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不赦”是哪“十恶”?等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等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2600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等

年号的起源和命名

年号的起源和命名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的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武帝开始。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要重建“年号”,即称为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谥号标准

谥号标准

  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唐高祖李渊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使用了“神尧大圣大光皇帝”的谥号。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清代大臣中的谥号规定,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學士者才可用“文”字。如李鸿章谥“文忠”。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谥号所用的那些字, 比如说仁,宣,文等等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详细如下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
  谏争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
  博闻多能曰宪
  聪明澼哲曰献
  温柔圣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大虑行节曰考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敏以敬顺曰顷
  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
  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
  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
  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柔质受谏曰慧
  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
  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
  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
  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
  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忄寒曰戴
  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
  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
  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
  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
  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
  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知
  甄心动惧曰顷
  威德刚武曰圉
  圣善周闻曰宣
  治民克尽曰使
  行见中外曰悫
  胜敌壮志曰勇
  昭功宁民曰商
  状古述今曰誉
  心能制义曰度
  好和不争曰安
  外内贞复曰白
  不生其国曰声
  杀戮无辜曰厉
  官人应实曰知
  凶年无谷曰糠
  名实不爽曰质
  不悔前过曰戾
  温良好乐曰良
  怙威肆行曰丑
  德正应和曰莫
  勤施无私曰类
  好变动民曰躁
  慈和便服曰顺
  满志多穷曰感
  危身奉上曰忠
  果虑果远曰趕
  息政外交曰携
  疏远继位曰绍
  彰义掩过曰坚
  肇敏行成曰直
  内外宾服曰正
  华言无实曰夸
  教诲不倦曰长
  爱民在刑曰克
  逆天虐民曰抗
  好廉自克曰节
  择善而从曰比
  好更改旧曰易
  名与实爽曰缪
  思厚不爽曰愿
  贞心大度曰匡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出何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出何处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生,进京赶考高中状元。皇上殿试将他招为驸马。按惯例朱耀宗衣锦还乡。临行前,朱耀宗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一直不嫁的母亲树立贞节牌坊。皇上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立贞节牌坊一事后,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文举的想法。朱耀宗顿时跪在娘的面前:“娘,这千万使不得。您改嫁叫儿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身之祸啊。”正值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一声:“听天由命吧。”她随手脱下身上一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子洗干净,一天一夜晒干。如果裙子晒干,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子不干,天意如此,你也不用再阻拦了。”
  这一天,晴空朗日,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雨,裙子始终是湿漉漉的。朱耀宗心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儿子说:“孩子,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违!”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九头鸟考证

九头鸟考证

《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

  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

  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

  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等

“十恶不赦”是哪“十恶”?

  我们经常说的成语“十恶不赦”有它的渊源,它的形成,要从我国的法律制度来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都进行了法律法典的编纂,而在这些法律法典中,比较有影响的有魏时的《魏律》,北朝时的《齐律》,而后来据说的“十恶”最早也就出现在《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把这十条罪行称为“十恶”,并且规定绝不赦免,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所以说隋唐“十恶不赦”其实原来是出自于《齐律》的“重罪十条”。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
  三、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
  四、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
  五、不道。无道。
  六、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
  八、不睦。
  九、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
  十、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十恶不赦”自从《齐律》出现这些条款后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清。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的区别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的区别

  大家经常在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看到“兵”和“勇”二字,特别是电影,电视剧上整装待发的清军队伍里,通常背上贴着这两个字。好像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实事上不是这么回事。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市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吃醋为什么与嫉妒相提并论

