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初期,毛主席前后接见红卫兵8次,共1200万余人。组织、接待红卫兵和接见中的安全警卫工作,都是周总理组织实施和统一指挥的。那时周总理为首都工作组组长,直接指挥北京卫戍区。为便于指挥,首都工作组的指挥所设在天安门城楼正厅西边的一个开间内。每次接见,总参作战部的领导和蔡洪江、左勇处长,还有我们几个参谋都在这个指挥所工作,我们亲历了8次接见的全过程。这种工作关系和亲历其境的场合,使我有幸对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人物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的一些活动,看在眼里,记在心底。这些年来,我总是在想,应该把这些自己亲历亲闻的、鲜为人知的往事整理出来,献给读者,留给后人。
第一次:接见100万红卫兵 “红卫兵”原本是一张小字报上的署名。1966年5月下旬,清华附中的几个学生写了一张小字报,署名为“红卫兵”。6月2日,清华附中的校园里正式贴出了署名“红卫兵”的大字报,100多个学生在上面签了名,高中学生卜大华名列其首。接着,卜大华等几个学生又贴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小字报,尔后又写了《二论》、《三论》。7月28日,他们把大字报和前《两论》交给了江青,要她转给毛主席。
这些娃娃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给他们写信。8月1日开幕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第二个文件,就是《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信后还附着他们的《两论》。毛主席在7月30日写的这封信中,有三处“热烈支持”他们的话。
毛泽东的这封信,把红卫兵推上了政治舞台。毛主席写这封信的信息立即传遍了全国,学生们把“红卫兵”看成是“最光彩”的名称,纷纷把他们五花八门的组织名称,都改为“红卫兵”。红卫兵运动立即风靡全国,震惊世界。
红卫兵运动的高潮,始于“8.18”。1966年8月18日这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日子。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文革”发动的大会,北京和外地的100万红卫兵师生(以下统称红卫兵)参加了大会。这就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一次接见百万红卫兵的大会。
大会安排在18日上午7时半开始,由陈伯达主持,林彪、周恩来和红卫兵代表讲话。接着红卫兵以游行的方式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和接见。
为做好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准备工作和部署安全警卫工作,周总理和首都工作组连续忙了几个昼夜。18日凌晨1时,蔡洪江处长对我们几个参谋说:“休息一会,6点钟到天安门指挥所。”为了早点到,不到6时我们就驱车到了天安门城楼。当我急匆匆地正要步入天安门城楼正厅门口时,走在我前面的王政成参谋一把拽住了我,侧耳小声地说:“主席在里面,别出声。”
我往里一看,毛主席穿着军装坐在正厅北面的沙发上。我惊喜地一闪念:天哪,主席怎么来得这样早呀!我们轻手轻脚地从主席面前拐进西边隔壁间的指挥所。
毛主席这天没有睡觉。主席的卫士长陈长江说,为了接见红卫兵,半夜里主席说要穿军装。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只好在中央警卫团的干部中寻找适合主席的军装。一中队干部刘云堂是个身材魁梧的大个子,把他的军装拿给主席试穿,正合适。这天毛主席通宵办公,清晨4点多钟准备出发。5点钟,毛主席就登上了天安城楼。
红卫兵看到毛主席后,顿时欢腾起来,“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天安门广场上空。主席看到沸腾的红卫兵,又走下天安门城楼,走进人群如海、红旗如林的群众队伍之中,不断地招手致意。
很快,毛主席被紧紧地围在人海之中,出现了可能被挤伤、压伤的险情。中央警卫团和北京卫戍区的警卫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人海中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护卫着主席安全地返回天安门城楼。
楼上楼下,两种气氛反差很大。这天,在天安门广场上群众雀跃欢呼,一片沸腾;而在天安门城楼上,却是几人欢乐众人愁。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中央领导人,是按照八届十一中全会于8月12日新选出的中央政治局11名常委的名单次序列位的,把林彪列为第二位,刘少奇降为第八位。新的中央领导人的排名次序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这就改变了原来毛、刘、周、朱、陈、林、邓的排名次序。林彪成为党中央惟一的副主席,成为毛主席的接班人,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四位副主席则被改为常委。
这种突然的、大起大落的变化(没有在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公报中宣布),是使人们最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对人们的震动很大。
