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12]【古典】叶夫根尼·基辛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RCA VICTOR) APE整轨 激动社区,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 激动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NT

激动社区爱乐之城 · 聆听一辑西方古典西方古典-Mp3区(VIP) [2006-2-12]【古典】叶夫根尼·基辛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RCA VICTOR) APE整轨

版块说明:
◎ 本版块为社区本地下载收费版块,需付费成为音乐精灵,回复后才能看见下载链接。音乐精灵详情请查看 论坛置顶帖>>
◎ 『激动社区』品牌唱片公司及专辑下载索引汇总(附本地下载必备软件):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1553975.htm
【本地MP3区下载必备】txt、rar及mp3文件的批量下载自动重命名解压缩教程(简易版):http://www.52jdyy.com/showtopic-2556282.htm
   
1  /  21  页   12345678» 跳转 查看:28814

[2006-2-12]【古典】叶夫根尼·基辛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RCA VICTOR) APE整轨

[2006-2-12]【古典】叶夫根尼·基辛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RCA VICTOR) APE整轨



专辑名称:Evgeny Kissin: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中文名称:叶夫根尼·基辛: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资源类型:APE(整轨)
音乐类型:钢琴独奏
钢琴演奏:叶夫根尼·基辛(Evgeny Kissin)
发行公司:RCA VICTOR
发行时间:2002年
CD编号:09026-63884-2
推荐指数:★★★★★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74年为纪念去世的挚友建筑家、美术
家维克托·哈特曼(Victor Hartman,1842-1873)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它全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不仅
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19世纪俄国乐坛最为杰出的钢琴名作和19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

    维克托·哈特曼曾游学于法、意、德等国,有大量描绘风俗的画作,但却于1873年突然夭亡,穆索尔斯基对
于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朋友深感悲痛。他在致哈特曼的另一好友斯塔索夫的信中曾感叹地写道:“啊,多
么不幸!俄罗斯多灾多难的艺术啊!”

    在斯塔索夫的努力下,一八七四年一月在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了哈特曼遗作展,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建筑设计
图、水彩画、素描、速写及其他美术作品共计四百余件,哈特曼所展示出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及他的艺术才华
深深打动了穆索尔斯基,并唤醒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同年六月他创作了本曲,他在给斯塔索夫的信中说:“我
正在为哈特曼的画作曲,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使我都无暇顾及记谱。”

    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
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
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独创性的钢琴组曲在作曲家生前几乎没有人在音乐会上演奏过,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
始在欧洲流传,直到穆索尔斯基去世五年后,经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推荐才得以出版乐谱,很多作曲
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各种管弦乐、管乐合奏和吉他独奏的改编曲也相继出现。法国
作曲家拉威尔于1922年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从此这部作品广为流传。






    钢琴家叶夫根尼·基辛一九七一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位天才型人物。两岁时就已经在家中的旧钢琴上即兴
弹奏,他父亲还为他这时的弹奏作了录音。他六岁进了音乐学校,随安娜帕芙洛娜学习,这位老师成了他终生唯
一的一位钢琴老师,至今仍持续指导他。他七岁时就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十岁首度演奏
莫札特第二十号协奏曲,十六岁正式到西方国家巡回演出,他更在一九八八年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合作,随后他
又和阿巴多、祖宾梅塔等人合作,成为极受美国人喜爱的钢琴神童,九一年开始他也与小泽征尔、巴伦波因等人
合作,他是当前唯一受邀到美国葛莱美颁奖典礼上现场弹奏的古典音乐家。

    基辛从一九八八年起开始进录音室录音,当时他录的就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随后他又录了海
顿、普罗高菲夫和萧斯塔高维奇的钢琴协奏曲等等录音,都受到乐坛极高的评价。基辛在十二岁时就以有史以来
最年轻的演奏者,登上莫斯科音乐院大厅,演奏了两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这是当着全世界前来参加当年柴可夫
斯基钢琴大赛的参赛者和评审与观众面前的演出,他的低龄和惊人的技巧,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基辛也
因此立刻成为世界乐坛的新星。其实基辛早已是俄国上下所熟知的神童,这场比赛只是让他因此扬名世界而已。




