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6月21日播出“刘思齐:我去朝鲜悼岸英”,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今天我们节目的来宾有两个名字,现在她叫刘松林,提起她以前的名字刘思齐,相信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不错,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今年是毛岸英牺牲56周年,前不久刘思齐第一次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中国客人。
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56年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这位特殊的中国客人就是当年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虽然75岁的刘思起来过四次朝鲜,但是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大榆洞,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刘思齐一直没有来过,这也成为刘思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今天,刘思齐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

刘思齐做客会客厅

刘思齐与毛岸英

刘思齐到毛岸英墓前悼念

刘思齐到大榆洞悼念毛岸英
5月13日,刘思齐还带着她的孩子,还有毛泽东所有的子孙,来到毛岸英的墓前,这里面有很多的亲属都是第一次来到朝鲜。
“岸英,今天我带孩子们前来给你扫墓,他们崇敬你,思念你。我老了,已经不是当年的思齐了;岸英,一旦我因年迈或疾病不能再来给你扫墓,他们会代我来的,你永远都是他们的亲人”。
56年的时间足以让少女变成了老人,但心里的思念与柔情却不能改变,为了那段不能割舍的情绪,刘思齐带着孩子们终于来到了当年爱人牺牲的地方。
主持人: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就是刘思齐女士,您好。这次您去朝鲜是第五次去了,为什么之前都没有机会到毛岸英牺牲的地方,这一次才能够第一次去?
刘思齐:我第一次去朝鲜是1959年,那个时候主席给我们定了规则,我们去朝鲜不要打扰朝方,因为是战后,很艰难,到牺牲的地方去,动作更大了,它和桧昌不是一个地方,它离我们的国境线很近,只有50公里,在东北有一个宽甸。再有一个就是当时就没有想到要到宽甸去,就觉得我能去扫墓已经非常满足了。我回来以后,我向主席汇报,我汇报得很晚,因为我在朝鲜病了,回来以后,到了北京,下了火车,直接就送到
医院去了,在医院住了很长很长时间。
主持人:可不可以说是精神上垮了?
刘思齐:对,最后还是主席给了我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头两句我记得,就是说意识为主,医药为辅,我一下子就醒悟过来,我主要还是精神上的崩溃,所以身体整个垮掉了。在我的病好以后,我去向主席汇报整个扫墓的过程。主席当时问得非常非常仔细,我就把朝鲜桧昌烈士陵园的建筑,那个建筑一层两层三层台阶都给他讲,他听得非常仔细,然后我给他画了一个图。
主持人:为什么要把陵园的方位、规模这么细地讲给主席听呢?
刘思齐:主席问的,他说你从进陵园开始,你怎么上去的,然后我告诉他,有六角亭,就是从陵园的大门进去,240个台阶,代表我们240万志愿军,再上去在这个台阶前面有一个匾,就是浩气长存,通过这个平台又有台阶上去,又有一个平台,他说那这个平台上是什么,我说这个平台上有一个很大的花岗岩还是大理石的石座,上面有一个志愿军端着枪的铜像,很高。后来才知道好像是14米高,但当时我不知道。
主持人:是不是主席想通过您的眼睛能够亲身去一次?
刘思齐:我觉得是这样。他想通过我的眼睛看到这个陵园,后来主席问得很仔细,岸英的墓在什么方位,我跟他讲岸英的墓在前面,他后面有133个墓。他过了很久,想了很久才说,思齐你将来有机会,你还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一下。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应该去他牺牲的地方,我才意识到好像我内心深处还是有这么一个愿望,但是我自己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隐藏的这个愿望。一直到1985年我才有第二次机会到朝鲜,那是我们的政府代表团,作为一个团,我觉得我不能提出这种要求来,我一个人离团,单独去活动。
主持人:这个要求如果您提的话,我相信他们会想尽办法来满足的。
刘思齐:我想可能会,因为这个代表团性质不一样,它是毛岸英烈士亲属代表团,全是他的亲属,我觉得亲属代表团好像这个活动的余地要大一些,代表团的同志们也能理解,我要去那个地方,也能理解。
主持人:还是您提出来的。
刘思齐:对,我提出来,我说我要去哪里。
主持人:您一个人单独去的牺牲地?
