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于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
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
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
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
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佑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昆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
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
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么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
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
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
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
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
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
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
跳得太高,小心掉不下来
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
所谓黄宗羲定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能,怎么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
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
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它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种自我保存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自我保存,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
自我保存。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自我保存,官员们的自我保存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为甚么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么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自我保存。要自我保存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
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
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一曰骄。 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
由骄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
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
二曰奢。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
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
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
三曰淫。 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
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
四曰逸。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 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
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么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
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
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真相》的书中看来的。
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
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
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
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
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支持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于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