  俄罗斯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 他是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
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
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
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七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
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
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
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
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军界,立志专事音乐。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
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1869年根据普希金的著作自编脚本,完成歌剧《鲍里
斯·戈东诺夫》,但帝国歌剧院拒绝上演;1872年8月完成第二稿,终于在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1872年与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住。后遇诗人库图佐夫,受其激励写有两组忧郁的声乐套曲《没有太阳》(1874)和《死
之歌舞》(1875~1877)。1865年丧母同住一室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在1872年结婚离去,因而生活孤寂,潦倒
嗜酒。身后遗下未完成歌剧稿《霍万希那》,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
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
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
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
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
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
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1866年4月1日生于意大利恩波利(Empoli)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
亲是德籍钢琴家。少年时代是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度过的, 随她的母亲学习钢琴。1875年曾在维也纳音乐
学院学习。后随家庭迁至格拉茨(Graz), 并于1878-1881年在这里跟随W. A. Remy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
1886年,他为摆脱父亲的音乐影响而来到音乐都市莱比锡。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诸如格里格、
德利乌斯(Delius)、柴可夫斯基、辛丁(Sinding)和马勒等。 1888年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与
西贝柳斯成为朋友。1890年、1891年先后在莫斯科和波士顿任教。不久移居纽约,筹办音乐会。1894年回到欧洲
并定居于柏林,致力于创作。自1900年一直到1915年,他又转向钢琴演奏的事业,辗转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世界
各地。此外还时常在魏玛、维也纳、巴塞尔讲学,指挥乐团演奏,并进行音乐哲学的研究,和歌剧的创作。    

  1913年,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剧院(Musical Lyceum of Bologna)总监。 1915年,一次大战爆发后前往纽
约,这时他在意大利和德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于这年秋天在瑞士申请政治避难。在苏黎世的五年中,虽
然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在艺术上却有很大的收获,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赫·布索尼版》,创作
了歌剧《图兰朵》、《阿莱基诺》及大部分《浮士德博士》。他在苏黎世的寓所成为当时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

  在接受了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的那年,他离开瑞士前往英国,并于1920年回到柏林,接受普鲁士艺术学院作
曲教授的职务。由于通货膨胀,他不得不再次开始筹办音乐会演出,但由于日益恶化的身体健康,使他终止了演
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于柏林。

  布索尼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Jungen Klassizitat)的先驱。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
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里切尔卡列等古典
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最好途径。在创作上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手法用现代的技术,形成新的拟古风格。他
的后期创作手法在当时有很浓厚的超前意识,他在韦伯恩、巴托克、梅西安之前运用了近代作曲手法,这和他前
期作品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影响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他在德国受音乐教育,大半生也在德国度过,所以风格
常常游离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时强调意大利特色,有时又流露出德国气质,性格中呈现矛盾和复杂的状态。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
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1855年,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
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
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青年作曲家聚集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
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音乐团体。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
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
乐派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
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
《在捷克》和《塔玛拉》及《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
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
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续】



英文曲目

1-3  J.S.BACH (1685-1750) arr. 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                              
    Toccata,Adagio & Fugue in C,BWV 564................................................【17:53】

  4  MIKHAIL GLINKA (1804-1857) arr. Mily Balakirev (1837-1910)                             
    The Lark.............................................................................【05:15】

5-20 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34:09】


中文曲目

1-3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作曲/费卢西奥·布索尼(1866-1924)改编              
    C大调管风琴托卡塔,柔板和赋格.......................................................【17:53】

  4  米哈伊尔·格林卡(1804-1857)作曲/米利·巴拉基列夫(1837-1910)改编                       
    云雀.................................................................................【05:15】

5-20 莫蒂斯特·穆索尔斯基(1839-1881)                                                     
    图画展览会...........................................................................【34:09】



================================================

& 下载链接需登录后回复可见 &
& 注:聆听一辑分区需音乐精灵登陆后回复可见 &

================================================


━◆◆◆◆◆ 试听曲目:BACH:Toccata,Adagio & Fugue in C,BWV 564/1. Prelude(前奏) ◆◆◆◆◆━

下载链接需登陆后回复可见

       
 

回复

版版过年好
 

回复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参观了他的好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学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的动情之作。他在作品中倾注了深深的哀伤和思念,作品乐思如泉,一挥而就就用音乐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而言,这部作品可说是一个辉煌的范例。原作是钢琴曲,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将其改编为管弦乐曲后,这部作品更是广为流传,倍受欢迎。 

