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蘇州評彈,將詩詞化作浪漫音符,在詩意般的旋律中再創茶樂新風格在創作過充滿傳統人文之美的《茶雨》,以及揉合東、西美學的《茶禪一味》之後,國際級笛簫演奏家張維良再次跳脫傳統,以更自由的旋律與多元化的表演方式,將笛、簫、二胡、琵琶、古箏……結合蘇州評彈與西方樂器,游戲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揮灑出《茶詩》中無限遐想空間;值得一提,這次特地精選「茶」主題的詩詞,依其意境化作浪漫音符,在詩意般的旋律中再創茶樂新風格、心靈新空間。
茶香餘韻中營造閒情優雅的意境,使得人心遠離塵世喧囂,同時回歸生命自然本質
品茶,自古以來,不僅是一種生活藝術,在文人雅士間,更能觸發靈感,創作出絕妙的作品,引人入勝。不同於酒的繁囂與曠放,茶詩總是反映出一種悠閒與高雅的超然情致,可以擺脫人間各種煩惱,忘卻一切,遠離塵世,最終使人的精神得以淨化、昇華,回歸生命的自然本質。
茶詩所傳遞的正是一種超脫自在、純淨自然的心靈美學。因此,音樂上,張維良便以自由的旋律與多元的表演方式,來表現詩人在茶中所品味到人間閑情與飄然脫俗的心靈妙境。除了貫常熟悉的笛、簫、二胡之外,在創作上,專輯中兩首樂曲<佳茗。佳人>、<古今>,張維良特別採用了充滿傳統古韻的蘇州評彈曲調創作,使得音樂在女聲吟唱中勾勒出詩般的景緻,並且在中國傳統古老的聲音與西洋樂器、現代音效的交織間,更呈現出一種置身時空交融中卻極富遐想的自在意境。
由此,《茶詩》這張專輯,處處藏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奇轉折,宛如詩人在茶中所品味到的千迴百轉、如仙似幻的空靈妙境,豐富而迷人。
清肌骨、通仙靈,茶以其多變的風貌,挑動了詩人的無限想像──遠離凡塵,享受自在,張維良的《茶詩》,以現代化的東方創意風格,引領聽者走入茶詩中浪漫唯妙的心靈空間,自然、清心,超然、灑脫。
張維良簡歷
張維良,江蘇省蘇州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華夏室內樂團團長、中國音協管樂研究會副會長、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講座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名譽教授、文化部突出貢獻專家、文化部歷屆高級職稱評委、中國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自幼學習簫、笛,十四歲即進入蘇州京劇團、歌舞團擔任伴奏及獨奏。 1977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先後拜南北派笛子大家趙松庭、馮子存、陸春齡為師;同時向王酩、矛源、戴宏學習作曲。畢業後,留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至今。與一般笛、簫家不同的是,他除了教學、表演之外,還兼作曲、寫書、組織民間樂團、開展音樂文化交流活動,二十年來,足跡遍及亞、歐、非、美四大洲,也因此而使他成為一位知名的「橫跨」音樂教育、演奏、創作、研究、活動等領域的多「棲」青年音樂家。
張維良的笛藝,傳統功底堅實深厚,諸派風格兼容並蓄,笛、簫、塤等樂器皆通。不過在融匯貫通之外,他的笛藝又以南派風格為主要特色。
半個世紀以來,南派笛藝先由趙松庭、陸春齡奠基,後有俞遜發承接,再有張維良、詹永明進一步加固,還有戴亞等一代新手弘揚。在此傳彼承中,一門底蘊豐厚、曲目眾多、風格濃郁、技巧嫻熟、特色鮮明的民族樂器獨奏藝術就這樣形成了。在這個傳承中,張維良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可說是任重而道遠。
除了的笛藝絕佳,張維良也擅長作曲與製作。他的音樂在優雅的古典情境與現代音樂美學間自由穿梭,有著名士派的瀟灑、水墨畫的詩意、東方音樂的幽雅,與西方音樂的大氣。由於擅長捕捉演出者與觀眾間微妙的互動,他又是華人音樂世界裡最忙碌的國際級笛簫演奏家之一,並且擅長作曲與製作。
發表的著作、論文和唱片
著作: 《笛子基礎教程》、《笛簫演奏法》、《簫演奏法》、《簫曲集》
論文: 《中國笛樂文化發展的透視》、《中國竹笛教學回顧與展望》、《笛簫樂器呼吸理論及其實踐》等十餘篇。
雷射唱片: 《簫的世界》、《張維良的吹管藝術》、《花泣》、《殤》、《別夢》、《喜相逢》、《問情》、《天幻簫音》、《問天》、《醉笛》、《茶雨》、《紅葉》、《茶禪一味》。
舉辦各種學術演奏會和獲獎情況
82年--參加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獲優秀表演獎(笛子組第一名)。
83年--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太湖春》,獲中國音樂學院首屆創作比賽二等獎。
87年--參加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獲一等獎。
87年--演奏的《清明上河圖》(簫與箜篌),獲87年國際放送基金大獎。
88年--創作的笛子獨奏曲《南韻》,獲全國第六屆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先後擔任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挂》、《霸王別姬》、《荊柯刺秦王》等影片中擔任音樂獨奏,上述影片均在國際重大電影節上獲大獎,並榮獲最佳音樂獎。
分別於87年、92年、95年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三次個人獨奏音樂會。
95年6月--本人錄製的雷射唱片《簫的世界》榮獲中國唱片金唱片獎。
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獲中國電視舞蹈比賽一等獎。(擔任音樂創作)
2001年--舞蹈《緣》獲俄羅斯世界舞蹈比賽金獎。(擔任音樂創作)
☆專輯名稱:茶詩
☆製作、作曲、編曲:張維良
☆相關專輯:茶雨、茶禪一味
☆推薦曲目:
#1 水味香
#2 佳茗。佳人
#8 古今