吃醋为什么与嫉妒相提并论

  食醋是一种具有酸味的传统调味食品。由于“吃”兼有食用和饮用的双重含义,故而食用食醋也称为“吃醋”。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词林宝库中,除食用的内涵以外,“吃醋”还有其丰富的外延。作为一则雅俗共赏的典故,很有必要搞清它的来龙去脉。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当凤姐抓住贾琏偷情、双方打起架来时,“贾母道:‘这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喝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了!’”明代传奇《燕子笺》也有“他二位只管捻酸吃醋,不成个模样”的记载。众所周知,在男女两性关系方面如果产生嫉妒的情绪,甚至出现争吵、打架的现象,俗称“吃醋”或“捻(撚)酸吃醋”。那么为什么把嫉妒和食醋联系在一起呢?寻根溯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称为“狮吼说”。近代的一些典籍持此说。其主要依据是《在阁知新录》关于“世以妬(同妒)妇比狮子。《续文献通考》载:‘狮子日食醋、酪各一缾’,吃醋之说本此。”
  明代博学家李日华[1565 ̄1635]在《紫桃轩又缀》中说过“正德中(公元1506 ̄1521年),狮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只、白糖四两、羊乳二瓶、醋二瓶……”说明狮子确有食醋的习惯,那么狮子食醋又与妒妇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还有一个关于“河东狮吼”的典故。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寰宇的威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首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只有双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仗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丘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东郡(今山西省)的显贵姓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那么吃醋的“狮吼说”则源于宋代。
  第二种称为“坏醋说”。清代有人认为吃醋之说源于一种成见。某些南方地区,人们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同时有两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只应保持一夫一妻,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早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已多次提到“坏醋”现象,可见酿制的难度。然而家酿两缸,必坏一缸的说法较为牵强,但却反映了民间对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第三种称为“酸味说”。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有这么一段话:“切切莫被那卖甜酱、高醋的过逾赚了你的钱去,你受一个嫉妒的病儿,博一个‘醋娘子’的美号。”看来小说的作者文康的这段话是从买醋、食醋的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的。食醋在我国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调味料,它可以引申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们才把捻酸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以喻心酸。有时也称醋意、醋劲儿。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义词还有泼醋、捻酸吃醋和争风吃醋。明末话本小说《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关于“凌家这两个婆娘彼此疑惑……争风吃醋,打吵起来”的相关情节。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有人著书说,唐人的《朝野佥载》记载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给他一壶醋。“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经核查,《朝野佥载》记的是关于兵部尚书任瓌的轶事:唐太宗李世民赐给任瓌宫女,听说宫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饮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慑,任妻一饮而尽。但是酒中并未下毒。而唐代的刘餗在《隋唐嘉话》一书中则记载了有关中书令房玄龄的类似故事:唐朝初年房玄龄因辅佐有功,唐太宗几次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婉言拒绝了。后来听说房家有妒妻,皇后又亲自出马给房妻卢氏做工作,也没成功。李世民生气了,说如果他坚持错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卢氏仍不屈服并表示宁愿因妒而死。唐太宗叫人打了一壶酒,说: 
  “要是这样,就饮此毒酒!”卢氏拿起来一饮而尽。其实那壶酒并没有下毒。后来李世民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另据《新唐书·列女传》称,房玄龄夫妻俩十分恩爱。早年房得过重病,说,“我怕是好不了了,你还年轻,以后另组家庭吧!”卢氏哭着一咬牙把一只眼弄瞎,借以表达从一而终的决心。房玄龄不久病却好了,最终两人白头偕老。看来这两宗关于妒妻的典故都与吃醋不相干。
  随着酿造业的普及和发展,食醋不但逐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也进而融入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道德关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学著作中应该有着相关的反映。经过大量的钩沉工作,在敦煌鸣沙山石窟的文献宝库中终于发现了珍贵的线索。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已有关于“醋气时闻,每念糟糠之妇;荒淫不择,岂思枕席之姬”的语句。文中的“醋气”原指食醋的气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后因东汉时宋弘说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话,人们就以糟糠作为妻子的代称;“枕席”本为卧具,可以借指为睡眠。通观全句的内容,食醋与嫉妒两者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而这篇名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简,因此可以认定“吃醋”与“嫉妒”的“联姻”应该追溯到唐代。
  综上所述,“捻酸吃醋”之说应该源于唐代,宋代的“狮吼说”是其支流,而清代的“坏醋说”则只能是一种附会。
 