刘思齐: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去的。
主持人:去扫墓和到牺牲地去,那个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刘思齐:扫墓好像是一种纪念的意思,但是去大榆洞,我在文章里说过,我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可以说到大榆洞,这个悲痛更深层,更撕心,找到他牺牲那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时候,想到的是他当时牺牲时候的情景,觉得这一块土地浸透了他的鲜血,他是在这块土地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这块土地上用凝固汽油弹牺牲的,他生命最痛苦的时刻是在这里度过的。
主持人:时间都已经过去50多年了,可是您的这种感情还是这么强烈。
刘思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假设是在战场上,一颗子弹就结束了生命,可能我的感受要淡薄一些。
主持人:您觉得那个过程太惨了。
刘思齐:对,我觉得他献出生命的这个过程让人不敢想象,也无法忍受的。
主持人:那儿有任何的标志吗?
刘思齐:有标志,那里有当时的矿洞,作为指挥部的矿洞,都把它标志出来了,而且修得很好,他们已经炸毁了,原来的作战室在旁边又修起来了。
主持人:您从朝鲜带了一罐土回来,这是从哪儿取的土?
刘思齐:这就是从那个平台上,从平台上取下来的。这里当时有土,而且我想把这个土留下来,做一个永久的纪念,孩子们帮我拿的。
主持人:这看上去带回来的是一颗松塔,一抔土,您觉得带回来的是什么呢?
刘思齐:我觉得我带回来的是毛岸英的英灵,我把他带回来了,他就伴在我身边。
主持人:守着这罐东西会踏实一点吗?
刘思齐:我觉得好像心里有一些安慰。
主持人:您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去看他了,为什么会这么讲?
刘思齐:因为我今年已经75岁了,人老了嘛,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风烛残年,我现在是残年,就像风里一支燃烧的蜡烛,风大一点很难说会怎么样。
主持人:如果当我们意识到要做的这件事儿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话,就希望能尽量做得圆满,不留遗憾,这次在朝鲜您觉得所有的心愿都实现了吗?
刘思齐:没有。我没有满足的心愿就是能让我一个人坐在毛岸英的墓前,坐上一天一夜,三天三夜。
主持人:这个情感还是不能够了断,还是在延续?
刘思齐:对,我觉得情感了断不了。
刘松林与毛岸英的婚姻生活虽然不长,但他们两家却有着深厚的渊源。刘松林的母亲张文秋是毛泽东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张文秋,知道他结婚才三天,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为了现实。不仅她与毛岸英喜结连理,妹妹邵华与毛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
刘思齐1930年出生于湖北,1938年随张文秋一起准备去苏联给父亲看病,途经新疆时,遭遇到反动军阀,一家人在监狱度过了整整八年。1946年才从新疆回到延安。
毛岸英1922年出生于湖南,多年来随母亲杨开慧和弟弟毛岸青、岸龙辗转各地。1930年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抓捕、英勇就义,8岁的毛岸英和两个弟弟被地下党组织安排在上海生活,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岸龙死在了医院,岸英、岸青开始了4年的流浪生活。
直到1936年,地下党组织找到毛岸英兄弟俩,把他们送到苏联学习。1945年毛岸英结束
留学回国,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遇到了14岁的刘思齐。
主持人:您第一次见到毛岸英的时候,您才14岁一个小姑娘,他比您大差不多有十岁吧?
刘思齐:差不多十岁,就十岁。
主持人:第一面您对他有印象吗?
