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撰文: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的中国
1976年——2006年: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后的中国
Margarete&Martin Kummer/文 缪小析/编译
德国《汉堡晚报》9月2日
“您好,北京!”这里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首都,在2006年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们又重新踏上了难忘的北京之旅,那是春暖花开的4月的某一天。
我们在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漫步而行,这里是中国的心脏,广场的南面是我们上午要去参观的目的地:毛泽东纪念堂。那里长眠着30年前去世的中国的伟大主席,他曾是封建主义和外国统治的推翻者,又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然而,毛泽东的后继者们的生活却是另外一种样子。我在1976年目睹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当时与外部世界隔绝,处在崩溃的边缘。小红书里包含的毛泽东思想主宰着当时的人们。所有的中国人,不论男女,都穿着统一的毛式中山装。社会上奉行的是平均主义。
而今,中国正向世界强国迈进。我在2006年亲眼见证了中国梦: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追求他们个人的幸福和利益。美元和欧元、资本主义企业和经理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今的中国对一切都敞开着。昔日崇尚平均主义的国度而今产生了鲜明的反差,新的百万富翁不断冒出,而数以百万的人们依然身陷贫困。人们的私人生活也复苏了。
在毛泽东纪念堂的对面,我们在那里看到的一幕令人惊讶。就在巨大的毛泽东画像底下,一对年轻的情侣含情脉脉地牵手,他们旁若无人地亲吻。而在1976年之前的毛泽东时代,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幸亏我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26岁的许榕榕(音译)说。
在我1976年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的恋爱生活存在许多羁绊,个人的婚姻大事被排在了政治之后。男人年满27岁才能结婚,女人不得在25岁前出嫁。当时的口号是:“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婚前性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之事。
“今天不用怕人家说三道四了。”许榕榕说。另一名生意人李盛明(音译)表示:“以前,人人都把裤子勒得紧紧的,如今,全中国的人都解禁了。”在当今的中国,到处可见避孕套,而当年它只允许免费发放给已婚夫妻。
“你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怎样的?”我们问许榕榕。她笑着回答:“他得有一副好心肠,还得有个好工作。”在中国,城市里的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孩子,这样13亿人口才不会继续爆炸性增长。夫妻一旦感情破裂怎么办?当然可以离婚,现在离婚没有从前那样大的压力了。
在我们初次造访中国时,“中央王国”还是一个自行车的国度,只有那些有权的人才允许坐小汽车。而今摆在我们眼前的是惊人的事实:有超过1300万中国人拥有私家车,单是在北京的大街上奔驰的汽车就有250万辆。而中国的汽车热才刚刚开始。
中国女人的面纱终于揭开了。她们拥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并且常常扎成马尾辫,她们的肌肤自然白皙,身材苗条动人。但中国女人之美的释放,是在毛泽东逝世之后——她们脱去那些灰不溜秋的服装,于是丰满的胸脯、柔细的腰身和修长的双腿突然呈现在了男人们眼前。
中国的现代女性重新发现了女人的妩媚之处。“有些美是需要展示的,只有那些保守的中国人才会对此感到惊讶。”许榕榕说。
毛泽东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过,他的身影依然可见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人民币上,这位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的画像依然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