[转帖]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  高桂莲 施莲芳编著

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  高桂莲 施莲芳编著

  生肖是我国北方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生活习俗,就是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亦称“属相”)相配在一起,成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把“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相配在一起,是与动物在这12个时辰中的活动分不开的。古代人们过的是游牧生活,喜欢观察各种动物在不同时辰中的不同反应,时间长了,很自然地便把时辰和动物联系在一起了。如鼠多半在子时出洞,故称“子鼠”;牛白天吃草,天黑以后,直至子时前,均处于入睡状态,但从丑时开始反刍,称“丑牛”;寅时,虎已睡醒开始游走觅食,故称“寅虎”;兔从天黑后入睡,直到日出才跑出窝去寻找食物,故称“卯兔”;蛇一般是巳时开始爬出洞外寻食,故称“巳蛇”;马和羊在炎热的夏天,与别的牲畜不一样,马歇午、羊歇未,故称为“午马”、“未羊”;猴玩耍了一天,疲倦的申时就要安歇了,故称为“申猴”;鸡多在酉时上窝,故称“酉鸡”;天黑后,从戌时狗开始守夜看家,故称“戌狗”;点灯以后,人定亥时(人已经入睡了),而这时猪也开始安歇了,所以被称为“亥猪”;而“辰龙”则不同,因为“龙”这种动物,实际上是没有的,它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想象。由于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取其吉祥之意,所以取千家万户吃早饭的时辰,美其名曰“辰龙”。
  此外,“十二生肖”本与“干支”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只是因为我国习惯把“十二地支”用“十二生肖”来代替,年份的“干支”也用“十二生肖”来进行简称,例如带有“子”字的“甲子年”,都是“鼠年”;带有“丑”字的“乙丑年”,都是“牛年”,其他依此类推。
  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记载:“十二属相之说起于东汉,汉以前未有言之者。”
 