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再加上林彪在这天的讲话中大讲“四个打倒”和“大破四旧”,就像重磅炸弹似地把人们的脑海轰蒙了。尽管广场上红卫兵不时地沸腾起来,都不能改变城楼上的党政军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的愁容。就我所见,这天情绪最忧闷的是刘少奇、陈云和贺龙元帅等。刘少奇远远地站在毛主席东边,不言不语。红卫兵给他戴“红卫兵”袖章时,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用右手往下扒拉,红卫兵只好作罢。他站累了进城楼正厅歇息时,毛主席已先他进入,坐在靠东墙的沙发上看报。他从毛主席面前进入正厅,坐在靠北墙的沙发上,两人相距不到2米,可是谁也未开口说话,也没有招手、点头示意。
陈云在会议开始一个多小时后才到会。这时我正在城楼的西平台,看到了他来去的全过程。他走出电梯门口后,径直走向检阅台,却没有去到他的位置上,只是在西检阅台上往天安门广场看了几眼,既未招手致意,也未和别人讲话,扭头就返回了电梯间,来去不过3分钟。
受“二月兵变”之诬的贺龙元帅,这天也很沉闷。毛主席与他握手时,虽然都未说话,但我想这表明毛主席当时还是信任贺龙的。
这时的周总理身处难境,他深知必须当好适应“文革”的“大管家”。对于这天出现的楼上楼下两种气氛的反差,他想出了一个调解的招数,也就是组织1500名红卫兵代表上天安门城楼。经报请毛主席同意后,他立即交由傅崇碧组织实施。过了一阵子,傅崇碧把1500名红卫兵代表带上了天安门城楼,并按照总理的指示,把他们组成两个方队,安排在城楼的东、西平台上,等候毛主席接见。
周总理首先给这两个方队的红卫兵讲话,规定纪律和接见时的注意事项,并轮流到东、西平台打着拍子指挥红卫兵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东方红》歌曲。尔后,他陪同毛主席到东平台和西平台接见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这下子可热闹了,打破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沉闷气氛,楼上楼下的欢腾融为一体,“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歌曲声响彻城楼和广场的上空。
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1500名红卫兵在得到毛主席接见后,欲望更高了,都想面对面地看看毛主席,甚至与毛主席握握手。这时总理也控制不住他们了,方队乱了阵角,他们开始在东西平台和检阅台乱窜。当主席从检阅台西头走到城楼西南角时,被一群红卫兵拦住。
这时,我正在毛主席跟前,全神贯注地留意着他的一言一行。围住毛主席的红卫兵拿着“红宝书”或小本本、钢笔,争着请毛主席签名留念。主席一个一个地接过他们的本子和笔,签上了“毛泽东”几个字,别的什么也未写。得到签名的红卫兵高兴得蹦起尺把高。就在这时,一个女红卫兵给毛主席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主席高兴地接受了,并亲切地与她握了手。尔后我得知,她是师大女附中的学生宋彬彬。
过了一会,一个男红卫兵给毛主席戴印有“毛泽东主义红卫兵”字样的袖章。刚把袖章套过手腕时,毛主席看了看袖章上的字,什么话也未说,就用右手往下扒拉袖章,表示他不接受“毛泽东主义红卫兵”的袖章。这时,我马上联想到,毛主席过去曾说过,他不同意“毛泽东主义”的提法。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的信息立即传遍与会的百万红卫兵,城楼上下,一片沸腾。他们摇着旗高呼:“毛主席参加了我们的红卫兵,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和鼓舞。”“毛主席是统帅,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毛主席戴上“红卫兵”袖章,把红卫兵运动推向了高潮。他看到城楼上下欢呼沸腾的场面,高兴地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有很大的意义。”
这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呆了6个小时。
从这天起,红卫兵开始冲出校园,走向社会,大破“四旧”。这时的毛泽东也未能想到,他支持的红卫兵运动会被林彪、江青一伙利用,走向了反面。
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 “8.18”大会后,红卫兵运动的烈焰越烧越猛,很快形成了全国性“大串连”的浪潮,外地来京的红卫兵日益剧增。
8月3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第二次接见50万红卫兵。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在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反映看不清毛主席,要求改进接见方法。善于倾听和尊重群众意见的周总理决定,对这次接见方式做些调整,就是请主席先乘敞篷车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上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
