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马兰的代表性作品,是十五集电视连续剧《严凤英》。她成功的扮演了严凤英,一跃成为全国电视明星,双获两项电视的“最佳女主角奖”!那时马兰24岁,要真正演好这个人物不容易。因为马兰虽然无比敬爱,崇拜严凤英,一开始就学习她的作品,但严凤英死时,马兰才六岁,无缘相见,对于严凤英在苦难的旧中国的遭遇,新中国的成长,“文革”的悲剧,更缺少亲身的感受;尤其是她演电视剧的经历太少,只演过唐僧的母亲,戏不多,而现在要演十五集的长剧,要塑造一位她崇拜的艺术先辈的完整形象。马兰意识到:仅凭一腔热血和自己与严凤英在气质,性格,艺术追求上有某些相同之处是远远不够的。马兰重新反复观摩电影中的严凤英的形象,倾听她演唱的录音,大量阅读表现她的文学作品,由重新认识严凤英来典型塑造严凤英。但当她一站到摄象机前,立即遭到了一种非议:一股黄梅戏曲味!文静、朴质、寡言少语的马兰却有着艺术创造上倔强的“闯劲”。她认为:这是一部表现黄梅戏艺术家生活的戏,不仅要塑造严凤英的形象,也要塑造黄梅戏的形象;也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也要表现黄梅戏的风采。她坚持把握这个总体的基调,决心非要演出个样子让他们看看!她极力以真挚的感情表现生活中严凤英的音容笑貌和苦辣酸甜;又极力以演唱的技巧再现舞台上严凤英的拿手好戏《打猪草》,《小辞店》的艺术风采,二者的美妙结合,使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多次播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在海外也日益流传,仅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已播放了两次。这次艺术创作使马兰获得了要创造就要重视交流,融会,渗透。她把这种经验运用到以后的演出中,取得了更广阔的创造自由。马兰塑造了严凤英,严凤英也塑造了马兰。对于艺术家来说,成名与成熟,总是齐头并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