    《图画展览会》由四段在画展中的漫步音乐、一段和亡友对话的音乐和描绘十幅绘画作品的十段音乐组成。“漫步主题”作为整个组曲的引子,同时又是联系各曲成为统一艺术整体的纽带。它在一、二、四、六、八段结束时出现,每次出现都随着乐曲情绪的转换而加以变化,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严峻,时而抒情。仿佛是作曲家正漫步在画廊之中,深切地思念着他的亡友。

    乐曲开始,"漫步主题"作为全曲的引子由嘹亮的小号奏出,然后铜管乐强有力的合奏支持并呼应着主题。当音乐转换成弦乐器的色彩时,怀念而深情的情绪油然而生。整个引子庄严肃穆而友情绵绵,整部作品的画面和场景便是在这一背景上得以展开。
 
    第一幅画《侏儒》。这是“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他身材矮小,八字脚外拐,十分丑陋音乐紧张而怪诞,充满震撼力的大鼓刻画出侏儒的艰难步履和绝望、复杂的内心世界。弦乐的颤音、打击乐器色彩的加入带来了神秘的意境。侏儒一瘸一拐的步态跃然眼前。

    第二幅画《古堡》。中世纪的古城堡前,一个游吟诗人在夜幕中唱着他那纯朴忧伤而又动人的歌。中音萨克斯管前情地吟唱着,凄美而靓丽。加了弱音器的弦乐使这首悲歌风味的抒情田园诗充满了平静地沉思冥想的氛围淡淡的哀愁丝丝缕缕,不绝于耳。 

    第三幅画《杜伊勒里宫的花园》。穆索尔斯基为此曲加的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这是巴黎一所王宫的花园,孩子们在花园里游戏着,吵闹着。木管乐器调皮地上下飞驰,好象孩子门叽叽喳喳的喊叫,小提琴的对比乐句更使音乐充满了盎然生机。这是一幅逼真而典雅的风俗性生活画面。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幅画《牛车》。大号和乐队沉重、缓慢地进行,描绘牛车不堪重负地艰难行进着,悲戚的音调表现了农民的悲惨生活。

    第五幅画《鸟雏的舞蹈》。木管乐器尖声尖气地瞅瞅叫着,小提琴高音明亮的颤音更使音乐活泼而极富幽默感,音乐塑造出一组组优美的舞蹈画面。 

    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穆索尔斯基用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音乐形象和加弱音器的小号那机灵的音乐形象刻画了一富一穷的两个犹太人,使作品具有了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七幅画《里莫日的集市》。这是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集市。法国号欢乐的叙述,弦乐器愉快的跳动,木管乐器的穿插聒噪,小号喜剧性的喧闹,构成了一个喧哗热闹的市场景象。

    第八幅画《墓穴》。沉重的、葬礼似的低音和威严的和弦有时阴森,有时又有着教室合唱般的效果。“漫步主题”的出现似乎是作者与亡友间的对话。音乐进而发展成为一首神圣的悼歌。

    第九幅画是《鸡脚上的小屋》。小屋的主人是俄罗斯童话中的妖婆。野性发作般的音乐横冲直撞,表现了妖婆在树林中飞翔的幻想景象。

    第十幅画《基辅的城门》。音乐是一首庄严的颂歌,象巨人一样气势宏伟。乐队的全奏好象民众的欢腾,音乐在辉煌的音乐形象中气势磅礴地结束。
 

回复

谢谢你的辛勤。
 

回复

p版辛苦了

差点与你撞车啦,不过版本不一样,过一阵再说了

节日快乐,早上在鞭炮声中张开眼睛的
 

回复

图文并茂,介绍详尽!感谢psdlxm!
 

回复



引用:
最初由 kate 发表

p版辛苦了

差点与你撞车啦,不过版本不一样,过一阵再说了

节日快乐,早上在鞭炮声中张开眼睛的



谢谢!祝你节日快乐!期待你分享不同的版本
 

回复

多谢。
祝P版元宵节愉快。
 

回复

[light]祝P斑斑元宵快乐![/light]
 
1  /  21  页   12345678» 跳转

Copyright @ 2004-2021 www.52jdyy.com  激动社区 - 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53号  皖ICP备1901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