[转帖]妻妾成群与婢、妓的角色  作者:易中天

妻妾成群与婢、妓的角色  作者:易中天 

  在传统中国婚姻中,有可能与夫发生爱情的,首先是妾。 
  妾是相对妻而言的。妻妾都是男子的配偶,但妻是正式的,妾则是非正式的。所谓非正式,就是没有或不必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非「明媒正娶」的意思。夫家与妾家也没有婚姻关系,不算「亲家」。这样,按照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夫与妾之间在名分上,就不能算夫妻,乃是一种有夫妻之实而无夫妻之名的两性关系,我们无妨称之为「准夫妻关系」或「非正式夫妻关系」。正因为是一种非正式的关系,所以男子之获得妾,便不能叫「娶」,而只能叫「纳」,也就是「收容」的意思。当然,妾也只能称为庶妻、小妇、侧室、偏房、姨太太、小老婆。总之,妻为正,妾为副,妻为主,妾为仆。「明媒正娶」的妻,与「来路不明」的妾,其地位便有天壤之别。 
  妻与妾 
  首先,妻与夫,是配偶、伴侣关系;而夫与妾,则是主仆、主奴关系。这样,妻与妾,在理论上也是主仆关系。至少妻对于妾,是「半个主子」,与夫一样,对妾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比方说,未经妻批准,妾不得出门;妻训斥妾时,妾不得还口;他人赠物与妾,未经妻允许,妾不得接受等等。甚至,在法定由妻陪侍夫的日子,即便妻不在,妾也不得代行其事。甚至直到死后,妾与妻也仍不能平等:妻死可以与夫同椁,妾则无此权利。 
  其次,不但妾的地位低于妻,而且妾之家族的地位也与妻之家族不可并论。妻族与夫族是「合二姓之好」的婚姻关系,妾族则不然。郑玄对《礼记‧坊记》的笺注说:「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既然是「公物」,当然没有「家族」。即便有,夫家也不认这门「亲戚」。比如《红楼梦》中的探春虽是赵姨娘的女儿,却只认王夫人的兄弟为舅舅,不认赵姨娘的兄弟为舅舅。同样,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也不认为自己是舅舅,就因为夫族与妾族之间并无婚姻关系之故。 
  第三,妾之子也不如妻之子。依礼,妻之子曰「嫡子」,又叫「嫡出」;妾之子曰「庶子」,又叫「庶出」。嫡子是宗族血统的当然继承者,庶子绝不能僭越嫡子而承继宗祧。即便正妻「无出」,庶子承继宗祧,家庭的主母仍然是妻。所有的子女,无论嫡出庶出,都要认父之妻为母。对于自己的生母,则可认可不认。比如探春就和宝玉一样,管王夫人叫「太太」,管赵姨娘叫「姨娘」。道理也很简单:妾虽然生了儿子,但这儿子却是替妻生的。从名分上讲,妻才是这些儿子们的母亲。换言之,生儿子的是妾,做母亲的是妻。因此,妾生之子甚至还要交由妻(嫡母)抚育。这实在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不少庶子,甚至在襁褓之中就被夺走,以致长大之后,与生母毫无感情。妾在家中,原本一无所有,唯一可指望的,也就只有儿子。现在,连儿子也被夺走了,那么她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指望? 
  更残酷的是,妾与其子,不但有母子之实而无母子之名,而且,在名分上,还应视为主仆。子因有父的血统,所以是主子;妾尽管生了儿子,也还是奴婢。所以,妾不但对夫的嫡子必须谨守礼法,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能随便教训和呵斥。有一次,赵姨娘在屋里训斥贾环,被王熙凤在窗外听见了,就教训她说:「凭他怎么着,还有老爷太太管他呢,就大口家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有什么相干?」这就说得很清楚了:有资格教导庶子的,只是父亲与嫡母。作为生母的妾,不但没资格教训他(他现是主子),而且根本就与他没有母子关系(与你有什么相干)。 
  由此可见,妾之与妻,其地位真不可同日而语。 
  妾的地位 
  妾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低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来路不明」。妾的来路,有从嫁、私奔、购买、收房、赠送、转让、赏赐、抢夺、变卖、官配等好多种,说句不好听的话,真是偷的、抢的、骗的、买的、讨的、借的,样样都有。根据这些「来路」,妾与妾之间的地位便也不相同。 
  地位最高的妾是「媵」(ㄧㄥ◆)。「媵」是陪嫁者的意思。先秦时,诸侯娶他国女子时,女方国君都要赠送几个女子作陪嫁,颇有些像现在许多商号的「买一赠二」,买一套高档西服,赠送一条领带或一件衬衫一样。衬衫领带和西服当然不等价,所以媵的地位也比妻低,只能算是妾。 
  不过,先秦时陪嫁的媵,往往也不是一般女子。她们或者是主嫁者的妹妹,或者是主嫁者的侄女,说起来也是贵族。依礼,媵者必须与主嫁者同姓,否则就是非礼。很显然,这是原始社会的族外婚向对偶婚演变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大约也就是民歌中所唱「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吧! 
