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小憩 · Life音乐水吧历史文化 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1  /  2  页   12 跳转 查看:9968

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公元472年越王勾践在此筑“越城”,至今已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其后又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朝代或政权在这里建都立国,前后共有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





东吴建邺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东晋都建康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南朝都建康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隋蒋洲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南唐江宁府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公元549年,侯景之乱使建康城遭到大破坏。公元589年隋平陈,隋文帝又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及宫殿,六朝三百余年的建设毁于一旦。
  
  公元937年,南唐王朝建立,定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南京成为了我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唐都城和南朝建康城相比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都包围于城内,其范围约在今北门桥、中华门、大中桥、水西门之间。城内开辟有御街,是整个江宁府的中轴线,御街即相当于今天的中华路。此图反映了当时南唐城区范围和周边地区的地理状况。
  
  

  宋建康府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元集庆路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明朝都城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将南京改称“应天府”,先后修筑了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南京城的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明宫城位于今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一带,皇城环绕在宫城之外,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05公里。京城按山川、江湖地理形势因地制宜而建,设有13坐城门,总共长33.7公里,为世界之最。朱元璋还对城市道路按棋盘式格局进行大规模修建,这一格局至今还在左右着南京的建设。





明宫城图(明正德十一年版的《金陵古今图考》,陈沂编绘)





清江宁府图
  
  此图是清代作者用水彩勾勒的一幅江宁府地理位置示意图,用笔明快简洁,绘制技法布局开放随意且严谨,主城以明城墙为廓,城内寥寥数笔勾勒出两江总督府和主要建筑,其余舍去,玄武湖中四岛清晰可见。一江贯穿北南,八卦洲、江心洲、白鹭洲镶坎其中,两岸村落、县衙、军事驻地星罗棋布,好一派昔日的江南风光!遗憾的是不知此图的作者是谁。
  
  清灭明后,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在南京设置两江总督,南京成为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清代前期,南京城内布局变化不大。至清末时,由于连年战火,南京城变得一片萧条,三分之二的地域成为空旷之地,1899年南京辟为对外商阜,部分市区道路进行了修建改建。



清 清查荒基全图
  
  本图是南京首次用传统测量方法测制的查荒基全图,由余成勋、仇曾庆测量绘制,测绘时间约光绪末年至宣统初年。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大部居住在城南一带,城东城北荒地不少,主城道路以洪武路、中华路,升州路、建康路为骨架,城门也有原来的13座增至15座。





  1927年南京地图
  
  此图为英文版,从图上看,中山陵尚未绘出,城中的中山大道也不见踪影。城东和城北仍空旷,京沪铁路中央门至岔路口段似乎与现在走向不同。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至20世纪20年代,南京城市面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仍保持着清末格局,城北几乎无什么象样的道路。城南繁华地带的道路也是路幅狭小,路向迂回不定,商店林立的街巷陋旧不堪,繁华的地段当属花牌楼(今太平南路中段)、府东街(今中华路北段)、三山街、北门桥、夫子庙、东牌楼一带。





新测南京城市祥图
  
  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政府于1928年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1929年制定《首都建计划》书,南京的城市建设有了正式指导文件。南京的建设首先从道路入手,开建干道系统。1928年8月孙中山奉安中山陵,修建了中山大道一期。把城区划分成为几个功能区来进行建设,如把紫金山南麓作为政治区来建设;主干道两侧、明故宫、新街口为商业区;鼓楼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居住区等。本图绘制于1932年,反映出当时的首都建设给南京带来的一些初步变化。





国都界线图






新南京地图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南京俯瞰图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为掩饰罪行和粉饰太平,他们也装模作样的宣传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是日本出版的《南京的远眺》书中的一幅地图,出版年代约1938至1940年。市区内的“大日本帝国大使馆”和“大日本帝国总领事馆”居鼓楼南北,国民政府位于考试院,南京特别市政府在中山北路,日军总司令部在湖南路上,日军攻占南京时死亡士兵的所谓“表忠碑”立在了南郊的菊花台。外围绘有中山陵及拉近了的铁路终点大连、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等。




1942年出版的《南京市市街图》
  
  20世纪30年代是南京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时期,当时的南京政府持续多年进行道路修建,先后新建和拓宽了珠江路、广州路上海路和莫愁路等数十条道路,至抗战前已形成了以新街口为中心,以中山路、中正路(中山南路)、中山东路、汉中路为南北东西轴线的道路系统,突破了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城市布局和城市风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了都市风采,从这幅1942年出版的《南京市市街图》中就可以看出来。不过占城区三分之二的城南地区变化并不大。除少数几条干道外,多数道路仍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其后由于受战争影响,南京的建设陷于停滞。





最新南京道路明细图
  
  南京解放以后,百废待兴,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城的建设一度停滞,基本保持民国的原有风貌,道路建设在1958年前断断续续修建了北平路(后改为北京西路和北京东路)这副地图出版时间应该为50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路刚开始建设西段,但还没有到达鼓楼。而新街口的标志——孙中山铜像却被宫灯形牌楼图形替代,宫灯形牌楼建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分析这张地图应该是文化革命时期用50年代的老版本,在新街口的位置上重新粘贴宫灯形牌楼符号后重新印刷的。





文革时期的南京市街道图,图中的玄武区更名为要武区,白下区为朝阳区,建邺是红卫区,鼓楼是延安区,秦淮遵义区,下关东方红区等。道路的名字变化也很大,中山路自下关码头到中山门,依次为:革命路、人民路和东方红路,汉中路为大寨路,太平路为反帝路,建宁路为反修路等。





南京市街道图(1967年)
  
  1966——1978年,南京市的建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建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住宅的建设上,以解决人们的居住困难问题。先后建成了瑞金新村、后宰门、光华东街等一批住宅小区。随后,为解决市政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的矛盾,城建重点开始往道路建设转移,新建和整修、拓宽了城西干道、建宁路、新街口四环路、热河南路等一批工程,南京的建设从此迈开了大跃进的步伐。





1988年南京市城区图(绘图:朱佳提 钟铃)




1993年出版的南京市区交通图




《南京市区图》(计算机制图: 董庆金 姚炬 孙庆荣 马秋云 三原色等)
  
  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的城市交通已经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打通这一“瓶颈”,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富贵山隧道、大桥南路高架桥、洪武路、洪武北路、经四路(江东路)等的新建和改造。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至1994年底,市区道路总长已经增加到1049公里,道路面积也增加到1098万平方米。1995年1月,修订后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报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总体规划提出把主城与外围城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合理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人口分布;主城道路由快速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
  
  改革的春风使南京的测绘事业快速发展,这幅地图是测绘部门首次采用计算机绘制的《南京市区图》,从而结束了照相植字、手工绘制的历史,南京的测绘事业进入了电子时代。






2004年南京主城图(制图:胡春霞等)





南京市域图(制图:尹朝阳 徐宪敏等)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千年苍伤,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HOHO,看到我家了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怎么能看到大图
 

回复:

见证了南京城的千年沧桑 
 

回复: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有大图吗?
 

回复:从地图看南京城的千年变迁(组图)

南京是越变越大了,老地图已经装不下新南京了,不出几年,地图又要换新的了
 
1  /  2  页   12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