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有句谚语:“unjoursansfromage,c’estunjoursanssoleil.”意思是说,对法国人而言,如果哪天少了奶酪,那天就没了阳光。而我却觉得,如果哪天他们的生活里少了咖啡,那他们一定会比没了阳光和奶酪还要无精打采。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
如果有一天你去法国观光旅行,在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香榭丽舍大道,蔚蓝色的地中海岸,或外省清静冷僻的街道,看到那些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雅致,或斑驳简陋的咖啡馆,建议你不妨进去坐一下,感受一下那里的环境和氛围。法国人曾对外国游客作过一个调查,被问及巴黎最吸引人的东西是什么时,许多人的回答不是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脍炙人口的名胜,而是散落在巴黎大街小巷的咖啡馆。有人曾把咖啡馆比作是法国的骨架,说如果拆了它们,法国就会散架。徐志摩也说过,“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
回想起自己在法国读书的时光,课业繁忙,外加打工挣学费,那日子,若用寸金寸光阴来比喻,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时最奢侈,最愉悦的享受,莫若于难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溜达至步行街的露天咖啡座,要一杯热咖啡,对着马路坐下,在弥漫着咖啡芳香的阳光下,漫不经心,望着悠闲而过的各式行人。那份闲适惬意无以言表,只有亲临体会才会有一份属于自我的感受。
法国人的血管中流淌着拉丁民族热烈奔放的血液,他们热衷于高谈阔论,张扬自我。中世纪封建王朝年代,法国宫廷是法国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上流社会的沙龙一直引领着法国的大众文化和生活时尚。皇宫贵族轻松优雅、浪漫多彩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情趣。咖啡馆在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社交生活中传承的是贵族沙龙的某些交际功能。
法国人去咖啡馆不单单是为了喝咖啡,他们更多的是去那里放松身心。普通百姓喜欢凑热闹,聚会或聚餐,哪里人多就喜欢去那里。无怪乎在法国的普通餐馆中,服务生大多会把第一批客人安排在靠窗的桌边,然后点上一支小蜡烛。夜色降临时分,外边的客人会不由自主地被餐厅内摇曳的烛光、隐约的人影所吸引,去分享厅内温馨的空气。
不论你是一个学问深邃的哲学家,还是失意文人,潦倒的艺术家,放学下课的学生,只要要一杯热咖啡或其他饮料,你就可以在那里放松自己。当然,邀上几个朋友、同事或同学坐在那里谈天说地,交流思想,讨论功课,书写作业也无不可。一些孤独落寞的人,常会来此消磨难耐的时光,寻找心灵的慰藉。法国人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常被浓缩在这不足百米见方的咖啡馆中。
塞纳河蜿蜒穿过巴黎市中心,河右岸是繁华的金融贸易消费区,左岸是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拉丁区,那里集中了众多的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
蒙巴纳斯大街、圣日耳曼大街和圣米歇尔大街上的咖啡馆在20世纪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它们是全世界作家和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和精神家园。毕加索、海明威、左拉、凡?高、乔伊斯、弗洛伊德都曾在这里编织他们的梦想,度过他们的年轻时代。那些尚未成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贫困画家和作者会在温暖的咖啡馆中从早晨一直聊到黑夜,他们交谈切磋,相互影响,思想和激情常常碰撞出灿烂的艺术火花,创作出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刚到法国时,囊中羞涩,靠那些尚不值钱的画作换取在咖啡馆的食宿。那善良的老板怎么也料想不到,他给予画家的人情关怀,日后竟会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海明威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去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蒙巴纳斯街上的丁香咖啡馆(cafédegirode)是美国作家米勒、海明威,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经常光顾的地方。时值今日,那里还保留着海明威经常坐的椅子,椅背上的铜牌镌刻着他的名字。丁香咖啡馆有一道招牌菜,叫做“海明威胡椒牛排”。许多美国观光客游览巴黎,总是少不了要去那里坐坐。
圣日耳曼教堂对面的花神咖啡馆(cafédeFlore)和它隔壁的双偶咖啡馆 lesdeuxmagors 是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和波伏娃日常讨论和写作的地方。正是坐在花神咖啡馆临街的窗口,波伏娃给她的美国情人奥尔格伦写下了那些热烈的情书。
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时光逝去三百年,它仍然保留着其古朴典雅的传统装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的作者狄德罗曾在这里写下了影响欧美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著作。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庀尔、丹东和马拉也曾在此同其他革命者畅谈变革社会的理想,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蓝图。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常能使我们在交错的时空中多多少少追寻到流逝岁月的踪迹。