  媵既为妻之妹、夫之小姨,地位当然并不很低。《尸子》推测尧嫁娥皇、女英二女于舜,乃是媵制,谓「妻之以皇,媵之以英」,其说应大体可信,而娥皇、女英,地位也大体相当。至少,媵之地位,远高于一般的妾。因此后世的妾,便都努力想把自己说成是媵,或者希望别人视己为媵。「姨娘」、「姨太太」这类称呼,大约便由此而来。因为上古的媵,确实多半是夫的小姨,当然也就该称之为「姨太太」了。 
  先秦以后,地位最高的妾,是所谓「二房」。历代封建王朝,对于纳妾者的资格和妾的数目,都有定规,比如士人,如果有正当理由,经父母批准、正妻同意,并举行相应的仪式而纳之,便多少有「正式婚姻」的意味,因此其地位在妻之下,而在诸妾之上,故称之为「二房」,意味在妻妾中排名第二,是「第二把手」的意思。 
  其余最常见的,就是「由婢而妾」者。婢是一种女性家奴,地位极为卑下,所以往往只能充任「非正式」的妾。但即便这样的妾,地位也有高低。较高的一种是父母赏赐的,因为多少有「父母之命」的意味在内。地位较低的则叫「通房丫头」,又叫「屋里人」。既名「丫头」,可见尚未脱离奴婢地位而升格为主子奶奶;而所谓「通房」,实则就是「同居」。不过,即便这种霸占或通奸,也有「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比如贾琏的「屋里人」平儿、薛蟠的「屋里人」香菱,便都是「正式」的通房丫头,都是「开过脸」,多少办了点手续的。这个手续,就叫「收房」,即「收在房中」的意思。如果无此手续,就不算。比方说袭人,虽然与宝玉有过性关系,但毕竟「妾身未分明」。因此,到宝玉出家时,袭人的去向归宿,便成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说「通房丫头」的身分是界乎妾与婢之间,那么,「姬」则界乎婢与妓之间。「姬」的本意是美女,而与妾合称「姬妾」的姬,则主要是指姬侍、家妓、家养的戏子等。她们多半是买来的,也有赠送的和抢来的,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也极低。依据职能,婢的任务,主要是从事家务劳动,伺候主人的衣食住行;而姬的任务则主要是娱乐耳目,歌舞升平,满足主子的精神需要,这是她们与婢的不同之处。其与妾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妾只能有男主人一个性对象,而姬却可以陪侍客人。比如白居易在裴侍中府里夜宴,就有「九烛台前十二姝,主人留醉任欢娱」的诗句。这就大不同于妾而近于妓了。妾无论是纳还是买,都是男主人的专有物。姬则不然,不但可以出面待客,侍酒陪宿,还可以被主人拿来送人,甚至可以用来换马或做赌注,所谓「一掷赌却如花妾」,这里说的妾便是姬。 
  总之,无论是身分高于婢的妾,还是性质近于妓的姬,被通称为「姬妾」的这些女子,在总体上说,都是被污辱的和被玩弄的。她们在身分上低人一等,人格上没有尊严,有的甚至连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然而,恰恰是这些地位低下的姬妾,却往往会比地位较高的妻,更有可能获得夫的疼爱。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妻与妾的不同家庭角色说起了。 
  妻不如妾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妻扮演的,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重角色。她的任务至少有四种,即:辅佐丈夫、孝敬公婆、教育子女和管理家政。与此相对应,她的角色要求也有四种,即:贤妻、良母、佳媳和严妇。 
  这四个角色都不好扮演。 
  就说「贤妻」,好当吗?要知道,一个妻的「贤」与「不贤」,只有一个标准,即丈夫是否满意。显然,这是一个主观的认定,而不是一个客观的标准。每个男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而这些性格的形成,又有气质、禀赋、教养、阅历等多方面的原因,谁能保证每个丈夫都有好性格?谁又能保证每个妻子都与丈夫性格相投?再说,丈夫的要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办得到的,也有办不到的。正如贾母训斥邢夫人时所说的:「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遇到这种情况,做妻子的,又该怎么办呢?更何况,一个标准的「贤妻」,不但应该让丈夫满意,而且还要能让丈夫成为一个「好男人」。比方说,让丈夫有出息、有作为、有成就、有功名等等。也就是说,妻子不但有关心丈夫、照顾丈夫的义务,还有辅佐丈夫甚至教育丈夫的责任。这就麻烦大了。如果那男人居然「没有出息」,就肯定是做妻子的责任。或者是她「命相不好」,命里克夫;或者是她「辅佐不力」,没有尽责;要不然就是她「过于风骚」,害得男人玩物丧志。这三条,都可以构成休妻的条件,引起做公婆的来向那做媳妇的大兴问罪之师。 
  妻子的角色不但很难扮演,而且即便十分称职,也不怎么样。道理也很简单:夫唱妇随,会把她变成跟屁虫;规劝进言,会把她变成唠叨鬼;恭谨守礼,会把她变成呆木头;善于理财,会把她变成铁算盘;严于治家,会把她变成母夜叉。又有谁会喜欢跟屁虫、唠叨鬼、呆木头、铁算盘和母夜叉呢? 
  相比较而言,妾的负担要小得多。 
