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对分子安放了炸药包为了迎接大典的到来,天安门进行了装修,挂了许多炕席遮档阳光。1949 年9 月30 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工兵出身的安科文奉命到天安门上进行排雷检查。那天,天一亮安科文就到天安门上进行检查,当时警卫一共去了一个班,此外还有公安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忽然,一股呛人的气味钻进安科文和几个警卫的鼻子里,似乎是什么燃烧的味道。于是,警到门立即顺着气味飘过来的方向开始寻找,经过几分钟,他和其他警卫发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在挂着的两个炕席(装修时保护油漆而挂)中间有一个炸药包,数十米的导火索顺着城墙放到了城根下,而且下面已经被人点着,“嘶嘶”地冒着烟,正在慢慢地燃烧。天安门城楼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发现炸药包后,安科文等警卫用最短的时间剪断导火索,并将炸药包拆除,交给公安部门。
安科文现在最自豪的就是曾任毛主席的警卫。不当警卫后,他曾经给毛主席写过书信,直到今天他依旧保存着毛主席写给他亲笔信和照片― “九月的信收到,谢谢你的好意。望你好好工作,注意学习。你要照片,现寄上一张,江青、李敏、李呐都问你好!毛泽东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毛泽东丢了代表证1949 年10 月1 日下午2 时55 分,一支车队从中南海东门开出。他们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员们。他们是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在中南海勤政殿门口上车出发的。
在此之前,天安门西侧已经安装了一架摇摇晃晃的土电梯。但新中国的领导人没有乘电梯。他们要用自己的脚板登上天安门城楼。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古砖道有整整一百级。毛泽东由卫士搀扶着从容地走向城楼。跟随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细心地打量着身边努力登攀着的伟人。他突然吃了一惊:别在毛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不见了!这还得了!这红绸条可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代表证,其重要性相当于“特别通行证”。
这个独特的代表证是周恩来指示书法家钟灵设计的。专门给每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政协代表发了一个,上面分别印有佩戴者的姓名。代表们都工工整整地将它别在胸前。毛泽东主席与其他六名副主席的代表证是“特制”的,红绸条与别的代表一样,但似门的姓名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叶子龙回头一看,六位副主席的胸前都好端端地别着红绸条,只有毛主席胸前空空如也。叶子龙知道,今天这个重大场合有苏联老大哥的摄影师来拍照片,他们拍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毛主席肯定是他们聚焦的核心人物,黄呢子中山装上没有别这个红绸条,一定是十分扎眼的。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秘书叶子龙当即掂出了此事的分量。
于是,叶子龙立即瞪瞪瞪下了楼梯,火速找到钟灵,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个代表证给毛主席戴上。冷不丁冒出来的这桩事,是钟灵始料不及的。留给他的只有毛主席走完几十级台阶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必须再“特制”一个专供主席使用的代表证出来。
钟灵接受这个十万火急的命令后,顾不得想什么,跳上一辆吉普车,指挥司机朝他中南海工作室急驰而去。钟灵急匆匆赶回工作室后,屏声敛息,很快在一张红绸条上写下“毛泽东”三个仿宋字。接着,飞快地喷上金粉。他等不及墨迹风干,跑出屋子,跳上吉普车就往回赶。
幸好,毛泽东还没登上天安门城楼。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中,留下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着军装的小伙子,突然来到叶子龙面前,交给叶子龙一个红绸条;叶子龙当即上前帮毛主席将红绸条别在左胸口袋上方。这位着军装的小伙子就是钟灵。
装甲车在天安门前熄火9 月30 日,对受阅部队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晚上10 点就开始准备,12 点出发,10 月l 日凌晨3 点,即到达王府井附近的儿童剧院前。坦克、装甲车、汽车成一路纵队停放得十分整齐。下午3 时整,隆重热烈的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随即又亲手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54 门礼炮齐放28 响。
接着,朱德总司令在聂荣臻陪同下,驱车检阅了陆、海、空三军部队。朱总司令来到我军新型的战车部队前,只见坦克乘员们头戴黑色的坦克帽,身着灰色的坦克服,足蹬高高的黑色马靴,精神抖擞地接受总司令的检阅。总司令以洪亮的声音问候大家:“同志们好I " 指战员们响亮地回答:“总司令好! "
检阅完毕,朱总司令发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随后,分列式开始。战车部队立即将车辆开到马路中央成两路纵队。先是海军方队遵过天安门,接着步兵师、炮兵师,然后才是战车师。走在战车师最前面的是赫赫有名的“功臣号”坦克,它也是我军的第一辆坦克,英雄坦克手董来扶驾驶着它在攻打锦州、解放天津的战斗中立下卓越战功。今天,依然由董来扶驾驶接受人民的检阅。战车团参谋李世雄高擎着“八一”军旗站在“功臣号”坦克上,火红的军旗迎风招展。
下午4 时,在雄壮的军乐伴奏下,人民解放军的海军方队、步兵方队、炮兵部队、装甲车和坦克部队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正当人们拍手欢呼的时候,突然,有一俩装甲车在天安门熄了火。站在天安门城楼最东角的华北军区司令员兼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立刻涨红了脸,心也被揪了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辆开不动的装甲车。多亏后面装甲车里的战士灵机一动,开上前去顶着熄火的装甲车过了天安门。
指挥放礼花的麦克风坏了1949 年10 月l 日8 时左右,天安门城楼休息厅里l 肠时开通的总机接到大会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电话,他命令指挥部:“现在开始放礼花J ”位于东华表内侧的一个分指挥部,张桂文接到命令,马上也抓起桌子上的麦克风,充满激情地连续喊了三遍:“各位注意,现在施放礼花!”然而一点回声也没有,麦克风坏了。
指挥部的工作人员都替张桂文捏了一把汗。张桂文的脸仅仅白了一下,他还有两套应急方案。第一套是由他利用广场扩音器向施放礼花的6 个点呼叫,直接下达命令;第二套是如果麦克风失灵,就由张桂文在指挥部发放一颗信号弹,表示放礼花开始;第三套方案是如果张桂文的信号枪出故障,派一个人通知最近的礼花点,其他各点见到礼花都一齐放。
当第一套方案失灵后,张桂文二话没说,走出用木板临时措成的指挥部,从腰间熟练地抽出事先准备好的信号枪,冲着黑色的夜空打出了一颗绿色信号弹。
这突如其来的枪声,使周围的人们不禁大吃一惊。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广场周围的6 个发射点同时轰然爆响,五彩缤纷的“礼花”喷向夜空,照亮广场,染红了古老的天安门,预示着新生的共和国万紫千红的明天。张桂文那颗应急的信号弹,竟成为开国大典之夜的第一朵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