刘思齐:我1946年回延安,从新疆监狱里回来,我知道主席有个儿子,是从苏联回来的,小的时候很可怜,在上海流浪,后来他们就给我解释,流浪儿就是小叫花子。有一天我到主席家里,出来,毛岸英的小妹妹就是李讷,我们从主席住的地方下山,他从对面走过来,我本来牵着她,她把我的手溜开扑过去了,扑过去了叫着哥哥,我想大概就是那个小叫花子。
主持人:从一个14岁的少女的眼睛看出去,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刘思齐:当时我看着他,觉得他个子高高的,人很潇洒,但是很朴素,和周围的干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比较年轻,显得很年轻,就这么一个印象。
主持人:第一面就是这么擦肩而过了相当于?
刘思齐:对。
主持人:他对您有什么印象吗?
刘思齐:他给我写信的时候他说过,他说我记得最深的就是你那双大眼睛,亮亮的,他说其它的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主持人:那个时候年轻人应该是特别在意自由恋爱的,你们之间的恋爱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发展呢?
刘思齐:我觉得是自由发展,但是好像那个时候对父母赞成我们的恋爱还是感到很欣慰的。
主持人:是他先追求的您吗,先表示的吗?
刘思齐:好像是。
主持人:是怎么表示的?
刘思齐:去了西柏坡以后,跟李讷住在一个房间,晚上毛岸英过来了,跟我们两个聊天,聊得很晚很晚了。他跟我谈到后来,就谈到理论了,马列主义,越谈我就听得越糊涂,就越想睡觉,这时候江青就来了,说妹妹都挺累的了,说妹妹骑了一天马,要睡觉了,但他还是不走,还在那儿说,那时候也没有表,我估计肯定有12点多了,李讷坐在那儿不停地点头。
主持人:那是不是冲着您来的?
刘思齐:他就冲着我,他就不想走了,后来实在太晚了,他就走了。我当时我很自然,我觉得没有什么,慢慢他跟我讲了一些他的身世,以后就提出来,后来我说,我们差距太大,我说你是洋学生,吃洋面包的,我是从监狱出来的,现在还在上培训班呢,后来他说,我们两个是命运相同的,一条藤上个两个苦瓜,他说我的妈妈是被
国民党枪毙的,你的爸爸是被国民党枪毙的,我从小坐监狱,你也从小坐监狱。我从小流浪失学,你也是从小失学,坐监狱。但是我们两个应该能够走到一起。
主持人:跟毛岸英谈恋爱浪漫吗?
刘思齐:我觉得他可能打动我的除了他的出身,他的经历,坎坷的经历,他所受的苦以外,就是他在苏联生活十年以后养成的那种奔放的感情,他不像中国的男孩子那么寒俗,他的感情出来以后像火一样,像一团火一样。
主持人:很容易被征服,女孩子很容易被这种性格情感征服。
刘思齐:可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思齐和毛岸英也来到了北京。此前他们已经确立了恋爱关系,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两人决定结婚。1949年,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这场婚礼后来被特称是一场最高规格、却最低场面的婚礼。
主持人:当时你们的关系定下来之后,决定结婚了,在那种年代,那个地方,婚姻是什么,婚礼是什么样的?正好是毛主席要开一个政治局常委会议,他就在会议前给我们举行了婚礼。从规格来讲,政治局常委都来了,从这个婚礼以后,其它的婚礼大概没有这么全过,政治局常委全部参加了。但是要说场面,就是两桌饭,一桌就是这些常委和他们的夫人,还有我和毛岸英,还有请的客人,另外一桌就是小朋友,就是我妹妹,他的妹妹,孩子们,这样一桌。菜就是湖南的家乡菜,就是腊肉、腊鱼,都是家乡里的,很普通的。
主持人:您那天怎么打扮自己的?
刘思齐:那个时候没有衣服,很困难。我就记得穿着一件棕色的条绒的衣服,列宁装,女同志,我也忘了,是这边扣扣还是这边扣扣,一个腰带,没有任何化妆。
主持人:没有戴一朵花之类的?
刘思齐:后来李讷、李敏他们不晓得从哪里找到一朵绒花给我戴上了,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