  妾不必「规劝」丈夫,她没有这个资格;妾不必「侍奉」翁姑,公婆面前没有她说话的地方;妾不必「当家理财」,她自己只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妾甚至不必「抚育子女」,因为教子乃是妻的职责。妾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丈夫的要求,让丈夫开心。任务不但单一,而且相对较好完成。因为所谓「姬妾」,多半都有几分姿色。再说,能让丈夫开心,自然也能让丈夫更爱自己。这种又讨好又卖乖的事,何乐而不为?而且,一个妾,如果能讨得丈夫的欢心,除了会引起妻和其它妾的嫉妒外,别人是不会来说三道四的,因为那原本是她的任务。妾让丈夫高兴疼爱,只能说明她「尽责」。 
  这似乎倒也公平:封建礼教既然没有给妾那么多「礼遇」,妾也就用不着守那么多「规矩」。至少是在丈夫面前,用不着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做淑女状。白天在老爷、太太面前,自然要低眉垂目,屏声静气,然而晚上在丈夫面前,却无妨放浪撒娇。这样一来,夫与妾的性关系,反倒更加轻松如意,可以尽兴。所以,尽管妾大多不被当作人看,但有些妾,却可以得到真正的爱情。她们往往是先被丈夫看中,动了情,才被收为妾的。所以丈夫如果真爱她们,在情感上妻反不如妾。比如贾琏把尤二姐弄到手后,便「越看越爱,越瞧越喜,不知要怎么奉承这二姐儿才过得去」。 
  贾琏甚至对尤二姐说:「人人都说我们那夜叉婆俊,如今我看来,给你拾鞋也不要。」所谓「妻不如妾」,此即证明。 
  妾不如婢 
  婢的地位比妾更低。 
  如果说妾在封建家族中的地位是「人下人」,那么,婢的地位就可以说「不是人」。主人们想拿她们怎么样,就怎么样。辱骂、毒打,是家常便饭;赐死、杖毙,也不怎么犯法。因为依法,杀婢不过「杖一百」或「徙一年」,并不需要抵命,而一些权贵豪门,只怕连这点处分也可免除。 
  婢女们既然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便更谈不上守住贞操了。男主人猥亵、玩弄、奸污婢女的事,简直就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果说纳妾还多少要办点手续,占有婢女则是什么手续也不用的。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生了儿子,或主人特别宠爱,可能会补办手续,给她「开脸」,封为「姨娘」。一般情况,都是「妾身未分明」,稀里胡涂没个名分。比如平儿、袭人,算是有「头脸」的婢女了,但她们也说:「你听见哪位太太、老爷们封了我们做小老婆?」可见并无名分。 
  没有盼头,就不必去讨好;没有想头,就不必去逢迎。也就是说,因为卑贱,婢女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主动适应等级制度,更没有必要去为了维护这个制度而牺牲自己的自由。从人身关系讲,婢女们是没有自由的。但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只要她们不为名分所惑,便任谁也无法占有她们的心。因为大不了,还有「死路一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反正婢女活着,也未必比死好多少。倘若拿定主意「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谁又能夺走她的心? 
  于是,地位最为卑贱的婢女,便有可能心灵最为自由。请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有可能」,而实例很少。就大多数婢女而言,自由无疑是一个太陌生又太遥远的宝。她们考虑的,只不过是能有口饭吃,有件衣穿,不挨打不挨骂就很好了。也就是说,她们都很「单纯」。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单纯」,可能会引起男主人的「真爱」。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爱情,是必须单纯的。它容不得半点功利的考虑。但是,无论是妻还是妾,她们对夫君的感情,都不可能不掺杂功利的内容,从而带有讨好卖乖的味道。这时,婢的相对单纯(也只是相对而已),便至少会引起男人的一种「新奇感」,甚至有可能(尽管非常少)会发展成一种罕见的爱情。 
  不能说这种爱情全无可能。大观园里一个地位极低的丫鬟四儿,就曾对宝玉说过同月同日生就要做夫妻的「玩话」(实为情话),而宝玉对晴雯也确有刻骨铭心的爱。诚然,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子与婢女,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卑贱的婢女岂能与高贵的公子比翼齐飞?然而,人毕竟是人。少男少女的一见钟情和真心倾慕,是并不按老朽们设计的等级制度来操作的;而强加在婢女们身上的卑贱,也未必能扼杀其女性的情愫,更不用说遮掩其少女的清新了。少年公子的翩翩风度难免会让这些情窦初开的少女悄然心动,而清纯少女的天真烂漫也足以使多情少年为之倾心。一种「不般配」的爱情便有可能这样产生,尽管其结局有不少是悲剧。 