17时40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分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在两边各4辆敞篷警卫车的护卫下,缓缓地驶进广场的通道,检阅、接见通道两侧的红卫兵。毛主席不断向红卫兵招手致意,“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广场上空。当车队驶到金水桥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下车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次接见大会由代理“文革”组长江青主持。18时40分,她宣布大会开始。林彪戴上“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袖章讲话,他极力鼓励红卫兵的“横扫四旧”行动,并强调要重点打击“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周总理生怕运动会破坏工农业生产,危及国计民生,他在每次讲话中,总是力图讲一些限制性的话。这次讲话,他强调“要学习解放军的三八作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用文斗,不要武斗。
第三次:接见100万红卫兵 随着“大串连”浪潮的高涨,来京串联并要求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了首都。他们来势猛、人数多,再加上衣食住行全部免费,使首都的接待工作到了难以应付的地步。这时党政机关又遭到冲击,难以行使职权。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周总理只好将首都工作组的重心,转入组织接见红卫兵上。
依据需要,首都工作组组建了8个联合指挥所,简称“八大联指”。由军兵种、驻京部队、军事院校等单位的领导任各“联指”的指挥员,并以这些单位的人员为主,吸收中直、国务院、北京市系统的有关人员参加,分别组成每一个“联指”,分片负责接待红卫兵和组织红卫兵参加接见。首都工作组办公室主任郑维山统管“八大联指”的工作,部队组办公室副主任蔡洪江、参谋王政成、王日升和我等人参与组织指挥的具体工作。
进入9月份后,首都接待红卫兵的工作开始处于饱和状态,吃、住发生了困难,不少接待单位叫苦连天,有些接待指标分配不下去了,有的单位拒绝接受。周总理像战争动员那样不断地进行动员。在一次动员会议上总理说:“困难再大,也必须把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接待好。我在中南海接待1万名红卫兵,由在邢台抗震的一八七师派人来负责。”这个“激将法”一使,谁也不敢再叫苦说难了,只好挖掘最大潜力接受接待任务。
进入9月中旬,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安排70万红卫兵参加接见。因发生了一个歹徒劫车撞死卫戍区清河哨卡哨兵并抢走手枪的事件,为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总理决定破案后再接见。案件于14日侦破,15日安排接见。由于推迟了几天,参加接见的红卫兵数量增加到了100万。
第三次接见仍沿用第二次接见的方法,9月15日17时15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乘5辆敞篷吉普车从大会堂东门出发,先接见在广场和长安大街的红卫兵,尔后登上天安门城楼。
这次大会由康生主持。18时开会,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毛主席开始检阅、接见通过天安门的红卫兵。这次有3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接受了毛主席的直接接见。
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10月1日,是全国军民欢度建国17周年庆典的日子。这天,150万名首都人民和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大会,也称毛主席第四次接见150万红卫兵。
上午10时,《东方红》乐曲响彻整个广场上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民主人士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林彪、周恩来讲话后,游行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接见。
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焰火晚会。晚上7点多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大会堂西门外登车出发。当主席的车到达南长安街南口时,被红卫兵拦住了,他们一窝蜂似地涌上来,争着要看毛主席。主席的车一停,后面的车队全堵住了,顷刻间被包围在人海之中,任凭周总理和中央警卫局的同志怎么疏导也不管用。
林彪下车高喊:“我是国防部长,让我们的车到天安门参加晚会。”可是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的“副统帅”竟然指挥不动眼前的这些“红小兵”。要看毛主席的人洪水般地涌过来了,毛主席被挤伤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这危急的关头,中央警卫团的领导带领警卫团的部队赶到了,北京卫戍区的机动部队也赶到了。在周总理的统一指挥下,两支部队硬是开辟出一条人墙通道,才使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地驶进天安门。
为了保证毛主席从中南海到大会堂、到天安门的路线畅通、行驶安全,周总理指示首都工作组着力加强这两条路线的警卫部署。郑维山、傅崇碧商量后,经报请总理同意,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警卫三师。按照周总理的旨意,警卫三师在大会堂西侧、南长安街、北长安街部署了一个加强团的兵力,以部分兵力执勤,主力作为预备队,以应付突发事件。为便于指挥,在南长安街南口开设了师指挥所,师长邱巍高坐镇指挥,坚决、认真地执行了周总理的指示,保证了主席行车的畅通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