印’的手章。杨宗贵的哥哥杨宗福说:“我家兄弟3人。二弟叫宗贵,字子荣,宗贵在东北千山当劳工时,就是用‘杨子荣’的手章领工钱的。”
调查组调查得知杨子荣是以字代名当的兵。部队不知道他在家的名字叫杨宗贵,家乡也不知道他在部队的名字叫杨子荣,这也是多年来杨子荣即使名扬四海了,谁也没有把杨宗贵、杨子荣放在一起联想的原因。
1973年,调查组的同志从一位画家的手中找到了杨子荣的一张照片。牟平县民政局局长带着不同的4张照片,来到山禺峡河村,请杨子荣的近邻、村干部和老人们辨认。人们一下子就点着杨子荣的照片说:“这是俺村杨宗贵。”杨宗福拣出兄弟的照片,呆呆地看了许久。“宗贵兄弟……”他轻轻地叫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民政局长告诉杨宗福:“你家宗贵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那个杨子荣啊!”杨宗福如同听到晴天霹雳,一下子愣了。他狐疑地看着民政局长。民政局长点点头,说:“这是真的!”“真的?这是真的!”杨宗福终于哭出声来。
这个认定未免来得太晚了些。这时,杨子荣的妻子许万亮已经蒙受不白之冤去世21年了。母亲宋学芝也已谢世7年了。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