  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情况:「闲取乐」和「不了情」。就总数而言,当然是前者多,后者少。但即便不过「闲取乐」,玩弄之中也未必没有真情。爱情的游戏毕竟是关乎爱情的,逢场作戏也可能弄假成真。「始乱之,终弃之」,固然不少;「始戏之,终爱之」,也未尝没有可能。至少,当他们与婢女做爱时,因为较之与妻妾的关系更少功利性,则得到真正性爱快乐的可能性也更大。「妾不如婢」,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婢不如妓 
  然而婢又不如妓。 
  因为只有与妓女,才有可能(当然并不一定)建立一种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异性朋友关系。 
  夫妻是很难成为好朋友的。因为夫妻首先是一种礼仪关系和合作关系。夫妻之间,公务多于私情,礼仪多于性爱,相敬如宾,行礼如仪。客气倒是客气,但也生分;文明倒是文明,但也隔膜。与妾,主要是主仆关系。一个要端架子,一个要陪小心,哪有平等对话可言?与婢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主奴关系。即便某些「开明」的主子,可以不把婢当奴才看,但另一方,却无法在心底抹去「奴婢」身分的阴影。总之,夫与妻、与妾、与婢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使男人感到「一览众山小」的优越,却也能使他体验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嫖客和妓女之间的关系则不然,既不是君臣、父子、夫妻,又不是主客、主仆、主奴,而是一种买卖关系。买卖关系其实是最平等的,即价格面前人人平等。谁付的钱多,谁就能得到最好的服务,与身分地位的高低贵贱无关。金钱以外,能起到作用的,就是个人的魅力,如年龄、相貌、风度、谈吐、才情等,也与身分地位的高低贵贱无关。反正一进妓院,管你诸侯将相、公子王孙,抑或落第文人、发迹商贾,大家都是嫖客,因此可以不论尊卑,不守礼仪,不拘行迹,纷纷解囊共买一笑,岂非「大家一样,人人平等?」 
  实际上,妓院对于它的「客户」,从来就是「平等」相待的:一样「来的都是客」,一样「全凭钱一囊」,一样「相逢开口笑」,一样「过后不思量」,当然也一样软刀割肉狠「宰」,而且宰完后一样「人一走,茶就凉」。「一样」并不等于「平等」,但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一样」总比「不一样」让人心理平衡。至于嫖客和妓女之间,身分也是「平等」的:你浪子,我荡妇,你嫖娼,我卖淫,大家都不是「好东西」。所以,你不用摆架子,我也不用装样子,光脱脱,赤裸裸,反倒真实。谁也不用笑话谁,谁也不用蔑视谁,谁也不用害怕谁,谁也不用提防谁,完全用不着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装腔作势、作态摆谱。可以说,社会和家庭开的是「假面舞会」,而妓院与青楼开的是「脱衣舞会」。前者文明,后者粗野,前者高雅,后者下流,但真实性却也不可以道里计。 
  何况还有性爱做润滑剂。 
  一般的说,无论狎客,还是妓女,他们都不缺少性。妓女缺少的是爱,男人缺少的则是浪漫和刺激。中国的传统婚姻是没有恋爱过程的。与之相适应,中国的家庭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夫妻感情是淡漠无趣的。那么,又有谁愿意天天老喝白开水呢?于是,档次高一点的,就企盼着浪漫,档次低一点的,便渴望着刺激,他们便都寄希望于妓女。 
  应该承认,在大多数情况下,妓女是被当作性工具来使用的。倚门卖笑,送往迎来,逢场做戏,骂俏打情,是她们的「职业」和「工作」。长期的虚情假意无疑会使她们心灵枯竭、感情麻痹,极大地丧失爱的能力。但是,妓女也是人,她们也有爱的权利和愿望。而且,作为风月场中人,她们比名门闺秀、千金小姐更懂得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叵测,也更懂得友谊的分量、爱情的价值。所以,那些成熟、老练的妓女,便不肯将芳心轻许他人:「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这首敦煌曲子,其实道出了不少妓女的心声:她们不是不需要爱,而是深深懂得,像她们这样以色事人、出卖肉体的女人,所能得到的,往往只是「恩爱一时间」。这就正好反过来证明了:她们渴望的,恰恰是「爱的永恒」。只不过,她们深知,这种真挚的、忠贞的、永恒的爱,实实在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她们一旦动了真情,就会格外地炽热和执着。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凄婉美丽的爱情故事,竟是发生在妓女身上。看来,我们还得讨论一下娼妓问题。 
  易中天,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回复:

多谢楼主,长见识了.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5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