轻松随意,不拘一格的咖啡馆也会让我们一扫旅途的疲惫,全身心地沉入法国式的优雅和浪漫。
一、 曾听说法国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起来。说来好象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l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 国内部分老百姓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满抱"紧缺物 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为当时的大笑话。
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环境和情调,大多不愿意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他们也还不是匆匆喝了拉倒,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泡"就是大半天。在科技博览会上,我走过六七个大展厅,都见在角落处设有咖啡座,方便到会各方面人士交流洽谈, 整天都是座无虚席。
二、 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一 种优雅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感。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正因如此,法国让人歇脚 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树荫下、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以及游船上、临街阳台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 ……。而形式、风格、大小不拘-格,有咖啡店、馆、厅、 室,这些都附属着建筑物而存在,有屋顶盖着。而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生活的写照。
好多的露天咖啡座都占据不少公众地方,如广场圈了一角,街头占点人行道,甚至在人潮熙来攘往的香谢丽舍大道也是如此,那花花绿绿的遮阳伞成了点缀巴黎的独特街景,看来市政当局对此还特别宽容。咖啡座的椅子几乎全是朝向马路排列,明摆着是有心设置的观众席,那面前的马路便是剧目永不重复的大舞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座上客,任凭街上喧嚣嘈闹、车水马龙,太阳伞下一杯在手,悠然闲适。拿份当地报纸漫无目的流览也行,叨着香烟吞云吐雾亦可,还可以把大街上的五光十色细细欣赏。这里,会有亮丽的时装闪过,会有醉人的香氛飘来,也会有炯娜多姿的女郎走过,还常有街头音乐家给您送来段段美妙的旋律。此情此景,令人陶醉。不难见到座上原来细声絮语的恋人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别人可真羡慕不了那么多,因为这是在法国。要是您运气好,也说不定在您身旁的椅子上,就坐着一个法国美女,让您增添许多视觉享受。在这里,边吸着咖啡,边看着时尚杂志的巴黎女郎,被视为时髦的象征。
三、 除了那些抬头见青天的露天咖啡座外,在法国约17万的咖啡馆中,不乏气派堂皇或古朴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 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在中世纪旧王朝时代,法国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宫庭。而到了18世纪的启蒙 时代,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各种沙龙、俱乐部和咖啡馆。像拉丁区的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就与二百多年前 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18世纪欧洲启蒙 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雄罗伯 斯庇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等都曾在这里撰写, 还有大革命时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三色帽也在这里第--次出现。革命爆发的前几年,这里一直是热血沸腾、孕育风暴之地。据说发迹前的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漫 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尔扎克、乔治 ?桑、左拉等,以至后来还以这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洛可甫》。因此,现在馆内保存下来的传统装饰、古 董摆设以及各种文物特别丰富,馆内的格局与景物似乎都没 有因时代的变迁而"焕然一新",顾客仍旧是喜欢它的古典。
四、 在蒙马特的学院咖啡馆,是19世纪巴黎大学时代的标志。这里周围长期聚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艺术家,他们以咖啡馆为中心,共同构筑了辉煌的巴黎大学时代。在圣日曼教堂对面,也有一家19世纪风格的德?马格(Les Deux Magots)咖啡馆,但其声名鹊起是在本世纪20年代。一批 超现实主义作家、画家长期在这里雄论滔滔,燃烧艺术思想 的烈焰,终于又开创了一个以这咖啡馆起名的"德?马格文学奖",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过去海明威就常到这里饮 咖啡以捕捉创作灵感。不过,别的地方卖4到6法郎的一杯咖啡,在这儿能卖到22法郎,这文学艺术的创作也真是有价了。有趣的是在隔壁的德?弗洛(DeFlore)咖啡馆,也是一个著名的学术园地,在战后以较多哲学家光临而兴盛。 当时萨特、西蒙?波娃等人常坐固定的座位,现在那里还特地标着铜牌。由于这两家咖啡馆的门槛总有文化精英进出, 使得这一带渐渐书店林立,文学咖啡店、餐厅越开越多,后来还成为法国美文学(Belle-Lette)的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